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常见失误与诊治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会拟题目,或用话题代替题目。
  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诊治办法,就是要教给学生拟题目的基本方法。l、扩充法,就是对话题进行扩充,给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它扩充成句子或短语。这种方法适用于以单个词语为话题的作文。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2、替换法,就是把话题替换成与它的意思相当或同类的词语,这一词语可能是话题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以“镜子”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可拟成《我们的一个好榜样》,“榜样”就是“镜子”的替换词。当然,文体不同,题目的拟法也不一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童话等文体,都有一套常规的拟题方法。总之,拟题目要遵循“小角度、具体化、易表达”的原则。
  二、打不开思路
  其症状是:在众多的作文篇章里看不到那种写作角度新颖,构思有创意的作文。多数作文有同出一辙、似曾相似的感觉。诊治办法,就是要教给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写话题作文首先要展开发散思维、即就是从话题出发,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借以开发出众多的作文思路。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思路作文,这样就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好文章。如:以“考试”为话题,运用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开发出下列一些思路。①谈谈对考试的看法;②记叙一次难忘的考试;③介绍考试制度的演变历史;④描写考场情景等等。教师可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打开作文的思路,避免千篇一律的作文现象。
  三、把话题表现得不鲜明,不突出
  阅读这类作文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把话题表现得模模糊糊,让人感受不到话题的存在,作文的内容也是平淡无味。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在阅读时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有人把这种作文,叫做擦边球作文。这类作文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我看,除了学生的写法不得要领外,主要还是作文的功底差所致。诊治办法:①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思,以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②教给学生写话题作文的技巧,在行文中中要不时地出现一些点话题的词语或句子。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处处在围绕着话题写。
  四、脱离话题。
  其症状是作文的内容脱离了话题,或与话题无关。造成作文离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注意审题,把话题未弄懂,草率成文所致。2.不列作文提纲所致。3.因创新写法导致离题。诊治办法: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审题的重点应放在话题的“提示语”上,能帮助我们理解话题,打开思路。2养成编写作文提纲,按提纲作文的习惯。这是防止作文脱题的最好办法。每次作文时,要求学生在作文题目的前面必须附上自己的作文提纲。3.提倡作文创新,但也要提醒学生:创新要有把握,千万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作文。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创新可以使作文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 西乡县杨河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人们在对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产生爱或憎的情感的同时,这种情感就会支配着人们的意识.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情感"这一因素来激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采用肠外营养(TPN)联合胃动力荆吗叮啉和西沙比利治疗1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对病情观
【正】 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广西西林人。出身诸生,二十七岁自募乡勇到云南、贵州镇压回、苗族人民的反清斗争,用云、贵人民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逐渐由县丞而知府
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具有自稳调节功能的复杂巨系统.系统紊乱、功能失调,是人体衰老乃至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养生防病要进行系统调控,即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及负反馈
近日,含山县国税局环峰分局会同环峰镇政府及派出所等单位对大庆村6户个体户开展清理欠税工作,对两户拒不缴纳税款的纳税户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扣押了部分货物。次日,该村少数纳税
"阅读批判"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既包括有反面的评判,又涵盖正面的评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教师如何鼓励学生运用阅读批判,使阅读个性得以张扬呢?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数字化电影技术发展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变革。
【正】 1948年,蒋介石挑起的全面内战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在人民解放军和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双重打击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经济上面临崩溃。为了挽回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
【正】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四川省新都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官翰林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