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9月12日,在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下,苹果公司在iPhone 5手机的发布会上除了推出新品,也顺带介绍了上半年苹果发布的Passbook功能的实际应用——随着越来越多样的支付服务与我们的零距离接触,移动支付这件看起来新潮且便利的支付方式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那么,真正的移动支付,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传统且“简陋”的“手机移动支付”
说起来,移动支付的概念并不新鲜,早期行业将“移动支付”约定俗成称之为“手机支付”,于在最传统的实现方式当中,手机只是用来发送支付指令以及确认支付者的身份:当交易产生时,用户在手机上收到短信,确认是本人在进行交易操作;而出现暂时不能使用电脑、电脑系统的不支持(目前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程序,技术上仍然几乎都不能支持Mac系统)等情况时,用户通过回复短信等方式确认并完成支付。这些都算是客观制约下的“曲线救国”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虽然不是未来方向,但确实是目前“移动支付”应用的主流,各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类App包括支付宝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等都同样如此,在真正属于未来的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前提下,这样“原生态”的方式将会继续为我们提供服务——甚至于即便新技术普及,它也将成为一种辅助的方式长期存在,两者事实上并不冲突。
多种方案,同步尝试
在移动支付的技术发展当中出现有多种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理念,并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目前常见的包括有双界面JAVA card、SIM Pass技术、RFID-SIM、智能SD卡和NFC技术五种。
这当中,双界面CPU卡(基于13.56Hz频段)将接触接口和非接触接口共用一个CPU进行控制,实现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通讯方式;后续的RFID-SIM技术是在双界面CPU卡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实现对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涵盖。而基于13.56MHz频段的SIM Pass技术是将SIM卡的功能扩展,实现SIM卡本身的通讯以及移动支付两种功能——智能SD卡方案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目前SIM卡封装方式对EEPROM容量的限制,通过扩大SIM卡的容量来实现更多的应用。
在上述四种方案之外(实际上是两两一组,其中一种方案对另一种方案进行完善和扩展),NFC技术被更广泛地认为是接下来的主流趋势。目前内置NFC模块的手机产品越来越多(苹果iPhone 5“让人意外”地并未内置NFC,也引来了不少观察者的“不理解”),而日前,HTC与招商银行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公布了两家联手推出的移动支付业务(招商银行的背后,其实是银联的“闪付Quick Pass”项目)也同样基于NFC技术。
SIM Pass技术的试点应用
SIM Pass技术从原理上来说非常好理解,它提供了接触与非接触两个界面,接触界面提供SIM应用(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手机卡上的金属片),实现通讯功能,非接触界面则同时支持各种非接触的应用—这样的应用包括公交卡、食堂饭卡等非常普遍的小玩意。此前以中国移动牵头,多个城市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双界面SIM卡作为储值卡的试点,供使用者在餐馆等各种场所的消费、在停车场的缴费以及进出大楼门禁的身份识别。
NFC方案或成主流
如果说之前以SIM Pass为代表的技术正在小范围的试点,并集中在中国移动这样特定的运营商来推动的话,那么HTC最近与招商银行的合作,则是将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技术NFC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同时无论是面向全国的发布会,还是第一批开始支持HTC与招商银行的“手机钱包”业务的六大城市的几十万台POS机布局,都让这一方案开始得到全面的支持,让用户“可以选”,并且“有得用”。
什么是NFC
NFC的英文全称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它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作为一项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它能够帮助各类设备之间完成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连接,让用户直观地进行信息交换和访问内容。
在目前的应用当中,它的连接通常被形容为两个设备简单的“碰”一下,完成连接之后数据实际上是基于蓝牙来完成的传输(因此手机上要使用NFC功能,除了手机需要内置NFC模块并打开功能,还需要同时打开蓝牙选项),因此在目前我们所用到的NFC技术的产品上,NFC更像是一种接口,目的是简化配对过程,而不是一种单独的传输方式。
