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便是,改变了以往单一音乐欣赏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了更多实践性强、参与性高的教学内容。其中“拓展与探究”便是新课改后新开辟的板块,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师还未进行有效的运用,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谈谈对巧用“拓展与探究”板块,优化“鉴赏与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巧用;优化;拓展与探究;音乐鉴赏
一、“拓展与探究”板块在教材中的体现
高中音乐鉴赏中“拓展与探究”板块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既是教材编写者文本构思的智慧结晶,也是教材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其中“拓展与探究”板块由一些问题和实践建议构成,内容大多围绕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组成。充分体现了教材设计上的“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特点。
二、“拓展与探究”板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拓展与探究”板块不够重视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无意翻开学生们的课本后发现,在每节课后的“拓展与探究”板块近乎异常的“干净”,它们静静的躺在后面,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很多老师交流,一般会得到这样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教学中很少涉及或置之不理;二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完成后再进行解决,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欠妥当,只是流于“就拓展论拓展,就探究论探究”。
2.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
① 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面太广,且理论概念较多;以目前高中生的知识积累难以回答。例如:(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并举例说明。)所问的题目过于空泛,理论概念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沉默,不回答老师的提问,造成尴尬的局面。
② 一些问题过于空泛,缺乏新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聆听完这首曲子后说说你的感受与理解?”“这段曲子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看似有很大的回答空间,但学生也常常不知道从何说起,便也就无从下手。
三、对“拓展与探究”板块的教学建议
1、优化板块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对教材的“拓展与探究”这个版块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整理,再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整合,在教学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做到有效利用教材中“拓展与探究”板块的课程实际价值,也进一步提升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课堂效率。例如: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本节课教材中的“拓展与探究”板块共有6题。
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加上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使上课的时间会比较紧凑,如何优化“拓展与探究”板块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一条: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的特征,这点要求。我把课后这一板块原第1、3题整合为一题;(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对比聆听《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比较其地方特征有何异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聆听、乐谱的演唱与对比,音乐知识的讲解与分析。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在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中,适时的加入这一板块中的第2题。通过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好汉歌》与民歌进行对比,找出两首歌曲间旋律上的相似点,再进行旋律模唱加深体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又更好的理解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对于这一板块中的第④题,由于需要学生进行收集记录,分析与总结,这类题目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后拓展”的作业来完成。第⑤⑥2题对我校学生来说实施难度稍大,所以进行了删减。
当然,除了上述板块中的题目外,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拓展与探究”板块的内容。
2、巧用音乐实践
说实话,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不好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孩子”。他们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情感表达上比较含蓄内在,不太喜欢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又对 “教师问学生答” 传统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喜欢新颖的有挑战的问题;但问题难度太大的话,又常常容易放弃;处于一种矛盾的学习状态里。但音乐鉴赏课程却是实践性强、参与性高的课程。这时就需要教师巧用板块中音乐实践的内容。
例如: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拓展与探究”第二题:《魔王》是一首戏剧性很强的歌曲,情緒紧张,其中共有四个角色。请四位同学合作,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在听《魔王》音乐的同时,将歌词朗诵出来。朗诵时,请尽量将每个角色各自不同的语气、心情表达出来,体会一下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气氛。这类题目我是这么做的:先对歌曲进行全曲聆听,让学生体会歌曲中四个人物角色的音乐表现。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集体表演。之后从每个组中推荐出最有表现力的学生来上台展示。这样全班同学就都跟着互动实践起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艺术歌曲。
3、精选课后练习
由于他们个体间音乐素质基础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会根据不同音乐层次的学生,精选不同难度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作业。
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拓展与探究”板块中的第5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你是怎样理解音乐这种文化现象的?学习本单元之后,你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和认识?)因为这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如何鉴赏音乐才刚刚起步,加上学生之间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也不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认识,因此可以删减。
再如: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拓展与探究”第4题,(欧洲的艺术音乐与欧洲的民间音乐有什么联系?试举例说明。)这类撰写评论类题目涉及音乐知识的积累、整合与分析,适合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来完成。
