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人道主义”概念的真实内涵及其思想史价值——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再批判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qing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阿尔都塞提出了一个极端的观点,即"现实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新的总问题诞生时出现的过渡和断裂所特有的现象".这便是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基点,这种观点把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连同其思想母体德国古典哲学均视为"意识形态".事实上,它过度强调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及其与德国哲学关系中的革命性而对其连续性重视不够,过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思想而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展开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深度批判,来分析和澄明马克思"现实人道主义"的真实内涵及其思想史价值."现实人道主义"概念的连续性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认识论断裂点,也没有走到德国哲学之对立面而另起炉灶.对"现实人道主义"概念之思想内涵的揭示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并没有把"人"从自己的理论中排除出去,他反对的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理论倾向.
其他文献
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不仅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自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两个前提,解构机械自然观,描绘有机辩证的世界图景;而且通过追溯“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前提同马克思一道发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并阐发唯物史观.他还从劳动发展史的现实基础出发追问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解构单纯抽象概念化的哲学思维,在有机论、整体论和感性活动论下阐明唯物辩证法的解释原则.因此,深入研究恩格斯哲学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批判,既有助于彰显其理论旨趣,又为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
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教授是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讲席教授,是美国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18年12月份,斯蒂奇教授受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相关学术活动,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交流了彼此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成果.受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在厦门大学对其进行了专访,希望借此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富有影响的心灵哲学、知识论与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进路,也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即本体、价值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但是,在权利论庞大的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主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是模糊的.这为权利论的道德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以此,本文通过考察“动物权利”之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性,来阐明不同实践主张之间在道德考量层面的优先级关系.这种实践主张间的比较既包括在“消极”意义上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在“积极”意义上的实践原则.本文的分析展示了在道德考量性的层面,不伤害义务的优先级高于“协
《妇女杂志》作为1915-1931年畅销海内外的综合性期刊,内容整合了家事、医疗卫生、女性解放等多方面的内容,文章将重点关注其中介绍科技工作者生平的部分.该刊物作为女性期刊,不仅刊载有坚持独身及平衡家庭和科研的女性科学家,又涵盖了为数众多的男性科学家,对他们的描述虽有外貌上的差异,但又在勤勉、细心观察、淡泊名利等科研品格上具备相似之处.这表现出《妇女杂志》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编著者们既宣传女性可以从事有限的科学事业,又无法掩盖其对近代中国女性整体形象的固有之见,进而折射出科学家并非多数女性所追求的职业这一历
索利·祖克曼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公共政策相关领域的工作尤为突出,影响深远.祖克曼原是一位动物学家,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进入政府转型为军事顾问,就战时军事计划建言献策,曾参与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分析工作,为盟军将领选择正确的作战方案提供了支撑.战争结束后,祖克曼继续担任多个政府机构的科学顾问,并成为英国第一任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使“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从历史上临时性的私人聘用转变为制度化的工作职位,成为政府决策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科学与工程伦理》是国际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伦理的权威期刊,在科学技术哲学和伦理学领域均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对该杂志近二十年(1999-2018年)的文章摘要进行文本挖掘,探索了词频特点、主题词聚类和词汇时间演变趋势,结果发现责任伦理在科学技术伦理研究中地位突显,具体科学技术伦理问题被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从医学伦理向研究伦理转变.启示和建议:明晰责任,制定科技伦理准则;关注现实,聚焦具体伦理问题;前移关口,洞悉科学技术风险.
科学知识的空间维度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相对缺位.科学史的时间性遮蔽了知识的空间性与地域性.在传统实证主义科学观视阈下,科学史以时间为序对科学知识进行编排和叙事,空间被时间瓦解,地理等空间因素对科学史书写的影响被忽略.在这种“均质”空间观影响下,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而普适的.而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阈下,地理位置等空间条件成为制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因素,空间不再是知识生产的背景与常量,而是变量.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实践”,科学探索在哪里进行对于科学的纯粹性来说是最基本的问题,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知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哪里切入,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挖掘.通过对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进行社会学分析以后发现,在学术资本的构成结构中,个人自身的天资禀赋、地域文化梯度资本、机构的声誉资本以及科学产出指标,决定了科学界的社会分层进程,分层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持知识的一致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自我选择与社会选择的博弈中,科学家的认知结构与场域结构的匹配性决定了人才的成长与知识的积累.
安全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自我独立性、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姿态.在实现自然安全后,安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任,以及人与制度、技术之间的单向信任关系.从自然安全、熟人安全、制度安全到技术安全,技术在建构人类个体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蕴含安全属性的人工物,技术在为人类个体安全提供至关重要支撑作用的同时,又因利益关涉、知识整体性特征和技术自主性等因素成为挑战人类个体安全的最活跃因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把握技术的自主性和意向性,深入技术的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