在官方的介绍当中,HTC与招商银行合作的手机钱包,是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来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使用时只需要将手机与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碰一下,消费就能完成,不需要现金支付,也不会有刷卡消费还需要签字确认等各种手续的麻烦,看起来是非常轻松简单的过程。
而这实际上是采用的NFC-SWP技术,它基于SIM卡,同时在手机本身的NFC模块的支持下来完成数据连接,这一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除了技术成熟,还包括第一成本低,只需要内置NFC模块的手机就符合条件,而现在内置NFC模块的手机已经越来越多,要成为标配似乎也在趋势当中;第二,用户要增加这一功能并不麻烦,只需要到营业厅换一张SIM卡即可。相比通过专门的SD卡来扩容、通过更换电池(有的手机的NFC芯片做到了电池上)来实现,乃至要更换手机才能享用,现在对于普通用户上手移动支付,门槛已经被大大降低。
除了这些优点,这套基于NFC-SWP技术的方案看起来更加成熟和将要主流化,还在于它背后的支持力量。
如果说对SIM Pass技术只是中国移动较为热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到,NFC-SWP方案则有包括中国银联以及三大运营商的联合支持,同时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也是相当利好的消息:内置的NFC模块的手机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使用价值,并且这并不会影响手机厂商自身的产品计划(不需要为了移动支付功能而去专门做什么)。这项业务的支持方几乎囊括了移动支付所需要涉及到的所有“单位”(银行、运营商、终端商),真是想不成主流都难。 苹果的逻辑
“Passbook是消费者今天需要的东西”
看起来,在今年两次苹果发布会上都被作为重点展示内容的Passbook是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重要棋子,但如果我们对这项功能进行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移动支付方式—Passbook的功能在于整理我们得到的各种票据和优惠券,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在手机屏幕上显示二维码或者条形码,以此让商家扫描它们来确认这些票据和优惠券的信息。
简单来说,如果全部都“Passbook化”,那么钱或者信用卡还得带在身上,只是我们不再需要去收集和随身携带纸质的优惠券、折扣券,去看比赛或者演唱会不需要有纸质的入场券,在机场也不用打印纸质的登机牌等等,这些是可以存储在Passbook应用当中的,它为我们节省的是这部分的便利,本身并不是一个支付的方式。
对此苹果公司在今年其实已经有相应的解释,苹果的全球营销主管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移动支付只有那么一块蛋糕,大家都在争,我们则不会那么做”。
Passbook的衍生应用
Passbook的特色并不只是用来整理票据,它还能够将票据功能与地理位置功能结合,使用者走到哪里,Passbook就能收集周围商家的优惠信息,并推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端,用户持收到包含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优惠信息去商家消费,就能得到优惠—相比现在我们能够得到的LBS应用,Passbook的方式更加实际、实惠和方便操作。用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的另一句话来形容苹果的想法更加准确—“Passbook是消费者今天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从目前移动支付的热潮当中跳脱,以旁观者的立场看待这句话,我们或许能够理解苹果的方式:即便运营商、终端厂商全部开始支持,移动支付真正要普及到普通用户的手中仍尚需时日—已经多次“改变世界”的苹果非常清楚改变用户习惯所需的经历与积累—与其花费极大的成本(为iPhone增加NFC模块总是需要研发和工艺成本的)来呈现一个目前并不实用的功能,不如提供一个立即可用的应用,循序渐进地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Google的“Google Wallet”(Google钱包)移动支付服务
Google去年发布了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安卓系统手机,在专门的终端机上完成小额支付,它同样基于NFC技术,用户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关联到Google Wallet账户当中(有一个花絮是Google第一天宣布包括美国运通卡支持这项业务,第二天美国运通就出面表示,并没有和Google签署任何协议)。显然,这种服务对于设备的支持要求较高,Google要将其推进确实尚需时日。
苹果当然不是对NFC没有兴趣,其先后买进了多项NFC技术专利,包括收购AuthenTec公司在内,这些动作都被业界认为是为基于NFC进行移动支付所进行的布局(AuthenTec公司拥有指纹识别技术,这似乎能够成为进行移动支付时保障安全的可行机制),只是苹果觉得在行业整体没有完成普及的时候,推进这件事的风险和成本太大且没有必要而已。
只需一个数据就能看到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优势:目前苹果iTunes网上商店当中有大约4亿信用卡账户(2012年中数据)规模远超过全世界绝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国内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是工商银行,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其累计发卡量不过7304万张,第二名的招商银行只有4218万张,并从“流通卡量”来计算,一半的卡都在“沉睡”当中)。也就是说,只要苹果愿意让用户通过关联信用卡账户的iPhone等移动设备直接支付,在技术实现前提下,苹果将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最大霸主。
