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幸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kd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这三种感觉吗?
  当今社会对成功的评估系统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福布斯之类的财富排行榜。它所关注的,只是拥有多少财产,并以这些数字作为成功标杆。这个评估系统的最大问题,是仅仅从做事的角度,或者说,仅仅从结果来认定成功与否,严重忽略了做人的部分。
  事实上,做事和做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单纯追求做事,把扩大企业、积累财富、提高地位作为人生追求,很容易被我执所利用,使所有努力都用于满足自我的各种感觉。
  世间的人,除了生存之外,基本都在为三种感觉而奋斗,那就是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所谓重要感,即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某个群体中突显出来。进一步,努力在身份、地位、财富等各方面比别人优越。再进一步,就希望别人都能顺从于我,以我为中心,被我主宰和支配。
  这些感觉,正是我执的三种表现形式。我们一辈子忙来忙去,到底为谁打工为谁忙呢?其实,真正的幕后主使就是这个“我执”。所谓我执,就是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定。也就是说,我们都在为这个错觉打工。
  无论是谁,也无论在什么领域,要营造这样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都不是容易的事。而要维护这三种感觉,就更是辛苦。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都很优越,都以你为中心。
  如果你在乎这些感觉,一旦它们受到挑战,焦虑、失落、挫败等种种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至。所以说,这三种感觉隐含着极大的副作用。如果把它作为成功的象征来追求,注定会让自己疲于奔命。
  智慧不起烦恼
  有些人看问题偏于负面,遇到什么都忧心忡忡,甚至会平白无故地想出很多问题,杞人忧天即是一例。也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中发现有利因素和希望所在,不论遭遇如何,环境如何,都能随遇而安,乐在其中。可见,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模式。
  被称为心理学领域一场革命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倡导心理的积极取向,帮助人们训练正向思维方式。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发现其中的意义,从而挖掘自身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从佛教角度而言,不仅要正向地看问题,更要以智慧如实观照,所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世界。当你带着一份仇恨、对立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和你过意不去。反之,如果带着慈悲、包容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亲切友好,没有谁是你的敌人。同样,如果我们带着错误观念看问题,时刻都会制造烦恼。而学会以智慧观照内心,审视外境,就能在面对每一个问题时,从中学习并成长。
  佛法的不同经论,如《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提供了大量人生智慧。千百年来,中国古人正是依照这些经典修身养性,调整心行。这些智慧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人,如《金刚经》“所谓……即非……是名……”的三段式,《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性思想,都可以教导我们在入世时培养超然、无所得的心态。这种无所得并不是消极,而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积极,是如实的正向观察。
  怎样为幸福维稳
  我曾说过,幸福就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为什么不稳定?因为它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所得与欲望之间达成的平衡。
  如果把所得比做分子的话,欲望就是分母。当所得超出欲望,我们会觉得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喜出望外,幸福满满。而所得小于欲望时,我们就会觉得不满足,不平衡。
  一个人的所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至少不会简单地想有就有。所以,能否感到满足,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分母,取决于欲望的大小。因为欲望是我们自己可以调节的。同样的收获,对应不同的欲望,就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一个人得到100块,如果他的欲望只是50块,他会觉得很满意。但如果他的欲望上升到200块,之前那个令他满意的100块,就立刻贬值了。如果他的欲望上升到1000块乃至更多,那100块简直令他伤心难过,自艾自怜了。
  可见,如果一个人欲望少,不需要太多所得就能达成平衡,生存成本比较低,相应的,幸福的成本也比较低。反过来,如果欲望太大,需求太多,就像一个超大的分母,必须有同样大的分子才能达成平衡,生存和幸福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
  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如果对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它无限扩张,那么无论你拥有多少,与这个无限大的分母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永远不能达成平衡,幸福自然也就遥遥无期。
