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叙事研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此过程势必会形成对于原著母本的选择性应用,发生叙事重心转移以及情节结构改变。因此,古典英雄形象的荧屏呈现也随之产生与原著或多或少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雄的时代性特征,以及英雄精神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 名著改编 叙事重心 情节结构 英雄形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27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属于章回体明清小说,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其中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但总体特点段落整齐,叙事清楚,仍然是以情节为叙事重心,并且由于属于世代累积性质的小说文本,所以在情节编织上注重加强史实与轶事间的联系,戏剧性地付诸于英雄人物身上,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和因果性,才使得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然而却未必无暇可挑。章回体小说前身“讲史话本”在艺人借助历史事件进行的说书演绎,因其段落式叙事客观时间限制和多英雄角色刻画,其中整体叙事的完整性也受到削弱,使得单章节情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英雄形象的刻画凸显,人物叙事强于情节叙事。在章回体小说的成文过程中,虽然强调整体回归情节叙事,但受其基础影响,突显出现代叙事艺术问题讨论中的典型问题之争,即情节中心论与人物中心论的对立。[1]这就导致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具体影视样式的差异以及电视剧版本的不同都受此影响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侧重。
  一、叙事重心的偏移
  在原著母本的审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中都透露出独特并相似的时代气质和主旨志趣,这是跟作家生活的现实状况与思想环境分不开的。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适应作品主题对于历史原典的沿承和现实社会的观照,其叙事重心会随之发生偏移,创作手法的调整呈现出多样性,在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各电视剧版本中从叙事主题到叙事风格、叙事策略和情节模式上都有所体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无非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二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客观意义。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乱世英雄颂歌说”、“道义说”、“儒家思想说”、“悲剧警示说”等,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游戏说”、“为英雄豪杰立传说”、“农民起义说”、“忠义说”、“悲剧警示说”、“忠奸斗争说”等,这些说法在作品中都能找到依据。但无论如何都不外乎三个层面的主题概括:一、塑造英雄;二、道德评判;三、伦理说教;四、警示千古。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融进了对历史、政治、道德、军事、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因此作品中呈现出的思想意蕴,即使是同一题材到了不同的创作者手中在二次创作时也会被赋予或侧重表达不同的思想主题。
  从名著电视剧改编层面上看,艺术样式的改变使得电视剧明显削弱了原著主题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抹平历史跨度,更倾向于择取最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某一两个主题有针对性集中呈现。在靳青万《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文中给出过总结性评论:“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并不否认其中包含的其他思想内容,但就起主要倾向来说,用‘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这16个字来概括《三国演义》的创作主旨,是符合这部作品的客观实际的”。[2]尽管在《水浒传》中充满强烈的侠义精神和反叛精神,但我们对于“水浒”故事的理解也一直都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官民二元对立模式,其中的侠义精神和反叛精神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被附着了鲜明的政治意识和阶级对抗性,要既尊重原著、忠于原著又高于原著,融入二度创作的思想和智慧,即在电视剧创作中如何理解、把握并且选取舍恰当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原著以刘备集团为主干的“褒刘抑曹”的态度来断定和区分正邪,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也将有关刘备集团的战争和事迹用正面的叙事态度描写,照搬小说的笔调极力把刘备刻画成一个宽厚仁德之君,曹操集团则奸诈呈反面之貌,刻意地遵从原著的创作使得曹刘虽然对比明确但却有失客观、全面、生动。新版的《三国》中改变了这种先入为主被限定的正邪二元对立模式,叙事层面上较少地掺杂明显的历史评判,而将评判的空间留给观众,弱化了对于主题理解的政治意识导向,更利于带动观众的参与欲望。
  叙事主题的转变与叙事风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维柯说过,人类有三个时期,即神话时期、英雄时期、人的时期。黑格尔说,我们进入了市民社会。”[3]《三国演义》原著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为人类描绘了维柯话语中的那个“英雄时期”,比较而言,1994版《三国演义》更忠实于原著宏大的史诗风格,也更好地还原了原著作者的显在创作动因——主观情绪情感的宣泄以及教化意识的宣扬,简单地从刘曹集团的褒贬倾向就一目了然,但对于史实的摹写却秉持一种较为严肃冷峻的态度,可概括为事大于人,完全正剧的风格使观众在欣赏时会产生“距离感”,不煽情也不戏说,观众无法用过于感性或游戏的心态进行观赏,这就增大了它所表现的情节、人物在时间空间上与观众的距离。新版《三国》虽然在风格定位上依旧为“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但由于很大程度上在英雄这个特殊群体保持英雄特性外更重在寻找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因此实际上英雄主义表达的比重被缩小。新版《三国》看似冷静客观地呈现历史,实则本质上照应了克罗齐关于“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喻言,冷静的表象背后是热忱的主观创作。新版的《水浒传》中更是增加了大量草莽英雄落草之前的日常生活与世俗情感纠纷,带上很多“戏说”的意味去多角度阐释草莽英雄的身世和内心世界,这种富有现代感的审美趣味消解掉了历史距离,也消解掉了英雄主义的崇高感与严肃感,叙事风格呈现出热情活泼的状态。也因此引发了“历史正剧”与“言情武打”等诸多观众点评的争议。