不过,苹果选择了另外一种更加稳妥、实现成本更低且未来可合作性更强的方式,既不需要现阶段投入太多(并且直接推动自己的用户进行更广泛的信用卡消费,还存在极大的反弹的分享),也保留了未来更大的可能——在这个环节上,苹果甚至采用了开放式的方式,它本身不提供移动支付功能,但它可以与其它移动支付方案合作,以此把自己放在一个更无可替代的平台提供方的位置——苹果在美国已经和移动支付平台Square有了简单的合作,虽然只是在官网商店上开卖Square的读卡器,但这至少意味着,这一次苹果不需要“与全世界为敌”,而完全可以成为多方共同的伙伴。
属于每个人的手机支付还有多远
对于现在每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移动支付的体验,就比如HTC这样,通过NFC技术在中国银联的支持下来完成的应用,虽然这已经是目前范围最广、实现成本较低的方式,但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还需要有一些时间。因为目前类似于手机厂商与机构或是银行合作这样的手机支付还仅仅只限定在特定的机型中,对于移动支付的支持目前也只限于特定城市和特定的商家,如果要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这恐怕还要至少几年时间。而影响着每个人与移动支付之间零距离的制约,还包括行业整体的配合和理念的普及,以及在整个支付过程当中的安全性的保证。前者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掏出手机说要支付时,收银台里的服务员是否能确定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至于后者,看起来会是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需要持续研发与解决的问题,当手机丢失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很快确保自己的账户不会被盗用?对此,招商银行采用的是在芯片上加密的方式,同时控制现金卡的金额(账户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000元,这似乎又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实用性),将遇到特殊情况时可能造成的用户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相比而言,或许收购了AuthenTec公司、并且掌握了AuthenTec家的指纹识别技术的苹果,或许真的可以为我们提供“用手机扫描的同时,大拇指自然地按在屏幕上完成指纹识别”这样一种值得考虑的安全解决方案呢。(编辑:刘思博)
9月12日,在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下,苹果公司在iPhone 5手机的发布会上除了推出新品,也顺带介绍了上半年苹果发布的Passbook功能的实际应用——随着越来越多样的支付服务与我们的零距离接触,移动支付这件看起来新潮且便利的支付方式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那么,真正的移动支付,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传统且“简陋”的“手机移动支付”
说起来,移动支付的概念并不新鲜,早期行业将“移动支付”约定俗成称之为“手机支付”,于在最传统的实现方式当中,手机只是用来发送支付指令以及确认支付者的身份:当交易产生时,用户在手机上收到短信,确认是本人在进行交易操作;而出现暂时不能使用电脑、电脑系统的不支持(目前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程序,技术上仍然几乎都不能支持Mac系统)等情况时,用户通过回复短信等方式确认并完成支付。这些都算是客观制约下的“曲线救国”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虽然不是未来方向,但确实是目前“移动支付”应用的主流,各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类App包括支付宝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等都同样如此,在真正属于未来的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前提下,这样“原生态”的方式将会继续为我们提供服务——甚至于即便新技术普及,它也将成为一种辅助的方式长期存在,两者事实上并不冲突。
多种方案,同步尝试
在移动支付的技术发展当中出现有多种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理念,并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目前常见的包括有双界面JAVA card、SIM Pass技术、RFID-SIM、智能SD卡和NFC技术五种。
这当中,双界面CPU卡(基于13.56Hz频段)将接触接口和非接触接口共用一个CPU进行控制,实现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通讯方式;后续的RFID-SIM技术是在双界面CPU卡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实现对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涵盖。而基于13.56MHz频段的SIM Pass技术是将SIM卡的功能扩展,实现SIM卡本身的通讯以及移动支付两种功能——智能SD卡方案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目前SIM卡封装方式对EEPROM容量的限制,通过扩大SIM卡的容量来实现更多的应用。
