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在成立后首次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做的重要贡献,早已被载入史册。而在会议召开期间,李克农协助周恩来所做的大量工作,却鲜为人知,本文对此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总抓赴会准备工作
1954年2月下旬,苏联、美国、法国、英国四国外长在柏林达成协议,决定于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参会的有苏、美、英、法、中五大国及有关国家。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在建国后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决定由周恩来以外长身份率团参加会议,李克农兼任外交部副部长随行。周恩来批示:“组团人选及有关事项由李克农提出方案。随团工作人员由李克农决定。”李克农在报告中建议由周恩来任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及一名副部长为代表,王炳南为秘书长。他还提出:“我请求不参加,因:一、情报部门3个部今年计划刚通过,需要贯彻实施;二、无国际知识,又不懂外文;三、身体不健康。”周恩来同意了李克农对代表人选的建议,但没有同意他不参加会议的请求,并把李克农列为代表之一。
3月2日,经中央书记处研究确定,同意李克农的建议,并决定成立日内瓦会议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克农总抓筹备工作。当天,周恩来传达了中央对参加会议的重要精神:一、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缓和;二、借参加会议的机会,扩大国际影响,发展对外经贸,打破美帝对我禁运封锁,改进同英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关系;三、代表团多派一些人,包括经贸干部和记者,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外交干部。周恩来还重申准备工作由李克农全权负责。
从3月2日起,李克农全力投入会议准备工作,他先后与39个单位联系,选派工作人员132人、记者团29人。除要求驻端士使馆全力以赴外,还安排从驻苏联等6国使馆抽调人员,人数多达182人。为能让周恩来集中精力考虑大事,李克农亲自审定随行人员。而关于警卫、侦保、化验、司机、厨师、医生的人选则由罗瑞卿提名报周恩来决定。
关于医护人员的人选,卫生部领导傅连暲对李克农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清楚,也了解李克农的脾气,便未经他的同意直接报周恩来。傅建议随行医师除黄则树外,另派史书翰参加。因为史曾随李克农在朝鲜工作过两年,对李克农身体状况比较了解。周恩来批示:“同意医生黄则树、史书翰二同志,护士不要。送克农同志办。”李克农见到批示,坚持把史书翰换成周恩来的保健医生周尚玉。黄则树听说后,即向杨尚昆、傅连暲报告说:“李克农同志多年来患肺气肿症,并时常发生气喘及左胸心前区疼痛。他前晚感冒发烧……在长途飞行中可能猝发心脏病,而我自己没有在飞机上抢救的经验,因此建议派苏联大夫一人陪同。”对此,李克农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死不了,让李连水(李克农的警卫员——编者注)去,就够照顾我的了。”
在选调人员的同时,李克农抓紧做赴会各项准备工作,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编写文件到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都一一作了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并在短时间内编写了12本计1700万字的资料,对会议非常有用。经周恩来同意,他还专门邀请朝鲜南日大将来北京,交换意见。
从3月2日起,代表团工作人员和记者集中培训,学习方针政策、外交礼仪,熟悉各方面工作。李克农亲自作保密工作报告,并对翻译员、译电员、机要员、打字员、速记员进行测试。黄华是代表团发言人,李克农特地为他安排模拟记者招待会,进行演习。
为工作方便和保密,李克农还指示瑞士大使馆为周恩来及代表团代表租来一栋别墅,安装日内瓦至国内电传打字机,确保通讯联络迅速、安全。他还亲自审定工作制度、保密制度、会议制度、生活制度等。
主管会议内外工作
中国代表团于4月20日离开北京,次日下午到达莫斯科,4月24日下午抵达日内瓦。为向国际人士宣传周恩来,李克农主持起草了周恩来的中、英文简历,并报中央审定。简历称: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李克农认为,宣传周恩来就是宣传新中国,并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的提法,表明了毛泽东、党中央对周恩来的评价,这也反映了李克农对周恩来的敬重和感情。
会议期间,李克农除参加正式会议外,还组织安排、接待各国来访团体505个共3800多人,并对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印度未能参加会议,总理尼赫鲁派代表梅农来日内瓦活动。梅农常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都由李克农接待商谈。6月20日至7月12日,与会各国首席代表休会,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缅甸、越南。张闻天、王稼祥也离开日内瓦。此间,由李克农主持代表团工作,并协助越南与法国代表商谈印度支那问题。
会议期间的外围保卫工作主要靠瑞士,内部警卫则要靠自己。李克农提出专业人员与工作人员相结合的方案,要求每个人员都要做好保卫工作。为防止窃听,李克农还利用代表团成员所住别墅内的马厩设立了秘密会议室,这是一般人所料想不到的。
此外,李克农经常检查代表团党的工作,了解代表们的思想情况,征求大家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组织学习,开展娱乐活动等。他坚决执行周恩来关于勤俭办外交的指示,代表团预算旧人民币为327亿元(1万元折合新币1元),实际只支出了229亿元。
会议期间,重大问题都由周恩来拟电向中央请示报告,一般问题则由随行记者发布新闻。但李克农认为这还不够,他以自己的名义编写《每日简报》,电告外交部、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这份简报很有作用,反响很好。《每日简报》主要刊载了各国代表团及外国舆论对周恩来和我代表团的反应、在对外接触中了解到的重要情况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珍闻等。如4月3日,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宴请周恩来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这是中英外长第一次接触。李克农于5月1日发了第三号《每日简报》作了介绍,重点内容是: 艾登:联合王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承认联合王国。
总理: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联合王国,而是联合王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艾登:不知周恩来先生是否愿意指派一人,由我们的杜威廉先生和他联系?
