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意犯罪一般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对于直接故意存在犯罪未完成的形态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完成形态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不过司法实践中仍然有这样的案件事实存在。因此,间接故意的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否存在,如何认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讨论。
  关键词: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前言:
  对于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预备学界是认同的,但是对于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未遂或是犯罪中止这种停止形态,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从该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法律并未对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刑法理论上通常认为希望结果发生的为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的为间接故意。本文将从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认定以及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对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进行讨论。
  一、间接故意犯罪的构成要素
  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是对这一危害结果持放任心态。对于间接故意犯罪者来说,这一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并不是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而只是自己行为的附带后果。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犯罪的间接故意。
  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在认识因素上,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在程度明显不同于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也应引起注意,如果足以认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可以排除行为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可能,行为人只可能构成直接故意犯罪。
  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已经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与直接故意中行为人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使用一切有可能的方法消除障碍,积极甚至顽强地实现犯罪目的的心理态度不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是持希望的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在放任心理的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来积极追求或是努力争取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间接故意与犯罪未遂
  刑法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问题,学界通过对间接故意有无犯罪目的的论证出现了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见解,还有学者通过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论证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未遂。
  对于间接故意存在犯罪未遂形态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1.并非所有的“放任”都对结果的发生持“中立”态度,当存在危害结果的高度盖然性时,“放任”其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所以说只能从结果中发现间接故意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同时行为人的意愿具有复杂性,不仅包括了积极的意愿也包括了消极的意愿。2.完全按照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对间接故意犯罪进行定罪其实上是一种客观归罪,忽视了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无价值。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对危害结果“是否发生”的认识是一致的,而对“发生什么”的认识是不同的,当死亡结果没有发生,是行为人意料之外的,即“放任”行為意志之外的客观情况他人抢救的阻止。我们不能以实际发生的伤害形态的危害结果来逆推主观罪过是伤害的故意,放任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不能改变已存在的犯罪故意的内容和犯罪性质。如果仅就客观结果的是否发生作为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会导致很容易产生要么成立犯罪既遂要么就不构成犯罪的两极分化的结论。因此,应认定为间接故意的存在未遂。
  三、间接故意与犯罪中止
  根据我国刑法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时犯罪人的主观心态发生了由追求或放任结果发生到排斥犯罪结果发生的变化。
  对于否定学者认为间接故意没有犯罪目的,故不发生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观点肯定学者提出了疑问,认为间接故意存在犯罪中止。放任结果要转为现实结果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偏离了特定的客观条件或是发展轨道,行为人所放任的多个结果并不是一直都有成就的可能。假若没有犯罪人阻止放任的犯罪结果发生,因果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朝前发展产生两个死亡的结果,并且对于间接故意的中止只存在于施行后的阶段,即只针对放任部分的间接故意,但是后来又有了不希望放任的结果发生而影响了犯罪行为阻碍了间接故意杀人结果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赞成间接故意存在犯罪中止是合理的。
  四、承认间接故意存在未完成形态的意义
  确认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行为人住客观上要放任的危害结果和危害行为都已经发生,只是由于行为人预料之外的客观原因的阻却才致使最终的危害结果未能发生的情况,承认间接故意的犯罪未遂才能更好地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其次如果一味只按照危害结果进行定罪,会导致把性质严重的犯罪作为性质严重的犯罪作为性质较轻的犯罪处理,或者将有罪作无罪处理,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暴力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若一味否认未遂形态的存在就会出现同一行为有结果则构成犯罪,无结果则不构成犯罪的情况。同时,承认间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未遂也是承认其存在犯罪中止的基础。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学界通说认为故意犯罪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中,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形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事实中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而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的存在。因此,对于间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有利于对间接故意犯罪的处罚,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打击犯罪。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01
  [2]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2(9)
  [3]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7)
  [4]李兰英、林亚刚.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J].法律科学,2002(5):38-46
  [5]郑华良.从犯罪形态的角度看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区别[J].龙岩师专学报,2003(02):56-57.