在上述四种方案之外(实际上是两两一组,其中一种方案对另一种方案进行完善和扩展),NFC技术被更广泛地认为是接下来的主流趋势。目前内置NFC模块的手机产品越来越多(苹果iPhone 5“让人意外”地并未内置NFC,也引来了不少观察者的“不理解”),而日前,HTC与招商银行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公布了两家联手推出的移动支付业务(招商银行的背后,其实是银联的“闪付Quick Pass”项目)也同样基于NFC技术。
SIM Pass技术的试点应用
SIM Pass技术从原理上来说非常好理解,它提供了接触与非接触两个界面,接触界面提供SIM应用(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手机卡上的金属片),实现通讯功能,非接触界面则同时支持各种非接触的应用—这样的应用包括公交卡、食堂饭卡等非常普遍的小玩意。此前以中国移动牵头,多个城市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双界面SIM卡作为储值卡的试点,供使用者在餐馆等各种场所的消费、在停车场的缴费以及进出大楼门禁的身份识别。
NFC方案或成主流
如果说之前以SIM Pass为代表的技术正在小范围的试点,并集中在中国移动这样特定的运营商来推动的话,那么HTC最近与招商银行的合作,则是将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技术NFC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同时无论是面向全国的发布会,还是第一批开始支持HTC与招商银行的“手机钱包”业务的六大城市的几十万台POS机布局,都让这一方案开始得到全面的支持,让用户“可以选”,并且“有得用”。
什么是NFC
NFC的英文全称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它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作为一项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它能够帮助各类设备之间完成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连接,让用户直观地进行信息交换和访问内容。
在目前的应用当中,它的连接通常被形容为两个设备简单的“碰”一下,完成连接之后数据实际上是基于蓝牙来完成的传输(因此手机上要使用NFC功能,除了手机需要内置NFC模块并打开功能,还需要同时打开蓝牙选项),因此在目前我们所用到的NFC技术的产品上,NFC更像是一种接口,目的是简化配对过程,而不是一种单独的传输方式。
在官方的介绍当中,HTC与招商银行合作的手机钱包,是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来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使用时只需要将手机与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碰一下,消费就能完成,不需要现金支付,也不会有刷卡消费还需要签字确认等各种手续的麻烦,看起来是非常轻松简单的过程。
而这实际上是采用的NFC-SWP技术,它基于SIM卡,同时在手机本身的NFC模块的支持下来完成数据连接,这一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除了技术成熟,还包括第一成本低,只需要内置NFC模块的手机就符合条件,而现在内置NFC模块的手机已经越来越多,要成为标配似乎也在趋势当中;第二,用户要增加这一功能并不麻烦,只需要到营业厅换一张SIM卡即可。相比通过专门的SD卡来扩容、通过更换电池(有的手机的NFC芯片做到了电池上)来实现,乃至要更换手机才能享用,现在对于普通用户上手移动支付,门槛已经被大大降低。
除了这些优点,这套基于NFC-SWP技术的方案看起来更加成熟和将要主流化,还在于它背后的支持力量。
如果说对SIM Pass技术只是中国移动较为热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到,NFC-SWP方案则有包括中国银联以及三大运营商的联合支持,同时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也是相当利好的消息:内置的NFC模块的手机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使用价值,并且这并不会影响手机厂商自身的产品计划(不需要为了移动支付功能而去专门做什么)。这项业务的支持方几乎囊括了移动支付所需要涉及到的所有“单位”(银行、运营商、终端商),真是想不成主流都难。 苹果的逻辑
“Passbook是消费者今天需要的东西”
看起来,在今年两次苹果发布会上都被作为重点展示内容的Passbook是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重要棋子,但如果我们对这项功能进行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移动支付方式—Passbook的功能在于整理我们得到的各种票据和优惠券,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在手机屏幕上显示二维码或者条形码,以此让商家扫描它们来确认这些票据和优惠券的信息。
简单来说,如果全部都“Passbook化”,那么钱或者信用卡还得带在身上,只是我们不再需要去收集和随身携带纸质的优惠券、折扣券,去看比赛或者演唱会不需要有纸质的入场券,在机场也不用打印纸质的登机牌等等,这些是可以存储在Passbook应用当中的,它为我们节省的是这部分的便利,本身并不是一个支付的方式。
对此苹果公司在今年其实已经有相应的解释,苹果的全球营销主管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移动支付只有那么一块蛋糕,大家都在争,我们则不会那么做”。
Passbook的衍生应用
