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我—你”关系超越“我爱你,中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真正的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无可替代的,在某种意义上,“诗”不是诗人“写”或“创作”出来的,而是“存在自身”在诗人“出神”之际“一跃而出”。
  许多歌颂体的所谓“诗歌”之所以难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其中的“存在”要么还未达到“理念”的层次,要么仅仅保留在“理念”的层次上而没有获得现实的“意象”。宗白华先生说: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侧,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散步》P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此处之“缠绵悱恻”,即是诗人之“最高心灵境界”,无此则不能“深入万物的核心”;此处之“超旷空灵”,即是“丰满的色相”,无此则没有“存在”的“具象化”“肉身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无以“祖国”为题者。有人把杜甫之《春望》、李清照之《夏日绝句》、范成大之《州桥》、林升之《题临安邸》、陆游之《示儿》,甚至苏东坡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列入“歌颂祖国的古诗词”之中,窃以为非也。古人有“父母之邦”,但“父母之邦”并不等于现代的“祖国”,因而屈原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伍子胥、韩非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卖国贼”。“中国”之成为我们的“祖国”,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崛起以后的事情,我们对于“祖国”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也都是在“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形成的。“祖国母亲”与“儿女”的情感“进入”文学艺术之中以后,我们也就有了以“歌颂祖国”为题的小说、散文、电影、戏剧和“诗歌”,这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学艺术现象。
  在所有以“歌颂祖国”为题的诗歌中,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79)毫无疑问是最杰出的,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它是一首“诗”,有着纯粹的“诗意”。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奇葩的“颂歌体”诗歌,只有“颂歌”而没有“诗意”。即使在专题性的“歌颂祖国”的诗歌中,也多是装腔作势、虚情假意、声嘶力竭的“赞颂”“表态”,以及“辉煌历史”和“ 建设成就”的“排比”“罗列”“夸张”,这些往往只是某种“态度”的表达,与“存在”的“实相”无关,与心灵的感动无关,因而根本就没有纯粹“诗意”的表现。但舒婷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却不是以“政治表现”为目的的“颂歌体”,而是“诗之作为诗”的本真显现,其中所有的只是浓烈的“诗意”的抒发。
  其次,这首诗中有一种“忧患意识”。一般的“歌颂体”爱国诗歌,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营造“盛世欢歌”的氛围,似乎“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响彻的只是“欢乐”“美好”“繁荣”“富强”等“主旋律”。与这种肤浅的歌颂不同,诗人舒婷的“祖国之爱”中渗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发源于《周易》形成时代的“忧患意识”,其实是华夏民族的“存在自觉”。这种“忧患意识”以及源于“忧患意识”的“勇气”和“激情”,奔流于舒婷的所有诗篇之中,赋予舒婷诗以非凡的力量和深度。就这首“爱国诗”而言,舒婷的“家国之思”与“忧患意识”紧紧地牵缠在一起,她书写了“祖国”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揭示了“祖国”的“存在”的“艰难性”: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里,舒婷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开显了彼时“祖国”的“存在者状态”,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力量。
  再次,这首诗的“我-你”关系是对“我爱你,中国”之“我-你”关系的超越。在“我爱你,中国”的“经典”爱国语句中,“中国”和“你”是同位语,而“你”是“爱”的宾格。这一语句表达了一个关系判断,其中的“我”与“你”是“关系者项”,“爱”是“关系项”。在普通逻辑学中,“关系项”有三种:“对称性关系”“非对称性关系”和“反对称性关系”。“我爱你,中国”中的“爱”属于哪一种?我以为是“非对称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不管“我”的“爱”是多么强烈,“我”与“你”(“中国”)之间仍然构成了“二元对立”的格局,“我”仍然是“我”,“你”仍然是“你”。而在舒婷的笔下,并没有“我爱你”这样的“表白”,相反,她用了“我是……”这样的存在句,其中又分为两种:一是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这样的纯粹的存在句;二是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这样的“我是你……”句型的存在句。而无论是哪一种句式,其中的“我”都不是“我爱你,中国”中的主客二元对立之“我”,反而都是“你”(“中国”)的存在状态。换言之,在舒婷的笔下,“我”和“你”其实都是“祖国”,前者是“祖国”的“存在性”的“意象”,后者是“祖国”的“存在”实体,二者之间可以说是“水即是波,波即是水”的关系。当然,此诗题名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似乎也隐含“我爱你,中国”的命题,其实并非如此。
  这首诗的开端是一个存在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诗的结尾是一个感叹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开始于“存在”的书写,终结于情感的抒发,在“存在”与“真情”之间的,就是一系列“祖国”的“意象”,是“最高心灵境界”与“丰满的色相”合一的“意象”。
  全诗的第一个是“我”,其后的每一节的第一个字还是“我”。这个开端处的“我”并不是诗的主题,诗的主题恰在于由“我”所引导出的“你”。“我”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绝对自我”,而“你”也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绝对客体”,而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展开的“存在者”及其“存在”。“祖国”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此在”。
  全诗分四节,首节回顾“祖国”古老沉重的“历史”,第二节同样描写“祖国”的过去,第三节描写“现实”,末节则展望“未来”。这样的结构安排显然是富有深意的。“祖国”不是柏拉图式的超时间的“理念”,“祖国”的“存在”一定是在“时间”“历史”中实现、展开的。“祖国”的“存在”的“历史性”,意味着“祖国”的“生命”的“现实性”及其“可能性”,而生命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在诗中都显现为丰富的“意象”。
  在首节中,“祖国”的“意象”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这是“贫穷落后的祖国”的“意象”。在第二节中,“祖国”的“意象”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的“意象”。在第三节中,“祖国”的“意象”为“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是“复兴中的祖国”的“意象”。在第四节中,“祖国”的意象为“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这是“祖国与我的关系”的“意象”。这些“意象”所显现的“祖国”,既带着“生存”的忧患与艰难,又带着“希望”与“美”的憧憬和渴望,因而是一个多重性、复杂性、立体性的“中国”。这样的写法,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浓烈的“爱意”,展示了“我”(爱者)和“祖国”(所爱者)之间的生动势态。