总理:我们西欧司司长宦乡就在这里,他过去常去和杜威廉先生接触。
艾登:那好极了,我是特意把杜威廉先生从京调来的,看来我们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艾登(指着桌上的水果):什么水果都有,就是没有菠萝。
莫洛托夫:但是中国有,中国是极其富有的国家,艾登先生应该到中国一次。
总理:欢迎艾登先生到中国访问。
艾登:我非常愿意。我想告诉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和我同伍的一个军官叫哈蒙,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上星期他的弟弟给我一封信,要我信任周恩来先生的每一句话。他说他熟悉周恩来先生。
莫洛托夫:美国行事特别冲动,英国应该施加影响,你们有共同语言。
艾登:一个剧作家曾说,英国和美国除语言共同外,别无共同之处。
这样的简报十分生动,说明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李克农特地从他的办公室和军联部抽调5名干部,分别担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越南、朝鲜代表团联络官及新闻联络官,对其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作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确保工作安全有序。
李克农又指派熊向晖担任新闻办公室主任,并给他明确了两项任务:一是协助发言人组织新闻发布会;二是接待来访记者。周恩来规定:除新闻发布会以外,对外接待记者一律通过新闻办,同时要遵守5条原则:(一)来者不拒,区别对待;(二)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三)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而对已经决定的、已经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四)面对挑衅,要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五、在接待中,要有问有答,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有一次,熊向晖找到李克农,提出不当新闻办主任只做具体工作的要求。李克农听后,严肃地说:“还没有上阵,你就打退堂鼓?”熊说:“我水平低,没有经验。”李克农说:“你好像是谦虚,实际上是怕,怕那些资产阶级记者。堂堂的中国共产党,还怕他们?不许推三阻四。”李克农接着说:“总理的5条指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用宣传换情报。讲出去的是宣传,套过来的是情报。”李克农还对“来者不拒,区别对待”作了解释,就是要重点接触有情报可挖的政治、外交记者,专栏作家及具有中央委员身份的《道报》、意共《团结报》、英共《工人日报》记者。一般“报屁股”记者,由新闻办其他成员接待。李克农还特别交代熊向晖:“和记者交谈最好不要人翻译,这好比两人谈恋爱,中间插一个人那就不好谈。”熊向晖听了深受启发,还要求李克农多教自己一些,李克农“火”了,说:“你问我,我问谁?你又不是笨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情报工作的基本做法,你长着脑袋,自己去动脑筋!”