Passbook的特色并不只是用来整理票据,它还能够将票据功能与地理位置功能结合,使用者走到哪里,Passbook就能收集周围商家的优惠信息,并推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端,用户持收到包含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优惠信息去商家消费,就能得到优惠—相比现在我们能够得到的LBS应用,Passbook的方式更加实际、实惠和方便操作。用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的另一句话来形容苹果的想法更加准确—“Passbook是消费者今天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从目前移动支付的热潮当中跳脱,以旁观者的立场看待这句话,我们或许能够理解苹果的方式:即便运营商、终端厂商全部开始支持,移动支付真正要普及到普通用户的手中仍尚需时日—已经多次“改变世界”的苹果非常清楚改变用户习惯所需的经历与积累—与其花费极大的成本(为iPhone增加NFC模块总是需要研发和工艺成本的)来呈现一个目前并不实用的功能,不如提供一个立即可用的应用,循序渐进地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Google的“Google Wallet”(Google钱包)移动支付服务
Google去年发布了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安卓系统手机,在专门的终端机上完成小额支付,它同样基于NFC技术,用户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关联到Google Wallet账户当中(有一个花絮是Google第一天宣布包括美国运通卡支持这项业务,第二天美国运通就出面表示,并没有和Google签署任何协议)。显然,这种服务对于设备的支持要求较高,Google要将其推进确实尚需时日。
苹果当然不是对NFC没有兴趣,其先后买进了多项NFC技术专利,包括收购AuthenTec公司在内,这些动作都被业界认为是为基于NFC进行移动支付所进行的布局(AuthenTec公司拥有指纹识别技术,这似乎能够成为进行移动支付时保障安全的可行机制),只是苹果觉得在行业整体没有完成普及的时候,推进这件事的风险和成本太大且没有必要而已。
只需一个数据就能看到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优势:目前苹果iTunes网上商店当中有大约4亿信用卡账户(2012年中数据)规模远超过全世界绝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国内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是工商银行,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其累计发卡量不过7304万张,第二名的招商银行只有4218万张,并从“流通卡量”来计算,一半的卡都在“沉睡”当中)。也就是说,只要苹果愿意让用户通过关联信用卡账户的iPhone等移动设备直接支付,在技术实现前提下,苹果将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最大霸主。
不过,苹果选择了另外一种更加稳妥、实现成本更低且未来可合作性更强的方式,既不需要现阶段投入太多(并且直接推动自己的用户进行更广泛的信用卡消费,还存在极大的反弹的分享),也保留了未来更大的可能——在这个环节上,苹果甚至采用了开放式的方式,它本身不提供移动支付功能,但它可以与其它移动支付方案合作,以此把自己放在一个更无可替代的平台提供方的位置——苹果在美国已经和移动支付平台Square有了简单的合作,虽然只是在官网商店上开卖Square的读卡器,但这至少意味着,这一次苹果不需要“与全世界为敌”,而完全可以成为多方共同的伙伴。
属于每个人的手机支付还有多远
对于现在每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移动支付的体验,就比如HTC这样,通过NFC技术在中国银联的支持下来完成的应用,虽然这已经是目前范围最广、实现成本较低的方式,但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还需要有一些时间。因为目前类似于手机厂商与机构或是银行合作这样的手机支付还仅仅只限定在特定的机型中,对于移动支付的支持目前也只限于特定城市和特定的商家,如果要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这恐怕还要至少几年时间。而影响着每个人与移动支付之间零距离的制约,还包括行业整体的配合和理念的普及,以及在整个支付过程当中的安全性的保证。前者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掏出手机说要支付时,收银台里的服务员是否能确定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至于后者,看起来会是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需要持续研发与解决的问题,当手机丢失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很快确保自己的账户不会被盗用?对此,招商银行采用的是在芯片上加密的方式,同时控制现金卡的金额(账户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000元,这似乎又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实用性),将遇到特殊情况时可能造成的用户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相比而言,或许收购了AuthenTec公司、并且掌握了AuthenTec家的指纹识别技术的苹果,或许真的可以为我们提供“用手机扫描的同时,大拇指自然地按在屏幕上完成指纹识别”这样一种值得考虑的安全解决方案呢。(编辑:刘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