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话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旦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得到所有的信息,想想这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力吧——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得到。”
  ——爱德华·威尔森,哈佛大学教授
  通过阅读来熟知自己喜欢的事物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它是晦涩的哲学要义,细微的昆虫结构,抑或是曝光过度的当红明星。指望一页页翻读厚重的百科全书来达到这一目的,恐怕就更是大错特错了。似乎百科全书的出版商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过去几星期中,世界知名的百科全书出版商们纷纷展开向网络进军的行动。也许经典的多卷百科全书家族将走在书籍、杂志、甚至报纸的前列,率先宣告印刷时代的终结。
  《大英百科全书》网站日前推出了一项推广政策,可以让读者有机会免费阅读其十二万篇高质量的词条文章。网站允许博客作者或管理员在页面上添加一个百科全书词条的链接,这样当读者点击访问网站时,不管他是不是收费注册会员,都可以免费阅读完整的词条文章。另外,《大英百科全书》还推出了一个网页窗口,网民点击之后,同样可以免费阅读大英百科上的这篇文章。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大英百科出版商拓展网络阅读的最新举措。已有225年历史的大英百科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权威的百科全书,不过随着互联网免费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日渐深入人心,大英百科的影响力不增反降。早前大英百科已经宣布,未来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只更新网络版。其实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商已经意识到,拥有一套印刷版的百科全书不再是中产阶级的典型标志,也不再是撰写读书报告时的参考首选。1990年是32册的大英百科最后的辉煌时刻,该年公司的营业额6.5亿美元,赢利4000万美元。但此后六年里,公司销量下降60%,连年亏损。管理层迅速开始了网络化改造。1996年,尽管大英百科传奇性的销售团队已从70年代巅峰时的2000人削减到只剩一半力量,面对微软提供给家用电脑的电子百科全书的竞争,公司还是决定解雇所有推销团队。大英百科公司总裁乔治·艾奎拉考兹表示,印刷版还是有利可图的,但其销售额只有1990年的10%,客户源也主要是学校和图书馆。
  大英百科不是唯一受到网上出版及电子媒体冲击的百科全书出版商,就在几个月前,德国最著名的布洛克豪斯大百科全书,也加入了进军网络的行列,宣布上线。读者可免费阅读由学者们两百年间所编撰的所有30万条目及文章。而布洛克豪斯出版公司希望通过网络广告来获利。与此同时,出版商表示将不能确保新一版的印刷,这意味着自1808年第一套布洛克豪斯大百科全书在莱比锡出版以来,定期出版的传统将就此消失。“现在情势似乎有些悲哀。但换个角度看,许多读者都非常高兴地期待着我们的新产品。一些人甚至会说,我年轻时从布洛克豪斯买了人生中第一本百科全书,现在竟变成了珍贵的绝版,多么难以置信啊,”布洛克豪斯发言人妮可·卫芬奥曼说。
  许多学者认为,网上信息更新对公众的免费开放非常有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摆满象征着知识的书籍的书架这样一个家族性时代图标的消失无动于衷。“我记忆中的童年时代,大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和父母经常围坐在桌边一起翻阅百科全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克曼说。他补充道,在他们那个时代,《大英百科全书》或者《世界百科全书》被视作权威的象征,这也是为啥它们能成为人们写文章或者报告的重要参考。但西克曼也承认,如今家长和孩子们仍能一起在电脑前阅读或讨论。“我喜欢管它(电脑)叫电子壁炉,”西克曼开玩笑说。离开书本也许更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人们的批判性思维。
  上个月刚诞生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出版计划,那就是把地球上所有的已知物种在网上全部分类列目录,从而编撰出一本互联网的《生活大百科全书》。1995年开始编辑的《斯坦福哲学大百科全书》虽然从未进行印刷,但近千条目录超过千万字的细目,已使它成为学术界备受推崇的网站。而由无数志愿者自发创建的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更是早就成为查阅率最高的网上百科全书。
