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解释
原生家庭&再生家庭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它是我们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家中通常有我们的亲生或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比如外婆、奶奶等),以及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寻找配偶结婚后组建的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原生家庭,后来组成的家庭称为再生家庭。
耐造的国人,矫情的老外?
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国外的影视作品里,不乏用人们的“心理创伤”说事儿的——小时候被父母殴打或者不重视,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或者体罚,上过战场经历太多生死和残酷……总之,他们最终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而心理医生总能揭开他们藏在心底的秘密,这一切,最终追溯到他们童年或少年的往事。
有趣的是,在中国,人们从来就不把这些当回事!
小时候被父母打到性格阴暗?拜托,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被老师当众批评甚至体罚令你耿耿于怀?拜托,老师是为你好,是你太不知好歹……
到底是中国人太耐造,还是老外太矫情?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原生家庭遭到的对待方式,对这个人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如果你在印度或泰国旅游,也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条细细的铁链,拴住了重千斤的大象。为什么大象不挣脱?因为驯象人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用一条铁链拴住,那时小象力弱,挣脱不了,后来即使它已长大,却依然觉得没法挣脱。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正如同铁链对大象的影响——小时候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爱,长大了就会缺乏爱的能力;小时候受到过暴力对待,长大后不是极度自卑就是同样粗暴;小时候家庭环境充满约束,长大后也循规蹈矩,很难有所突破。
那么,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的铁链,是不是穷其一生都无法挣脱?那倒也未必。当然,在摆脱束缚的链条之前,我们首先得认清它并承认它。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人们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越来越熟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确实找到了当下不如意的渊源——脾气不好的,发现原来是因为父母脾气都不好;对待自己孩子严厉的,发现父母原来也是这样对待小时的自己;婚姻不幸福的,则怪罪父母常常互相指责、感情不佳……
没错,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有很大程度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应先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这当然不是通過抱怨父母就能完成的,不如试试这样做:
1.寻父母的根,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对父母的认知,是从自己有了记忆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次认识我们的父母,他们已经为人父母,因此,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儿女。就算是祖父母都健在,我们也很难在他们年迈以后,看出他们在年轻时对待自己年幼儿女的方式。所以我们或许从未思考,我们的父母身上好的坏的品质、好的坏的习惯,都是来自于哪里,我们很容易认为,一切都是父母与生俱来的。然而并不是,你可以——
听祖父母讲述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从祖父母陈述往事的方式和角度,就可以分析出他们大概是怎样的父母——如果多是温馨有趣的往事,祖父母多半是温柔的爸妈,记得的都是孩子的好;如果多是父母犯错、调皮捣蛋的往事,祖父母多半比较严苛;如果回忆里满满都是苦难,那么祖父母多半年轻时也不是乐观的人。
听父母聊聊祖父母的往事
当父母为人儿女,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或许是你感觉陌生的。从父母的讲述中,你会知道他们小时候是快乐的还是压抑的,是被温柔以待还是粗暴对待,家风是民主的还是严苛的。父母辈养育我们时,还不太懂得各种科学教育方法,也不一定懂得自我学习如何去做父母,所以,他们被自己父母对待的方式,直接决定了他们养育我们的方式。待往事浮出水面,你也渐渐能拨开云雾,渐渐看清自己,哪些特质来自于原生家庭,哪些则是你后天形成。
2.洞悉配偶的原生家庭,学会换位思考
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段子:新婚夫妇因为挤牙膏的事吵架,老公说牙膏“本来”就应该从中间开始挤,老婆说牙膏“本来”就应该从末端开始挤,为此他们谁也不能说服谁。或许很多人也会犯这样的错,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本来”,和配偶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你想过没有,你和配偶的大部分矛盾,可能都源于你们原生家庭的不一样。你的原生家庭也许习惯于充分表达爱,而配偶的原生家庭可能从未将爱说出口——所以你觉得配偶根本不爱你,错,他只是不喜欢表达;你的原生家庭气氛轻松,大事化小,而配偶的原生家庭总是气氛凝重,小事如临大敌——所以并不是配偶总故意挑战你,而是他从小眼中就容不得沙子。所以,你们之间的爱情,从来都隔着两个原生家庭,当你承认这一点,才会不再纠结于矛盾本身,而是学会换位思考。
唯有自己能找回自己
到这里,许多人终于可以挺起腰杆大声说,原来一切都不是我的错,而是原生家庭的错!然而从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果陈小春、孙俪、宋慧乔他们都这么想,他们一定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镣铐,永不能抵达幸福彼岸。
先看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1955年,美国夏威夷的考艾岛一共出生了698名婴儿,其中1/3被划为高风险群体,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出生在贫困、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酗酒、父母关系紧张等高风险家庭。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纳教授率领一众公共卫生专家,从这些孩子出生起,对他们进行了长达32年的跟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高风险群体确实有2/3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但另外1/3,糟糕的原生家庭在他们身上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1987年,这部分孩子成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仅学业有成,还拥有美好的家庭和积极的社交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非是决定性的!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内因”才是影响一个人性格的最重要因素,家庭生活等“外因”只能排在其后。心理学学者唐映红也认为: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面对源自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你可以这样做:
一遍遍回忆童年的不快,从中剥茧抽丝,为自己性格的不完美与现在的不幸福寻找责任人;
纠缠在对父母的埋怨甚至怨恨中,强迫父母认识到,儿女如今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
一边对自己不满,一边拒绝改变,将失望与愤怒发泄给配偶或儿女,恶性循环。也可以这样做:
在辨清原生家庭留在自身的丑陋烙印后,选择原谅和宽容父母年轻时的无知;
尽量隔离父母的负面影响,比如分开住,少将私事告知父母;
与配偶约定好,在对方犯“原生家庭病”时,尽量理解并提醒,彼此帮助,让双方变得更好。
由此看来,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就必须放下对过去的执念,先与父母“讲和”。一个人如果带着恨去生活,爱就无法进入,没有爱滋养的生命,何来幸福可言?这世上不称职的父母的确大有人在,我们无从选择,不好的原生家庭为我们穿上不怎么招人喜欢的外衣,唯有自己才能将真实的自己找回。
结语:
一个幸福的人,未必拥有多完美的原生家庭,但他足够用力去挣脱束缚的枷锁。而幸福的婚姻,则是两个人都愿意拼尽全力,从自己原生家庭的泥沼里伸出双手牢牢抓住爱的人。
从来没人足够幸运,能拥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人人都是带着伤疤长大。如果说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质量,那么成长,是我们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因为你的幸福,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