  所以古圣先贤都告诫我们,知足才能常乐。当然,每个人知足的标准未必一样,原则是,不超出自身能力,不过度消耗资源,也不折损自己的福报。还要知道,欲望不仅是指财富,包括对感情、地位、事业、名声等一切欲望,莫不如此。只有懂得节制,才不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
  五福从哪里来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和善终。
  一是长寿,福寿绵长,不是早夭或遭遇横祸而死,能够平安地颐养天年。
  二是富贵,不仅富甲一方,且受人尊敬。而不像有些为富不仁者,虽然富有却遭人轻视。
  三是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没有疾病和烦恼的困扰。
  四是好德,宅心仁厚,慈悲待人,使福报可持续发展。
  五是善终,临命终时如瓜熟蒂落,安详而去,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福报?就需要培植福田,播种善因。
  我们在年轻时,往往信奉“人定胜天”,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有了一定人生阅历之后,会发现生活远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机遇的差别、他人的提携或阻碍,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从佛教角度来说,所有机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源于自身的积累。其中,既有今生的努力,也有往昔的福报。   福报从何而来?正是来自耕耘。我们希望人生顺利,就要带着慈悲心去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此为悲田;带着感恩心去报答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此为恩田;带着恭敬心去尊重那些有德的师长和智者,此为敬田。就像播种才能收获那样,只有培植好这三种福田,人生才能有源源不尽的福报。
  所以,不必羡慕别人事事如意,总有贵人相助;也不必抱怨自己前途坎坷,总是怀才不遇。除了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多多培植福田吧!它并不是生来贫瘠,而是久未耕耘。
  


  接纳不幸的能力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各种不幸,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很多人本来过得风平浪静,但只要发生一点挫折,甚至只是遇到一件不符合自我设定的事,整个人就崩溃了,患得患失,陷入极度的烦恼中。
  我们对人生充满期待,而我们期待的幸福,多半是建立在顺境之上。我们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设想进行,不愿接纳任何逆境,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接纳逆境的能力。但我们要知道,世界是无常变化的,顺境必然伴随着逆境。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会在顺境时忘乎所以,在逆境时倍受打击。
  反之,如果我们有接纳的能力,知道有生必然有灭,拥有必然伴随失去,就能坦然接受一切变化。非但不会因为失去什么受到打击,还会将一切逆境转化为成长的增上缘。
  事实上,逆境是相对而言的。就某件事来说,或许是影响事情顺利进展的阻碍;但对我们自身来说,往往是一种提醒,让我们检讨: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为什么会招感这样的因缘?从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更从容地迎接人生挑战。
  当一切逆境都不能干扰我们,当所有不幸都被我们接纳并转化,还有什么能阻碍幸福的步伐呢?所以说,接纳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要掌控不要被控
  现代人有各种控。它就像来势汹汹的流行性感冒一样,所到之处,一批又一批的人被传染了。从之前的电脑控、游戏控,到后来的邮件控、微博控,仅仅几年,症状又演变为微信控。对很多人来说,每天“刷”着微信,已然和吃饭穿衣一样天经地义了。
  显然,这次的传染范围更广,症状更剧烈,深度患者的比例更高。虽然控的前缀有了变化,或者说,控制我们的内容有了变化,但“被控”的现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人会说,不就是娱乐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被控就意味着生命被主宰。
  如果我们做不了当下心念的主人,就做不了行为的主人,更做不了人生的主人。那么,我们的命运也将是“被控”的。被什么控制?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是茫然的,或者根本不关心这些,只是被各种惯性驱使着。刷着时光,刷着生命,却不知道把自己刷到了哪里。
  生命在六道流转,可以继续做人,也可以生天,或者当畜生,下地狱。决定这个未来走向的,正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形成的业力。既然命运是自己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控,由自己改变。
  凡夫的生命充满烦恼,身累,心更累。我们拼命追求幸福,但每一个我们以为的幸福到手时,却很快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幸福。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和无明有关。我们看不清,什么是生命的需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要改变被控的命运,就要传承智慧文化,建立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品质就是文化传承的产品。我们接受不同的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它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愚人还是智者,是凡夫还是圣贤。
  所以,在刷之前停一下,想一下——准备把自己刷向哪里?
