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队理论
·团队概念
“团队”一词首先是以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被提出,主要针对企业来进行研究。关于团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在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概念
将团队的概念引入到科学领域便称之为科研团队。苏娜将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复杂的团队成员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型高校科研团队的建立,有些科研团队中会出现“联合培养”的情况,即一名研究生可能会有多位导师,即便不是“联合培养”的情况,一名研究生也可能参与到整个科研项目下的多个子项目中,这样研究生就往往会需要与多位导师进行交流,完成多位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这样往往会给研究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团队成员素质高低不一容易导致指导不平衡
高校科研团队往往是整合了几位导师及其研究生而形成的。虽然,通过团队的形式,研究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导师也能够在研究生的充分支持下完成科研课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师会给予能力相对较高的研究生更多的机会,而容易忽视能力相对较低的研究生,这不仅阻碍了能力较低的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对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了解不够充分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每个子项目的研究往往会因为项目需求而将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整合在一个项目团队中,该子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要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指导,也需要指导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同时,该导师的研究生也会被“外借”给其他的子项目团队。这样,导师与被自己“外借”出去的研究生的交流可能会因此减少,导致自己对自己的研究生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这样,也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疏离。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构建良好的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可以从导师、研究生以及第三方着手:
·从导师方面构建
(1)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专业权威
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较传统社会更为艰巨。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往往是通过他的专业权威与人格魅力来实现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享有的学术声誉及高雅的气质谈吐等,这都会吸引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服从导师的指导。学高为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专业权威,在学术、科研上要有较高的造诣,要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导师还需要具备协同分工的能力素质,在团队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促使整个团队有效运作,使研究生在团队协作中不断进步。
(2)实现角色转换,树立“以生为本”的师生观念
在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导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题的指导者,而且也是一个学习者。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不是使用自己的 “权威”。这样导师不仅可以从研究生群体中获得信息和智慧,也能促进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要求导师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接纳学生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并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信赖。这里所指的研究生并不仅限于导师自己门下的研究生,而是导师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研究生。
·从研究生方面构建
(1)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研究生缺乏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有些甚至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完成科研课题,这样不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并会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是研究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创新能力的本源动力。端正学习动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研究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助于整个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反之,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则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阻碍。
要想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提高专业能力必定能使师生之间交流更融洽。其次,信任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在研究生的交往过程中,重点强调以诚相待,相互之间保持真诚的态度,避免引致师生间出现不信任感。最后,研究生在与导师进行交流时要自信,克服与导师交流中的害羞、害怕心理,通过讨论学术问题、闲聊家常等多种方式促进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第三方方面构建
(1)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首要任务,应是规范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养以及考核,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对导师进行选拔时,要综合考虑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将导师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加强日常考核,特别是加强对新导师的培训。积极探索导师队伍管理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不断深入,研究生规模和师资力量逐渐发生冲突。单个导师所带学生过多,会导致导师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分散,从而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应注重过程监督。在合理设计研究生教育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如限定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的上限、采取联合培养的形式等。另外,还应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团队的形式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研究生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唯有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才能促进和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理解与互信,最终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团队概念
“团队”一词首先是以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被提出,主要针对企业来进行研究。关于团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在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概念
将团队的概念引入到科学领域便称之为科研团队。苏娜将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复杂的团队成员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型高校科研团队的建立,有些科研团队中会出现“联合培养”的情况,即一名研究生可能会有多位导师,即便不是“联合培养”的情况,一名研究生也可能参与到整个科研项目下的多个子项目中,这样研究生就往往会需要与多位导师进行交流,完成多位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这样往往会给研究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团队成员素质高低不一容易导致指导不平衡
高校科研团队往往是整合了几位导师及其研究生而形成的。虽然,通过团队的形式,研究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导师也能够在研究生的充分支持下完成科研课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师会给予能力相对较高的研究生更多的机会,而容易忽视能力相对较低的研究生,这不仅阻碍了能力较低的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对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了解不够充分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每个子项目的研究往往会因为项目需求而将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整合在一个项目团队中,该子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要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指导,也需要指导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同时,该导师的研究生也会被“外借”给其他的子项目团队。这样,导师与被自己“外借”出去的研究生的交流可能会因此减少,导致自己对自己的研究生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这样,也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疏离。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构建良好的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可以从导师、研究生以及第三方着手:
·从导师方面构建
(1)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专业权威
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较传统社会更为艰巨。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往往是通过他的专业权威与人格魅力来实现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享有的学术声誉及高雅的气质谈吐等,这都会吸引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服从导师的指导。学高为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专业权威,在学术、科研上要有较高的造诣,要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导师还需要具备协同分工的能力素质,在团队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促使整个团队有效运作,使研究生在团队协作中不断进步。
(2)实现角色转换,树立“以生为本”的师生观念
在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导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题的指导者,而且也是一个学习者。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不是使用自己的 “权威”。这样导师不仅可以从研究生群体中获得信息和智慧,也能促进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要求导师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接纳学生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并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信赖。这里所指的研究生并不仅限于导师自己门下的研究生,而是导师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研究生。
·从研究生方面构建
(1)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研究生缺乏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有些甚至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完成科研课题,这样不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并会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是研究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创新能力的本源动力。端正学习动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研究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助于整个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反之,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则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阻碍。
要想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提高专业能力必定能使师生之间交流更融洽。其次,信任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在研究生的交往过程中,重点强调以诚相待,相互之间保持真诚的态度,避免引致师生间出现不信任感。最后,研究生在与导师进行交流时要自信,克服与导师交流中的害羞、害怕心理,通过讨论学术问题、闲聊家常等多种方式促进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第三方方面构建
(1)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首要任务,应是规范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养以及考核,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对导师进行选拔时,要综合考虑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将导师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加强日常考核,特别是加强对新导师的培训。积极探索导师队伍管理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不断深入,研究生规模和师资力量逐渐发生冲突。单个导师所带学生过多,会导致导师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分散,从而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应注重过程监督。在合理设计研究生教育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如限定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的上限、采取联合培养的形式等。另外,还应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团队的形式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研究生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唯有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才能促进和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理解与互信,最终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