  传统百科全书的出版商们虽然对任何人都能编纂的维基百科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略有微词,但他们也悄悄从维基百科的成功中吸取了不少经验。他们开始更多采用读者提供的照片和建议,来改善网上的版本,同时也开始注意加强更新。《大英百科全书》网站现在每20分钟就会更新一下条目,连《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也尽量维持着一定的更新频率。
  
  “古老历史就在这里。每天你都有新发现,这让人难以置信——它就在我们现代城市的中心,在我们繁忙的交通与日常生活中。”
  ——弗朗西斯科·鲁特利,意大利文化部长
  大约50年前,搜寻古罗马大帝奥古斯都宫殿的考古学家们在埋藏了两千年的废墟中找到一个细微的线索。正是这块彩绘的石膏碎片带领考古专家们发掘了一系列优美精致的壁画,从而寻觅到这位古罗马帝国第一任君主正式登基前的住所所在。
  经过数十年艰苦的修复,随着该住所近日对外开放,这些于公元30年由鲜艳的红、蓝和赭色描绘而成的壁画,第一次呈现在了世人眼前。开放当日,包括意大利文化部长弗朗西斯科·鲁特利在内的数千名各界人士蜂拥而至。组织者对热情的参观者采取了限制人数、分批进入的措施,许多游客不得不排上数小时长队,才能一睹奥古斯都早年起居之地的真面目。这次经过修缮开放的是奥古斯都称帝前的住所,位于“罗马七丘”之一的帕拉蒂诺山丘,与古罗马圆形竞技场毗邻而居。整座住所的屋顶为穹形,属于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
  考古专家们希望明年奥古斯都的陵墓遗址也能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体会古罗马历史的神奇和魅力。
  
  “如果我设想一个观众面对着我的作品,我希望那会带给他一种强烈的内在情感。我希望观众能欣赏作品中的强烈情感,并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更强烈的激情。”
  ——杰夫·昆斯,美国艺术家
  以令人屏息的曼哈顿天际线全景而闻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屋顶花园,每年都会举办季节性的户外雕塑展览。
  此次参展的杰夫·昆斯作品包括他于1994年至2000年创作的《气球狗》,1997年至2005年创作的《彩色书》和1994年至2007年创作的《圣心》。其中,10英尺多高的《气球狗》看上去像是用很多气球扭曲成的一个玩具狗。
  参加此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均来自于杰夫·昆斯的“庆典”系列,这一系列是一批比例夸张的玩具和儿童小玩意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它们庞大而夸张的外表,明亮的色彩,体现着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欢快活泼的精神。“庆典”系列代表着昆斯过去十几年来的创作特色,而《气球狗》更是昆斯的招牌作品,已经成为收藏家们争相买入的对象。
  但此次展览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昆斯的作品被放置在毫无地域建筑特征的庭院里,甚而有时还不得不藏匿于旁边商业咖啡馆的阴影中,使得这些艺术品沦为缺乏生机的装饰性配件。
  
  “这几乎是一项苛求自己的工程。我们试图在最无遮蔽的,最不可预知的建筑过程中寻求品质保证。”
  ——菲利普·古姆齐德简,伦敦建筑设计师
  当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圣马里渡恩学校于2000年委托古姆齐德简设计事务所建造一座新的体育馆时,建筑师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找到足够的地皮来完成这个工程。面对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下定决心的学校和设计团队并没有退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创造性的开拓了一种智能城市设计的典范。
  新体育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位于地下全封闭的混凝土掩体,一方面,它巧妙地借用了楼梯通道的设计,引入了临近庭院的光线,另一方面,建筑师们将混凝土支柱间的空间设计成塑料的百叶窗似的门联成的隔断,随时可以开启通向户外的庭院,流入新鲜的阳光和空气。直通到屋顶的玻璃墙体,如车库门一般可折叠缩回,也可从隔壁的舞蹈房分享到光线和通风。在这样的设计中,天气晴好的时候,孩子们在地下体育馆游戏玩耍,与在地面上几乎没有差别。
  事实上,圣马里波恩学校堪称是公共机构向地下拓展空间的典范,既节约了土地,同时也不会像一般地下室那样封闭压抑。它的成功也许能为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伦敦拓展公共建筑带来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其他文献