  乐是苦的马甲而已
  当我们带着迷惑看世界,完全是一个被认知扭曲的世界,就像透过哈哈镜看到的。这使得我们不能正确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因为不了解,就会产生种种错误观念,进而制造烦恼,将生命导向恶性循环。
  所以说,以无明迷惑为基础的生命,就像一个不断喷发的火山口,源源不断地制造热恼,带来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人生是苦。
  而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其实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有句话叫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我们没有看到的真相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当我们遭受饥饿的痛苦,吃饭才会带来快乐,否则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为什么很多人记忆中的美味,都出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这种美味的程度是被饥饿放大了。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抚慰,就像镇痛剂,药力一过,痛苦又会出现。
  我们想一想,世间哪一种快乐不是这样的呢?孤独的时候,亲友相聚让人觉得快乐,但曲终人散,孤独还在那里。在渴望下次见面期间,你又是痛苦的。总之,在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
  所谓本质,就是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无论享受多长时间,也无论什么时候享受,它都是快乐的。在凡夫生命中,找得到这种快乐吗?无论金钱、名利、地位还是感情,它所带来的满足非常短暂,同时会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一旦我们对它产生依赖,更会引发种种负面情绪,包括担心失去的患得患失,以及失去依赖的彷徨无助,甚至会因此崩溃。所以,佛教说的人生是苦,是对凡夫生命本质的如实观照。
  一切问题,无非是人的问题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似乎觉得佛法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佛法,帮助我们建立正确认识,并提供究竟的解决途径。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世界的所有问题,无非是人的问题。
  既然是人的问题,就离不开人对问题的认识。我们每天会面对各种问题,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事情能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认识,怎么面对。可以说,我们具备什么样的认识,并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事情就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西方,历来由神职人员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通过听取教众忏悔,为他们放下内心负担。而在中国,这些事往往由僧人来解决。作为出家众,我们的职责就是内修外弘。一方面是精进修行,令自己明心见性;另一方面还要传播佛法,为信众排忧解难。
  相比只有200多年历史的西方心理学,作为东方心理学的佛教,在解读心性的问题上,具有更深厚的内涵。所以近几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界也在不断吸收佛法的教义和禅修方法,用于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及临床治疗。
  在民众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到佛法智慧并从中受益,以此化解烦恼,安顿身心,进而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如此,乃众生之幸,社会之幸。
其他文献
从“气十条”,到“水十条”,再到“土十条”,环保部接连开展了“三大战役”.rn从海南,到云南,到宁夏,到浙江……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另一条被提到国
期刊
期刊
现在“互联网思维”是个热词,有捧着它当宝的,有认为它一钱不值的,有人说话动辄X太吉X狸家X佳佳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纯属忽悠……其实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千把年前就会玩这一套了。  姜太公  所用手段:自我炒作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商朝末年人。当时,姜尚是从一所不知名的高校——玉虚大学毕业,属于阐教学派。可是当时最红的高等学府是截教学派的碧游大学,当朝太师闻仲就是那里毕业。一时碧游大学名声大震,从那里毕
员工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安全基础资料,即安全档案,对于把握员工的安全生产规律,更好指导企业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为员工建立
期刊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执法机关,忠于职守,勤于执法,善于办案,是公安机关的本职本份.构建“又多又好”执法办案工作体系,是执法水平新提升所趋、执法工作新形势所迫、执法办案新要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回家乡绵阳参加闺蜜唐静尔的订婚典礼时,我刚刚遭遇了感情危机,看着台上一对新人在众人面前表演互许终身,对比自己,心里难免有点戚戚然。  我悄悄后退到自助区,选了两个美丽的甜品,听说高热量的食物容易让人感到开心。酒店大厨的手艺不错,细腻的口感多像爱情伊始,温柔甜蜜。  我忽然感觉到,不远处有一双眼睛正在打量自己。我下意识地抬头挺胸,暗自调整仪态,让自己品尝甜食和小嘬红酒的姿势更加
江泽民同志“5·31”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一定要结合实际,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认真实施“一转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可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课,一直都在探索中进行。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有特殊性,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些特点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接受音乐知识的讲解。  【关键词】音乐课 培养 学情 兴趣 动力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有音乐艺术专业的学校外,很多理工专业类的学校并没有开展音乐课。而作为一名此类学校的音乐专业教师,我在思考音乐课如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