  二、情节结构变化
  任何叙事作品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叙事逻辑制约。叙事主题的变化很大程度上缘自叙事序列的改变,根据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对于叙事序列的说法,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复合序列,这些结合的实现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等,[4]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指出“《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重点强调了其叙事逻辑中的因果关系,而在《水浒传》中也是如此。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第二回回前总评中说道:“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以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5]前因后果的关系是整个水浒故事的第一逻辑,其中单个英雄故事发展的逻辑仍然遵从这样的因果关系进行,但传统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属于诸多有独立叙事结构的段落,通过并不十分紧凑的首尾相接组合而成,单个的英雄故事并列叠加在一起,逻辑紧密性显得松散。这种情况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很高的自由度,自始至今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在以单个英雄原型或核心故事情节为基础素材进行影视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创作者根据原本存在的叙事逻辑衍生出属于自己的叙事逻辑,从而使得具体的故事内容被丰富化,情节线延长化,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扩大化等特点,这些以简化繁创作的“加法”原则,避开传统长篇小说中的横向的长度美和连续性,重新建构的故事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短而精特点。
  与篇幅较短内容含量少的电影及短篇电视剧不同的是,在创作长篇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则需要首先重视的就是电视剧情节的连续性。关于制约电视剧的“连续”究竟有多长的因素,首当其冲“应该是故事本体,是故事内容本身的长度。故事决定着故事叙述。这是最基本的,也是电视剧本体的一个属性,是电视剧故事叙述的一个结构问题、一个载体容纳性的问题”[6]。原著小说中充斥着林林总总的缺乏表现力的情节以及众所周知的历史背景介绍,其作用只服务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呈现在电视剧中,所以电视剧的改编在大的故事结构上采取的手法则是做“减法”,简化不必要的情节呈现,集中表现重点内容。如《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对于黄巾起义历史背景的具体呈现比重较大,着重刻画了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形,还原了特殊的时代感。新版《三国》中开篇则采用直接旁白讲述的方式一笔带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在爆发后的第八个月,即告平息。”长篇电视剧在具体单个英雄故事的情节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调整,在新版《水浒传》中多个英雄形象都增加了私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林冲受难前与妻子的家居生活以及受难后对妻子日夜思念的情景,故事情节上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动,原著与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中重点展现的是林冲遭高俅陷害的始末,新版《水浒传》在剧情比重上将林冲与妻子的日常生活的展现做了充分详致的刻画,反映出在不同版本的经典翻拍过程中创作者为求新异避免雷同有意省略掉观众熟知的情节的创作倾向。同时,情节结构上出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叙事线索的调整,如新版《三国》全剧以“董卓进京、曹操刺董”开篇,历经了“诸侯会盟伐董卓”、“貂蝉献身除国贼”、“群雄逐鹿夺徐州”、“官渡大战争北方”、“火烧赤壁定三分”、“三国鼎足各蓄力”、“夷陵之火蜀败亡”, 直至最后“诸葛司马争兵斗法”这一系列情节段落。除了将“三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情节主轴外,本剧还设置了诸多精彩的副线,如在魏国内部设置了“曹氏诸子夺嫡之争”、“曹丕曹植和甄妃的爱情纠葛”、“曹氏与司马氏皇位之争”等副线;在蜀国内部设置了“关张对诸葛从不服到信任”、“荆州部将与川内旧臣从对立到同心”、“刘备与诸葛的战略分歧”等副线;在吴国内部设置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老将军对少壮派的成见”、“孙权与周瑜之间的和作与对抗”等副线。整个剧作冲突饱满,主副线索层次分明,笔力部署详略得当,体现了很高的结构技巧。如此情节结构调整,对整体叙事架构的完成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注释
  [1] 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2006年7月第1版,第60页。
  [2] 《 电视剧<三国演义>艺术评论集》,赵群主编,1996年7月第1版,第211页。
  [3] 《 电视剧<三国演义>艺术评论集》,赵群主编,1996年7月第1版,第119页。