译/丁骏    菲利普罗斯极少接受采访,我也很快找到原因所在。并非因为他不友善或者态度粗鲁;他只是受不了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样的问题。“你想谈什么?”罗斯一边坐下,一边问道。我已经感觉到这将是份苦差事。2005年9月,《纽约时报》就罗斯的作品被美国图书馆出版一事采访了他。生前便获此殊荣的作家一共还有两位(尤多拉韦尔蒂【注:尤多拉韦尔蒂(1909-2001):美国女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德尔塔婚礼
期刊
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不会对这样一位作家轻描淡写:他生活于资本主义上升期,却眷恋着新英格兰的殖民史;他的笔尖流动着细腻优雅,却着力展现艰深晦涩的人性画卷;他热衷给人物披符挂号,浪漫和象征却是他自己的符号;有了他和其他同时代作家的横空出世,摇篮中的美国文学终于在世界闯出了自己的天地。这个人,就是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大师,一生经历了美国殖民历史的发展
期刊
This was an absolutely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strategic plan, and it deserved to be supported。The library helps lower- and middle-income people — immigrants — get their shot at the Ameri
期刊
译:红笺小丁    菲利普罗斯住在新英格兰南部。我打电话给他,问是否能够安排一次采访。基本准则谈毕,他提议说自己驾车来纽约,然后我们便可聊上几个小时。我问能否去他家拜访,“我不会翻你家垃圾桶的。”  他还是说宁愿来纽约,“我带只垃圾桶给你。”  于是同他在我的住处见面了,时值八月,天气正热。罗斯身穿红白格子短袖衬衫,宽松卡其布裤,平底船鞋,鼻梁上架一幅金丝边眼镜。一举一动严肃,客气,又谨慎。   
期刊
译:陈寂    亚历山大谢林,当代俄罗斯作家,1961年生于伏尔加流域的伏尔加地区,毕业于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著有小说集《沙发》。1998年还在《日与夜》等杂志上发表作品,毕业后曾有一度时间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而后兴趣转向了影视导演,动画制作,还曾把小说改编成剧本等。    玛丽安娜是绝色美女。她的美丽难以用语言描绘。甚至下面的句子也不能写出她的美貌。“所有男人见到她以后脖子伸直不会动弹,颈椎咯咯
期刊
译/孙仲旭    保罗瑟鲁(1941— ),美国作家,在小说、游记两种文体写作中成就卓著,本篇选自1979年出版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在这本游记中,作者记录了从美国波士顿往南经中美洲到南美洲的乘火车旅游。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里斯,作者拜会了阿根廷的“国宝”级作家——豪尔赫博尔赫斯。      六楼的楼梯平台处,有块铜制铭牌,上面刻着“博尔
期刊
译:索夫    加莉娜达尼埃尔耶夫娜克里莫娃生于莫斯科,1972年毕业于国立列宁莫斯科师范学院地理——生物学系。1990年进入高尔基文学院,师从叶维诺库罗夫。她的作品包括《俄罗斯的自由诗选集》(1990),诗集《留局待取》(1994)、《直接话语》(1998)、《空气中的笔记》(2002)、《北方——南方》(2004),还曾编选《莫斯科缪斯1799-1977》(1998)、《莫斯科缪斯17世纪——
期刊
译:徐和瑾    人人孤独,相互轻视,我们的痛苦是座荒岛。但这并非是无法安慰自己的理由,安慰自己,是在今晚,在街上喧闹声渐渐消停之时,是今晚用词语来安慰自己。哦,可怜的落拓者,在书桌前用词语安慰自己,他坐在书桌前,把电话听筒取下,因为他害怕外面的世界,而在晚上,如果电话听筒已经取下,他就感到自己就是国王,不会受到外面恶人的攻击,那些人变成恶人是说变就变,而且是无缘无故地作恶。    这小小的幸福多
期刊
这部电影的阵容堪称鼎盛,导演是《高斯福得庄园》的导演肯尼斯·布兰纳(Kenneth Branagh),两位主角,一位是曾在1972年旧版电影中出演的老戏骨麦克·凯恩(Michael Caine),另一位是身兼制片人的裘德·洛(Jude Law)。而最出名的恐怕还要算本片编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这样的阵容注定了本片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但影片上映后却受到评论界一片恶评,大多数影评人都认为它
期刊
译/宋玲    1940年至1941年的那场德军大规模空袭以后,又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到了1944年的初春,伦敦又遭遇到一次敌方军力突然加倍的小规模空袭。两位女子坐在马里勒波路的一堆沙袋上喝茶。茶水有些发绿,可能用氯处理过;奶粉结成一团一团的;即便如此,两人像其他女人一样,照例争着要付钱。一个沙袋破了,泥土和些许残花败草露了出来。“‘大自然战胜了战争,’”两位新朋友中的一位“模仿播音员的声音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