后来,熊向晖把在与记者接触中所了解到的情况,都书面报告李克农,再由他核转周恩来,有些内容还要电告国内。有时送的材料价值不大,李克农很不满意,说:“你不要拿这些破烂货充数。”后来,熊向晖向李克农建议,我们老是给人家说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人家已不感兴趣,总要给人家一些东西。李克农接受了这一建议,安排在举行新闻发布会前,有意让熊透露一些情况给一些国外重要记者,以此换取国外记者的信任和兴趣。军联部对日内瓦会议期间获得情报作了评价:所反映情况大多时间性很强,紧密配合了当时的外交斗争,材料来源可靠而且重要……这无不证明了李克农强调“广泛交友,重点交心”“政治基本为主”“公开产生秘密”等原则是完全正确、有效的。
负责代表团结束工作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7月23日,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民主德国、波兰,经莫斯科访问蒙古。他委托李克农续留日内瓦几天,做好代表团的收尾工作。其间,李克农除做好会议善后工作外,还给留下的工作人员开了一次会,作了一次总结报告。报告指出: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和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最迫切的两个问题,总的是关于亚洲问题的会议。新中国作为五强之一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是这次会议的重要特点。
李克农在报告中总结了这次会议的斗争方法和策略。他指出:(一)我们在公开会议上先讲大道理,从大的政治原则问题讲起,宣布我们的立场和方针,使得我们在政治上处于压倒敌人的优势。(二)在进入具体讨论后,短兵相接,在了解敌人意图、摸清底细的情况下,不断提出具体建议,使讨论具体化,使会议有所发展。在讨论中,坚持应坚持的东西,但对某些问题也作了必要的让步。(三)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四)始终抓住和平协商的旗帜,善于寻求共同点。(五)会前准备充分,会议过程中根据情况作了必要修改,某些问题最终纲领不能实现,就适当放低。不过早暴露自己意图,也不过迟地提出办法,失掉时机。(六)在谈判中要坚定,但不顽固;要灵活,但不上当;要主动,但不急躁。……要随机应变。(七)要应用各种形式互相配合,善于运用大会、小会、会外接触等办法。
报告还总结了日内瓦会议的收获。李克农说:由于美国的阻挠,在朝鲜问题上没达成协议;由于总理利用英、法、美矛盾,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但是会议的收获不能根据协议多少来衡量,日内瓦会议的意义永远超过会议达成协议的范围。通过会议,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打击了美帝的战争侵略政策,确立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五大国之一不可动摇的地位,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给新中国开辟了在国际事务中更为广大的活动阵地,在今后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使我国和一些国家关系得到改善。今后,我们应当大力开展对外活动,尽到中国对世界事务应尽的责任。我们已登上了国际舞台,就不能下台,相反,应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不仅是为了尽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是直接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建设。
如今,60年过去了,回顾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历程,其中的坎坷与艰难令人百感交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李克农为中国代表团顺利参会,并协助周恩来工作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作为幕后工作者也应为人们所永记。[题图为李克农(前左一)与周恩来等在日内瓦会议会场]
(责任编辑:胡北)
总抓赴会准备工作
1954年2月下旬,苏联、美国、法国、英国四国外长在柏林达成协议,决定于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参会的有苏、美、英、法、中五大国及有关国家。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在建国后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决定由周恩来以外长身份率团参加会议,李克农兼任外交部副部长随行。周恩来批示:“组团人选及有关事项由李克农提出方案。随团工作人员由李克农决定。”李克农在报告中建议由周恩来任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及一名副部长为代表,王炳南为秘书长。他还提出:“我请求不参加,因:一、情报部门3个部今年计划刚通过,需要贯彻实施;二、无国际知识,又不懂外文;三、身体不健康。”周恩来同意了李克农对代表人选的建议,但没有同意他不参加会议的请求,并把李克农列为代表之一。
