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依赖 回归本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诸多异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需进行有机整合,如果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近来,笔者有机会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现代病。主要表现:一是以预设代替生成。如教师将教学流程制成课件:导入课文——展示目标——初读感知——研读理解——欣赏品味——拓展延伸。几个板块一个一个向后放,如同工厂生产流水线。再如教师先把问题投影出来,学生讨论后,再呈现标准答案。一切结果都预设好了,上课只是走程序,当学生思路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它拉回到结果上来。课堂多了程式,少了灵动,师生情感交流与智慧生成被弱化。二是以视听代替品悟。有些老师把写景散文课上成了自然风光展示课,把经典小说课变成了看电影。还有一位老师上《散步》,课上连续播放了《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和《让爱住我家》三首歌,就是不好好地带着学生去品读课文。课堂热闹有余,静默不足。三是以课件制作代替深度备课。不少老师备课的主要工作就是制作课件,仿佛有了课件,上课就有了着落。于是,拿过一篇课文,不是去认认真真研读课本,研读教参,研读相关资料,生成教学设计,而是上网搜寻课件,选择几个,作点比较,或作些简单的拼凑,就把课件制好了。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文本与课件两张皮,教者教得生硬,学生学得不透。
   语文课堂不拒绝现代技术,但现代技术要为语文服务,现代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语文教学有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学科的根本要义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师应紧扣语文要义,彰显语文个性,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认认真真地阅读,反反复复地品味,入情入境地感悟,在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动态的语言交流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语文智慧。一句话,语文课堂的本真一在读,二在品,三在悟。解决语文课堂现代病的办法就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摆脱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具体讲:
   一是引导学生踏踏实实“读”文本。语文需要读。“语文教学总得读。”(叶圣陶)“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张田若)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总是通过读来触摸文字、熟悉文本、习得语言的。而且读熟读透文本是品与悟的基础。因此,语文课堂应书声朗朗,语言材料应读熟读透。短文能成诵,长文能复述,理解文意能随口引用文中的语句。达到这种程度,就很好地体现出语文“读”的味道了。
   二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品”语言。语文是语言习得与运用的艺术,艺术的真味需要“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品的境界。品味语言,反复揣摩、比较、推敲、涵泳,才能习得语言,获得语感。例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美的语言点,或词或句或段,加以品析,说出美之所在,并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二是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仔细品味后试着作一幅画,用画笔将春天画出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去品细节、品语言,体现语文“品”的味道。
   三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悟”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一是强调“读”,二是突出“悟”。悟有感悟、理解甚至顿悟。悟要悟情、悟理、悟内涵。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与升华过程。语文教学需要“悟”,通过“悟”,学生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与意旨,才能化“他人”为“自己”,进而形成自己今后阅读与创造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内容学生通过悟可以理解并说出其内涵,有些内容则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这就更需要悟。读而生疑,悟而透理,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悟”提升着语文教学的境界与层次。
  (作者单位:宿迁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考作文把文章的“感情”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可见“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找到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准确真挚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在此,我想以《项脊轩志》为例就“动之以情”来谈谈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一、何谓感悟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呼唤真情,人人渴望真情,人间处处洋溢着真情,真情存在于我们的身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有PCK理论并且能应用PCK理论指导实际教学.本文以“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为例,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及多年教学形成的经验应用到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设计.从引入新课、引入概念、深入理解、深化应用等方面应用PCK理论,采取“问题”引导方式,将新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PCK理论;
“早一分钟建成医院,就能早一分钟战胜疫情,一分钟都耽误不起!”这就是中建集团武汉火神山医院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  主动请缨加入战斗  1月24日,大部队集结前,金晖就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火神山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他为帮助设计院快速出图,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以最快速度将第一版图纸送到现场,又立马转入现场施工。  偌大的工程,十天交付,资源调配压力极大。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劳动力资源和材料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服饰,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才能打动人。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是说,写文章的人大都内心有所触动,就把这种情感写出来,那看文章的人呢,就要一层层剥开文字,一步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就像沿着水波寻找
公元534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东方的北魏王朝,因内忧外患而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波斯的萨珊国王科斯洛伊斯一世正致力于恢复由马兹达克运动造成的破坏,西欧的法兰克人成功灭亡了罗纳河谷的勃艮第远亲。至于占据半个地中海的拜占庭罗马人,也颁布了里程碑式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过,在当年的北非内陆,还有一场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玛梅斯战役。虽然和许多大事相比,并无太多特殊价值,但对当地居民和新来的入侵
随着2007年高考的结束,此前倍受人们关注的新课程下的高考业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新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似乎可以从部分省区的高考中看到一些端倪。今年我国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参加新课程高考。从四省区高考试题来看,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和新课标新要求。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试卷结构:试卷长度加长了,但试题答量与以往基本一致。试卷分为必考试题和选考
当苏联红军的反击在1943年秋指向乌克兰时,一场空降作战在第聂伯河西岸上演了,这是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罕见的空降行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它未能取得预期的战役效果。奔向大河  在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之后,趁胜追击的苏联红军发起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时至1943年9月下旬,其兵锋直指乌克兰第一大河:第聂伯河。  接连败退的德军打算依河据守,而第聂伯河正是其所谓“东墙”防线的中心,这条防线分为“黑豹”和“沃
2007年浙江卷的三道语用题出人意料地全部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考生面前,面对命题者“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很多考生“慌不择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答题漏洞。为此,笔者想通过这三个题目来探寻高考语用题的本质特点,并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给正在备考的考生几点应考建议。  先来说说第22题: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新语及其新用法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传媒中大量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它给现代汉语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语法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忧虑。  出现新造词的领域主要是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以后逐渐扩展到有影响的大报刊。如多次出现于媒体上的“吸引……眼球”式的词语组合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如《人民日报》2002年一篇新闻,题目为《西部开
与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一样,博伊德也有很多的名号,“疯子少校”“贫民窟上校”,当然也有人将其誉为“元帅级的战略家”,他制定了战斗机的空战战术,他提出了OODA环,他备受推崇也备受争议,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博伊德,这个名字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成为某种西方的禅。 博伊德是谁?  这个问题曾出现在一个最不该出现的地方。1997年,博伊德去世,美国空军礼节性地派出一位中将参加他的葬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