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涵义与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进而分析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明确了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 教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小学至高中教育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当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现谈点个人心得。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三个层次:科学研究、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我国“研究性学习”就是后两层次的活动方式。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了一定的课时数,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独立、相对集中的训练、展示时空。所以,它更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之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口,也是由其课程价值决定的。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忽视“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重视“双基训练”,既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长处,也是学校教学的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就此否定“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加强“双基”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心血的结论。离开了“双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水之源、無本之木和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一如既往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就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3.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他们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向社会开放,它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在了一起,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在了一起。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时安排,应该是弹性课时制。“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角色。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会把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带入到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因此,在教学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参与到里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外,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主动提高。过去,由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便基本熟悉了所教教材及大纲,同时又积累了一定经验,于是便把自我学习看得相对淡了。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后,教师会明显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致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继续学习、自我完善的需求必将摆到教师面前。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促进广大教师主动提高。
3.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不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用发展的眼光看戴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寻找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朝晖.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应俊峰.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 教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小学至高中教育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当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现谈点个人心得。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三个层次:科学研究、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我国“研究性学习”就是后两层次的活动方式。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了一定的课时数,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独立、相对集中的训练、展示时空。所以,它更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之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口,也是由其课程价值决定的。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忽视“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重视“双基训练”,既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长处,也是学校教学的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就此否定“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加强“双基”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心血的结论。离开了“双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水之源、無本之木和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一如既往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就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3.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他们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向社会开放,它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在了一起,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在了一起。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时安排,应该是弹性课时制。“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角色。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会把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带入到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因此,在教学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参与到里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外,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主动提高。过去,由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便基本熟悉了所教教材及大纲,同时又积累了一定经验,于是便把自我学习看得相对淡了。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后,教师会明显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致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继续学习、自我完善的需求必将摆到教师面前。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促进广大教师主动提高。
3.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不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用发展的眼光看戴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寻找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朝晖.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应俊峰.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