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ton反应纯化多壁碳纳米管在导电水凝胶的应用

来源 :塑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了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辅助Fenton纯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应用于柔性应变传感器制造的新方法.采用Fenton反应纯化MWCNT,表征了 PVP掺杂对Fenton纯化碳纳米管表面特性及溶液分散性的影响,探究了纯化MWCNT在导电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制备中的应用,分析了纯化碳纳米管掺杂对PAM导电水凝胶力学性能和导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nton纯化过程中,当PVP含量为10%时,非共价键包覆能够有效去除碳纳米管表面的无定形碳和金属催化剂颗粒等杂质,并显著提高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纯化MWCNT掺杂导电水凝胶具有更优异的拉伸性能及弹性,体积电导率在多次拉伸循环下能够保持稳定.相关研究为MWCNT在柔性应变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探索了一种新的制造方法.
其他文献
由于工业爆破中炮孔填塞材料在施工工艺和设备设施上受到限制,为了开发新型的炮孔填塞材料,在聚氨酯体系中加入硅酸钠溶液进行改性,研究了硅酸钠溶液含量对材料表干时间、固化时间、发泡倍数、泡孔形态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改性后聚氨酯材料对封孔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硅酸钠溶液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表干时间、固化时间、发泡倍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泡孔孔径、泡孔密度、泡孔分布均一性下降,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当硅酸钠溶液添加量为1 g时,固化时间缩短到约20 min,发泡倍数35倍以上,泡孔均匀致密,热稳定性提高约
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二乙烯苯(DVB)作为改性剂,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研究改性剂对PMMA耐热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维卡软化点测试等方法测试PMMA及改性PMMA的分子结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耐热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DBP改性PMMA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增强,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维卡软化点分别下降了 7.5%、9.4%;DVB能显著提高PMMA的热稳定性,当DVB含量为5份时,PMMA的分解温度提高了
为探究新型污染物氯霉素类抗生素对活性污泥生物脱氮的影响,构建了批式生物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氯霉素(CAP)对生物脱氮的影响.结果 表明,CAP的存在抑制了脱氮效率,且当CAP的质量浓度为5.0 mg/L时,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81.3%和61.2%,仅为空白组的88.1%和77.9%.CAP存在提高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且CAP质量浓度越高,EPS的含量提高越明显.CAP显著降低硝化与反硝化过程,降低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此外,CAP的质量浓度影响脱
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的碳纤维(CF)和煤粉(Coal)作为导热填料,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Coal/聚烯烃导热复合材料,分析了 CF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F的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热导率均达到最大,与填充前相比,分别提高了 27.6%、17.8%和61.2%;热导率的实验结果与Maxwell-Eucken模型预测结果相匹配;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热重曲线和微商热重曲线向高温区移动,降解峰变宽,聚合物最大失重
地外天体的采样是未来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近地轨道任务不同,地外天体采样在任务执行期间通常会受通信时延大、能源有限以及非结构任务执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地面系统无法实时支持,需要航天器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但另一方面航天器上系统计算资源有限,任务环境有较高的不确知性,导致航天器上全自主设计复杂且可靠性低,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地面系统决策支持,两方面相互矛盾影响并阻碍了任务的顺利实施.针对此,通过分析地外天体采样系统及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设计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外天体采样柔性系统,系统
采用微波法剥离蒙脱土并将其进行有机改性,制备出二维纳米有机蒙脱土,再将其与膨胀阻燃剂、聚丙烯复配并制备为阻燃型聚丙烯复合材料,并经由阻燃特性实验优选出阻燃型复合材料的最佳组分.通过DSC对不同组分的阻燃复合材料进行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的结晶度与降温速率成正比,同时结晶存在固有缺陷;纳米蒙脱土可有效提升聚丙烯的结晶度,但对结晶速度和完善度提升有限;3%的二维纳米有机蒙脱土大幅提升了聚丙烯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完善度,其中当降温速率为5 K/min时,纯聚丙烯的结晶度仅为35.5%,而含有
利用共挤技术制备了具有核-壳多层结构的聚乙烯基共挤木塑复合材料,通过与非共挤木塑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了2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弯曲强度和吸水干燥后强度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木纤维和塑料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中浸泡276 h后,共挤木塑复合材料吸水率仅为3.8%,远小于非共挤木塑复合材料的吸水率9.6%;端头部位的吸水厚度膨胀率无显著差异;浸水后,共挤木塑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保留率可达到78%,与非共挤木塑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16%;试样浸水结束后,再干燥48 h,共挤
柔性传感器与受力被测体可以产生一致的形变,基于空间限域强制组装原理,以PDMS为基体,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分析微结构、膜片厚度、填料含量对感应膜片压阻特性的影响,选取三角微结构、厚度为0.3 mm、石墨烯含量为0.5%的导电薄膜作为敏感元件,使用PDMS薄膜将其封装为压阻式柔性传感器,传感器测量范围和对应输出阻值范围分别为0~10N和83.542 ~352.113 Ω.结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应用于汽车座椅中,作为感知驾驶员人体特征的力学传感器,在实验中获取训练和测试数据的同时,通过机器学习,获取驾驶
依据Folgar-Tucker纤维取向模型及广义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采用Solidwoks软件创建了复合材料制品的三维模型,将模拟纤维在模腔中的注射压缩成型流动过程导入Moldflow软件中.对比了注射成型与注射压缩成型得到的制品中碳纤维取向程度,并预测复合材料在该取向上的导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品厚度、纤维含量是影响纤维取向程度的关键因素.注射压缩工艺下,当制品厚度由0.6 mm减小至0.2 mm时,纤维取向张量平均值由0.19提升至0.57,提高了约2倍;当纤维含量由20%增加至40%时,纤维取向张
为了研究聚氨酯(TPU)/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及微观机制.通过3个指标研究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和弯曲梁流变试验(BBR)分析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分析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PU/Nano-TiO2改性沥青具有更高的低温抗裂性能和高温抗变形能力,当TPU添加量为4%,Nano-TiO2添加量为1%时,复合改性沥青具有最佳的高低温流变性,其中,TPU在改善沥青低温抗裂性能中起到了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