  对诗来说,书写“爱意”从来都是困难的,尤其是书写对“祖国”的“爱意”。这首诗中的“爱意”书写采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意象化”的书写,以象抒意,把“一往情深”隐藏在丰富的“意象”之中;二是“感性化”的吟咏,直接地抒发“我”对“祖国”的“爱意”。第一种如上文所述,第二种则体现在“祖国啊”的感叹之中。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每一声“祖国啊”句子相同,但其意义大有不同。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的是“悲哀”之意;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表达的是“希望”之意;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书写的是“喜悦”之意;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的是“献身”之意。这种“祖国啊”的反复回旋,一方面是诗人的真情流露,另方面是每一組“意象”的生成与激发。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正是基于这种存在论意义上的“不可分离性”,我们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用诗歌,用音乐来表达、书写、抒发“我”对“祖国”的情感,揭示“我”与“祖国”之间的本真的存在论关系,这才是源本意义上的“祖国之歌”。也正是因此,才有了舒婷的这首杰作,其意义远在所谓的“政治抒情诗”之上。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一直坚持“不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家”、“不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提质减负”要求,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幸福的一生奠基,无形中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优势的再次提升,我校提出构建一套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的
【摘 要】微课的发展如火如荼,翻转课堂的理念也迅速升温。笔者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提出了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微课课堂教学设计,并指出了四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介绍了三种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94
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素养成为了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与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在信息社会中,缺乏信息素养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与竞争的需要,从而被社会淘汰。这正是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核心所在。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
当前,21世纪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在促进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几个新的关键词,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今天已是耳熟能详,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词语,人家会问你:“你是从清朝来的还是从明朝来的?”  早在2012年教育部召开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全国会议上,来自国外的专家向与会的代表介绍,未来的课堂一定是“翻转的课堂”:教育者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大家选择
“电子书包”实际上构建的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学习内容是指优质的数字化主题学习与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优质主题教学资源、电子教材、互动软件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课件、作业、试卷等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移动终端是指适合学生课堂和课外使用的个人移动学习设备,应该具备无线上网、照片拍摄、声音录制、文字输入、图形符号输入等功能,同时移动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明确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标任务,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发展刻不容缓,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作为基层中小学的校长,我们必须增强时间的紧迫感、工作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破解长期困扰着我国基
袁贵仁说,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为人民服务。对学校来说,谁是人民?就是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服务,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要靠人才、要靠教育!
教学中,笔者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一个个自认还算精彩的“知识点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也确实达到了让“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的学习效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让学生记忆深刻的知识寥寥无几,留下的常是些支离破碎的印记。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或许我们能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对于“知识建构”的一番话中得到某些启示,即“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
通用技术(GT)是有别于信息技术的更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有别于专业技术的技术。而对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来说,通用技术的多样性、创新性与技术性正好符合STEM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选取了某中学的《按键开关LED灯》教案,分析STEM对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影响作用,并希望能对相关教育教学给予指导。  如图所示,本教案选用Arduino套件来使学生通过对于电子电路、开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