  [6]赵辉.论间接故意的犯罪中止[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29-32
  [7]季勇.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可能性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03):101-102.
  [8]熊琦.关于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的再讨论——以中德比较法视野进行考察与反思[J].法学评论,2012,30(04):41-49.
  [9]马岩.对间接故意犯罪案件应慎重适用死刑——以阎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为分析文本[J].法律适用(司法案例),2017(20):3-7.
  [10]赵阳.浅析间接故意未遂形态之认定[J].法制与经济,2018(3):148-15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企业提供更优越的商品质量及服务的要求持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企业形象及品牌的竞争,企业形象也成为当代企业日渐改进和重视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和形象设计的确立完善,拓展了企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知名度,将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企业文化;形象设计;经济价值;图像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动力和未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多元化发展,电子商务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使用健康食品意识在不断得到提高,越来越开始注重使用提高食品质量、减少使用食物中有害物质。因此,相关主管部门人员应自觉切实承担自己负责保障我国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重要技术任务,完善我国食品的安全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加强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专业技术水平,与广大食品安全生产者共同为食品消费者共同撑起一片维护食品安全的绿色天空。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
期刊
摘要:云南省德宏州在我国旅游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宏州的旅游業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但与其他同类景区相比,仍处于中下游地位。德宏州的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要发展好其旅游业应做好以下工作: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进优秀人才;旅游企业与时俱进,加强内部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德宏州边境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德宏州;旅游;对策  德宏州位于云南西南部,与缅甸接壤,旅游资源
期刊
摘要:2016年以来,广西区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全面推开,乡镇国土资源、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林业、交通等机构和职能先后整合为一个机构,统一行使相关管理、执法和服务职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四所合一”的乡镇综合执法中存在人员素质较低、权责不清、经费及设备不足、执法主体不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点相应对策。  关键词:四所合一乡镇综合执
期刊
摘要:按照期望理论,人们之所以从事某种工作或采取一定的行为,与个人的需要以及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效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安全管理中,人们进行违章操作的行为与个人的需要满足、对违章目标意图的追求、成功违章的可能性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在开展违章管理工作中借鉴期望价值理论,建立一系列正向激励措施,形成“4-9”正向激励机制,研究人的违章行为、探讨违章行为的心理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同时,因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林业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就是针对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的论述,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林业技术;技术推广  一、引言  新时期下,生态林业建设也受到了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加重视高质量的建设
期刊
摘要:基于特征模理论的缝隙宽带天线种类繁多,一种新型的微带缝隙宽带天线可分为三种不同天线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特征模态理论优化天线结构,然后在该基础上根据结构特征及电流分布情,在多个模态特征电流相似区域设置天线馈源,以形成所需的目标模式,最后得到多模谐振,提高缝隙天线带宽。多数天线都是由长矩形缝隙和对称圆形缝隙(主要地镶嵌于两侧),馈源的设置则在处于非对称矩形缝隙槽中。为进一步了解缝隙宽带天线,本文
期刊
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如电击样、针刺、刀割样、烧灼,且发作较为频繁,病程延长疼痛也会增加,自然间歇期会慢慢的缩短,一直到终日发作,有时轻微刺激便会引发疼痛。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容易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症状。下面针对三叉神经痛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可以提供给患者一些帮助。  1.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是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疼为主,且疼痛大多
期刊
摘要: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深化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通的目的、意义,提出两者相互融通的策略,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套课证融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1+X”证书;课证融通  2019年2月国务院印
期刊
摘要:立法人才队伍是我国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立法人才队伍对于地方立法工作而言至关重要。随着立法权主体的扩容,地方立法人才队伍开始出现立法队伍专业性仍需加强、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第三方参与主体参与立法的实效不佳等问题,针对地方立法人才队伍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应加强地方立法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对立法队伍人员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让第三方主体参与立法更具可操作性,以此来为地方立法提供更有力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