  [4] 转引自《论<水浒传>的叙事逻辑》,王平,《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5] 转引自《论<水浒传>的叙事逻辑》,王平,《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6] 沈贻炜:《论电视剧的连续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高超,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文学系,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香港新派武侠电影中流砥柱的徐克,于乱世背景中所展示的绚烂女性群像与情爱观,为影片纷乱的年代和动荡的世态抹上一笔浓彩,成就徐克电影时空中走向极致的绚烂。  [关键词]徐克电影 女性群像 情爱观    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伴随着1997成为一个迫近中的现实。香港社会的权力格局渐次改变,并开始弥散着某种愤懑和政治无力感。在文化表述之间,则呈现为一种充满急迫感的身份危机。民族国家的意义和疆
进入数码摄影时代,摄影入门容易了,可是摄影的事却一点少不了,有时反而更多。摄影人不光要学电脑,学会自己处理照片,而且设备的问题也花样繁多,让人意料不到,防不胜防。器材触点导通性能差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例如,相机速度慢、电池使用寿命短等,其原因有时并不在设备的本身,而是它们的金属触点导通不畅所致。运用航天技术材料制成的纳米笔,能够有效解决金属触点的导通问题。    数码时代的触点难题    在数
[摘要]郎庄面塑艺术作为鲁西北民间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生于民间,传于民间,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也是至今仍活跃于民间的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对于它所造型的植物形象的渊源进行追溯,可发现它们与古老文化的联系,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能够帮助判断这些植物的形象是生殖崇拜文化发展与孑遗的典型例证。郎庄面塑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仍然深藏于民间艺人的潜意识记忆中,并且这种记忆至今依然在郎庄面塑艺人那里
由伊朗第三代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又译《天堂的孩子》)感动了全世界,我们仅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以探讨话语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人物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语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克里斯特尔和戴维(Crystal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体是情感。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音乐则是以一切内在感觉和体验为基础,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艺术。钢琴音乐更是凝聚情感动态,以人的情感作为轴心,来展现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它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的运动形式直接展示着人的内心情态。因此如何将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二者进行整合与统
摘要 空白可被视为意象表达的一类特殊形式,将空白意象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更好的传递作品深意,挖掘作品内涵。  关键词 平面设计 空白 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涵义的统一体。尽管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尽相同的蕴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呈现为“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即物象。物象是意
[摘要]那样一个在病榻上卧了近二十六年的病人,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当你不能再逃避、生活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时,你必须学会笑着哭。”他如是说。最终主人公“带着尊严死去”。  [关键词]自由 死亡 安乐死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每当我们听闻生命的消失总会感慨万千。当有人无视生命的宝贵,选择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愤怒的、难以理
【摘要】结合电影《女王》中对伊丽莎白二世、布莱尔、英国民众的描述,分析了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王室所面临的处境、以首相为代表的英国内阁对王室的态度、民众对王室存废的思考,等等。  【关键词】女王布莱尔君主立宪制 民众    2006年,由斯蒂芬·弗雷斯导演,海伦·米伦主演。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出品的电影《女王》在西方电影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片讲述了1997年戴安娜王妃和男友在巴黎车祸丧
[摘要]以味觉视觉化为审美趣味的电影已屡见不鲜,但如何把嗅觉影像化、审美化,却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探索。德国电影《香水》运用时空光影、画面声音等视觉造型元素开启了一次神奇的嗅觉视觉化之旅。  [关键词]电影《香水》 嗅觉 视觉化    近来,以美食为主题阐述情感、触及人性的电影愈拍愈热,有逐渐被定型为一种新的类型片的趋势。仅仅近期影院上映的电影就有法国的《美味情缘》、韩国的《食神争霸》、中国的
摘要 《三峡好人》以三峡移民搬迁为背景从两个向度展开了对社会人生的批判:一是揭示出当代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情感隔膜,表现了现代底层人们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坚韧的抗争;二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被物欲所奴役而迷失,人们在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是美满爱情的追寻过程中陷入困境。人们对自己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一种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高难度的追寻,但就是在追寻中生活呈现出崇高,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