3月2日,经中央书记处研究确定,同意李克农的建议,并决定成立日内瓦会议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克农总抓筹备工作。当天,周恩来传达了中央对参加会议的重要精神:一、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缓和;二、借参加会议的机会,扩大国际影响,发展对外经贸,打破美帝对我禁运封锁,改进同英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关系;三、代表团多派一些人,包括经贸干部和记者,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外交干部。周恩来还重申准备工作由李克农全权负责。
从3月2日起,李克农全力投入会议准备工作,他先后与39个单位联系,选派工作人员132人、记者团29人。除要求驻端士使馆全力以赴外,还安排从驻苏联等6国使馆抽调人员,人数多达182人。为能让周恩来集中精力考虑大事,李克农亲自审定随行人员。而关于警卫、侦保、化验、司机、厨师、医生的人选则由罗瑞卿提名报周恩来决定。
关于医护人员的人选,卫生部领导傅连暲对李克农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清楚,也了解李克农的脾气,便未经他的同意直接报周恩来。傅建议随行医师除黄则树外,另派史书翰参加。因为史曾随李克农在朝鲜工作过两年,对李克农身体状况比较了解。周恩来批示:“同意医生黄则树、史书翰二同志,护士不要。送克农同志办。”李克农见到批示,坚持把史书翰换成周恩来的保健医生周尚玉。黄则树听说后,即向杨尚昆、傅连暲报告说:“李克农同志多年来患肺气肿症,并时常发生气喘及左胸心前区疼痛。他前晚感冒发烧……在长途飞行中可能猝发心脏病,而我自己没有在飞机上抢救的经验,因此建议派苏联大夫一人陪同。”对此,李克农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死不了,让李连水(李克农的警卫员——编者注)去,就够照顾我的了。”
在选调人员的同时,李克农抓紧做赴会各项准备工作,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编写文件到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都一一作了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并在短时间内编写了12本计1700万字的资料,对会议非常有用。经周恩来同意,他还专门邀请朝鲜南日大将来北京,交换意见。
从3月2日起,代表团工作人员和记者集中培训,学习方针政策、外交礼仪,熟悉各方面工作。李克农亲自作保密工作报告,并对翻译员、译电员、机要员、打字员、速记员进行测试。黄华是代表团发言人,李克农特地为他安排模拟记者招待会,进行演习。
为工作方便和保密,李克农还指示瑞士大使馆为周恩来及代表团代表租来一栋别墅,安装日内瓦至国内电传打字机,确保通讯联络迅速、安全。他还亲自审定工作制度、保密制度、会议制度、生活制度等。
主管会议内外工作
中国代表团于4月20日离开北京,次日下午到达莫斯科,4月24日下午抵达日内瓦。为向国际人士宣传周恩来,李克农主持起草了周恩来的中、英文简历,并报中央审定。简历称: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李克农认为,宣传周恩来就是宣传新中国,并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的提法,表明了毛泽东、党中央对周恩来的评价,这也反映了李克农对周恩来的敬重和感情。
会议期间,李克农除参加正式会议外,还组织安排、接待各国来访团体505个共3800多人,并对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印度未能参加会议,总理尼赫鲁派代表梅农来日内瓦活动。梅农常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都由李克农接待商谈。6月20日至7月12日,与会各国首席代表休会,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缅甸、越南。张闻天、王稼祥也离开日内瓦。此间,由李克农主持代表团工作,并协助越南与法国代表商谈印度支那问题。
会议期间的外围保卫工作主要靠瑞士,内部警卫则要靠自己。李克农提出专业人员与工作人员相结合的方案,要求每个人员都要做好保卫工作。为防止窃听,李克农还利用代表团成员所住别墅内的马厩设立了秘密会议室,这是一般人所料想不到的。
此外,李克农经常检查代表团党的工作,了解代表们的思想情况,征求大家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组织学习,开展娱乐活动等。他坚决执行周恩来关于勤俭办外交的指示,代表团预算旧人民币为327亿元(1万元折合新币1元),实际只支出了229亿元。
会议期间,重大问题都由周恩来拟电向中央请示报告,一般问题则由随行记者发布新闻。但李克农认为这还不够,他以自己的名义编写《每日简报》,电告外交部、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这份简报很有作用,反响很好。《每日简报》主要刊载了各国代表团及外国舆论对周恩来和我代表团的反应、在对外接触中了解到的重要情况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珍闻等。如4月3日,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宴请周恩来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这是中英外长第一次接触。李克农于5月1日发了第三号《每日简报》作了介绍,重点内容是: 艾登:联合王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承认联合王国。
总理: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联合王国,而是联合王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艾登:不知周恩来先生是否愿意指派一人,由我们的杜威廉先生和他联系?
