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对102例先天性内斜视(1~4岁)患儿实施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所有患儿均为阿托品散瞳屈光矫正后检查术前远、近三棱镜斜视度以及术后三棱镜斜视度.所有患儿均需行两条及三条肌肉手术,即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对于大于35.者选择主斜眼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术+另一眼的内直肌后徙术,其中后徙直肌均加用调整缝线技术.分别检查记录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斜视度变化并加以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及配对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检查戴镜斜视度33cm及6M分别为+58.43△±6.5△、+54.21△±5.4△,术后2周检查斜视度分别为+6.13△±3.2△、+4.13△±2.8△.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33cm斜视度分别为+4.79△±3.6△、+2.75△±4.3△、+2.13△±4.1 △.术前斜视度与术后2周斜视度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与术后2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内欠矫14例,过矫11例,调整率24.5%.术后2周正位101例,正位率99%.过矫1例,过矫率1%.结论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先天性内斜视,其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时间短,术后早期正位率高,手术效果肯定.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脑内炎症反应与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UE)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反应因子在脑组织中通过发挥强大的致炎作用,直接损伤脑组织及血管
丝/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是多个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中枢效应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磷酸化修饰产生快速的细胞内变化来
在肝移植过程中,移植物的缺血缺氧是不可避免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e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限制了肝移植存活率,通过某种方式上调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目的 观察腹腔热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观察组40例接受多西他赛全身化疗+顺铂腹腔灌注联合腹部高频热疗,对照组40例接受多西他赛+顺铂全身化疗,观察其疗
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Ⅵ是血小板重要的胶原受体,参与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及血栓的形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血小板膜糖蛋白Ⅵ表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自1962年人工成功合成了以萘啶酸为代表的第一代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其中第三、四代又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因其抗菌谱广、
目的:比较间充质干细胞(MSC)和经Stro-1抗体分选的Stro-1+ MSC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1(IDO1)和IDO2在上述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中的作用.方
百草枯属于剧毒类除草剂,中毒后主要导致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中以肺组织损伤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早期中毒患者多死于多脏器损害,后期多死于
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反映组织细胞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性,进而对活体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进行无创性检测,其在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术前评估、术后复发监测及治疗后反应等诸
Objective: Male breast cancer (MBC) represents < 1% of all breast cancers. Hormone receptors and Her-2/neu status are established prognostic factors in female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