而如: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一节中“拓展与探究”第3题,(除了《第九交响曲》以外,你还知道贝多芬创作的哪些交响曲?收集其他交响曲的CD或磁带在课堂上与同学聆听交流。)这类简单的搜集聆听交流类题目,就更适合音乐素养一般的学生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2]《普通高中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关键词:巧用;优化;拓展与探究;音乐鉴赏
一、“拓展与探究”板块在教材中的体现
高中音乐鉴赏中“拓展与探究”板块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既是教材编写者文本构思的智慧结晶,也是教材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其中“拓展与探究”板块由一些问题和实践建议构成,内容大多围绕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组成。充分体现了教材设计上的“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特点。
二、“拓展与探究”板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拓展与探究”板块不够重视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无意翻开学生们的课本后发现,在每节课后的“拓展与探究”板块近乎异常的“干净”,它们静静的躺在后面,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很多老师交流,一般会得到这样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教学中很少涉及或置之不理;二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完成后再进行解决,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欠妥当,只是流于“就拓展论拓展,就探究论探究”。
2.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
① 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面太广,且理论概念较多;以目前高中生的知识积累难以回答。例如:(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并举例说明。)所问的题目过于空泛,理论概念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沉默,不回答老师的提问,造成尴尬的局面。
② 一些问题过于空泛,缺乏新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聆听完这首曲子后说说你的感受与理解?”“这段曲子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看似有很大的回答空间,但学生也常常不知道从何说起,便也就无从下手。
三、对“拓展与探究”板块的教学建议
1、优化板块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对教材的“拓展与探究”这个版块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整理,再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整合,在教学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做到有效利用教材中“拓展与探究”板块的课程实际价值,也进一步提升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课堂效率。例如: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本节课教材中的“拓展与探究”板块共有6题。
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加上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使上课的时间会比较紧凑,如何优化“拓展与探究”板块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一条: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的特征,这点要求。我把课后这一板块原第1、3题整合为一题;(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对比聆听《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比较其地方特征有何异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聆听、乐谱的演唱与对比,音乐知识的讲解与分析。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在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中,适时的加入这一板块中的第2题。通过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好汉歌》与民歌进行对比,找出两首歌曲间旋律上的相似点,再进行旋律模唱加深体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又更好的理解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对于这一板块中的第④题,由于需要学生进行收集记录,分析与总结,这类题目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后拓展”的作业来完成。第⑤⑥2题对我校学生来说实施难度稍大,所以进行了删减。
当然,除了上述板块中的题目外,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拓展与探究”板块的内容。
2、巧用音乐实践
说实话,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不好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孩子”。他们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情感表达上比较含蓄内在,不太喜欢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又对 “教师问学生答” 传统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喜欢新颖的有挑战的问题;但问题难度太大的话,又常常容易放弃;处于一种矛盾的学习状态里。但音乐鉴赏课程却是实践性强、参与性高的课程。这时就需要教师巧用板块中音乐实践的内容。
例如: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拓展与探究”第二题:《魔王》是一首戏剧性很强的歌曲,情緒紧张,其中共有四个角色。请四位同学合作,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在听《魔王》音乐的同时,将歌词朗诵出来。朗诵时,请尽量将每个角色各自不同的语气、心情表达出来,体会一下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气氛。这类题目我是这么做的:先对歌曲进行全曲聆听,让学生体会歌曲中四个人物角色的音乐表现。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集体表演。之后从每个组中推荐出最有表现力的学生来上台展示。这样全班同学就都跟着互动实践起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艺术歌曲。
3、精选课后练习
由于他们个体间音乐素质基础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会根据不同音乐层次的学生,精选不同难度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作业。
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拓展与探究”板块中的第5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你是怎样理解音乐这种文化现象的?学习本单元之后,你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和认识?)因为这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如何鉴赏音乐才刚刚起步,加上学生之间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也不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认识,因此可以删减。
再如: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拓展与探究”第4题,(欧洲的艺术音乐与欧洲的民间音乐有什么联系?试举例说明。)这类撰写评论类题目涉及音乐知识的积累、整合与分析,适合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来完成。
而如: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一节中“拓展与探究”第3题,(除了《第九交响曲》以外,你还知道贝多芬创作的哪些交响曲?收集其他交响曲的CD或磁带在课堂上与同学聆听交流。)这类简单的搜集聆听交流类题目,就更适合音乐素养一般的学生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2]《普通高中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