总理:我们西欧司司长宦乡就在这里,他过去常去和杜威廉先生接触。
艾登:那好极了,我是特意把杜威廉先生从京调来的,看来我们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艾登(指着桌上的水果):什么水果都有,就是没有菠萝。
莫洛托夫:但是中国有,中国是极其富有的国家,艾登先生应该到中国一次。
总理:欢迎艾登先生到中国访问。
艾登:我非常愿意。我想告诉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和我同伍的一个军官叫哈蒙,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上星期他的弟弟给我一封信,要我信任周恩来先生的每一句话。他说他熟悉周恩来先生。
莫洛托夫:美国行事特别冲动,英国应该施加影响,你们有共同语言。
艾登:一个剧作家曾说,英国和美国除语言共同外,别无共同之处。
这样的简报十分生动,说明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李克农特地从他的办公室和军联部抽调5名干部,分别担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越南、朝鲜代表团联络官及新闻联络官,对其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作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确保工作安全有序。
李克农又指派熊向晖担任新闻办公室主任,并给他明确了两项任务:一是协助发言人组织新闻发布会;二是接待来访记者。周恩来规定:除新闻发布会以外,对外接待记者一律通过新闻办,同时要遵守5条原则:(一)来者不拒,区别对待;(二)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三)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而对已经决定的、已经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四)面对挑衅,要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五、在接待中,要有问有答,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有一次,熊向晖找到李克农,提出不当新闻办主任只做具体工作的要求。李克农听后,严肃地说:“还没有上阵,你就打退堂鼓?”熊说:“我水平低,没有经验。”李克农说:“你好像是谦虚,实际上是怕,怕那些资产阶级记者。堂堂的中国共产党,还怕他们?不许推三阻四。”李克农接着说:“总理的5条指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用宣传换情报。讲出去的是宣传,套过来的是情报。”李克农还对“来者不拒,区别对待”作了解释,就是要重点接触有情报可挖的政治、外交记者,专栏作家及具有中央委员身份的《道报》、意共《团结报》、英共《工人日报》记者。一般“报屁股”记者,由新闻办其他成员接待。李克农还特别交代熊向晖:“和记者交谈最好不要人翻译,这好比两人谈恋爱,中间插一个人那就不好谈。”熊向晖听了深受启发,还要求李克农多教自己一些,李克农“火”了,说:“你问我,我问谁?你又不是笨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情报工作的基本做法,你长着脑袋,自己去动脑筋!”
后来,熊向晖把在与记者接触中所了解到的情况,都书面报告李克农,再由他核转周恩来,有些内容还要电告国内。有时送的材料价值不大,李克农很不满意,说:“你不要拿这些破烂货充数。”后来,熊向晖向李克农建议,我们老是给人家说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人家已不感兴趣,总要给人家一些东西。李克农接受了这一建议,安排在举行新闻发布会前,有意让熊透露一些情况给一些国外重要记者,以此换取国外记者的信任和兴趣。军联部对日内瓦会议期间获得情报作了评价:所反映情况大多时间性很强,紧密配合了当时的外交斗争,材料来源可靠而且重要……这无不证明了李克农强调“广泛交友,重点交心”“政治基本为主”“公开产生秘密”等原则是完全正确、有效的。
负责代表团结束工作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7月23日,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民主德国、波兰,经莫斯科访问蒙古。他委托李克农续留日内瓦几天,做好代表团的收尾工作。其间,李克农除做好会议善后工作外,还给留下的工作人员开了一次会,作了一次总结报告。报告指出: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和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最迫切的两个问题,总的是关于亚洲问题的会议。新中国作为五强之一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是这次会议的重要特点。
李克农在报告中总结了这次会议的斗争方法和策略。他指出:(一)我们在公开会议上先讲大道理,从大的政治原则问题讲起,宣布我们的立场和方针,使得我们在政治上处于压倒敌人的优势。(二)在进入具体讨论后,短兵相接,在了解敌人意图、摸清底细的情况下,不断提出具体建议,使讨论具体化,使会议有所发展。在讨论中,坚持应坚持的东西,但对某些问题也作了必要的让步。(三)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四)始终抓住和平协商的旗帜,善于寻求共同点。(五)会前准备充分,会议过程中根据情况作了必要修改,某些问题最终纲领不能实现,就适当放低。不过早暴露自己意图,也不过迟地提出办法,失掉时机。(六)在谈判中要坚定,但不顽固;要灵活,但不上当;要主动,但不急躁。……要随机应变。(七)要应用各种形式互相配合,善于运用大会、小会、会外接触等办法。
报告还总结了日内瓦会议的收获。李克农说:由于美国的阻挠,在朝鲜问题上没达成协议;由于总理利用英、法、美矛盾,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但是会议的收获不能根据协议多少来衡量,日内瓦会议的意义永远超过会议达成协议的范围。通过会议,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打击了美帝的战争侵略政策,确立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五大国之一不可动摇的地位,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给新中国开辟了在国际事务中更为广大的活动阵地,在今后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使我国和一些国家关系得到改善。今后,我们应当大力开展对外活动,尽到中国对世界事务应尽的责任。我们已登上了国际舞台,就不能下台,相反,应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不仅是为了尽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是直接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建设。
如今,60年过去了,回顾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历程,其中的坎坷与艰难令人百感交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李克农为中国代表团顺利参会,并协助周恩来工作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作为幕后工作者也应为人们所永记。[题图为李克农(前左一)与周恩来等在日内瓦会议会场]
(责任编辑: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