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水库农村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20世纪50年代,广东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在国家计划经济政策背景下,河源新丰江地区仅用一年左右时间转移11万水库农村移民。以惠州市博罗县龙溪镇岐岗新丰江水库移民村近50年的发展经验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其因地制宜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水库农村移民;发展经验新丰江水库岐岗
  作者简介谢英美(1994—),女,广东惠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学习与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雪伦(1993—),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创新班学生,学习与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赖韦文(1992—)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创新班学生,学习与研究方向为社会学;通讯作者向安强(1960—),男,湖南常德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广东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学课题“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的时空跨域比较研究——以博罗为中心”(项目编号 1056413021)
  一、我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传统安置模式发展的限制
  早期水库移民工作重迁轻建,在国家人本思想的带动下,移民工作逐步成熟,针对东西部、南北方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可利用的资源条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安置移民,分别是:以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安置为例的“以土为本”的大农业模式;以飞来峡水库移民安置为例的小城镇安置模式;以水口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为例的成建制外迁模式;以珊溪水库移民安置为例的混合型安置模式1。这四种传统模式在移民工作逐步改进过程中取得较好的过度作用,但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安置地发展受限,日渐凸显生态环境恶化、产业技术低下、人口素质不高与社会整合程度低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安置模式
  水利工程移民活动需创新安置发展模式,以突破传统被动的发展目标,移民需因地制宜以促进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移民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与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工程移民数量巨大,安置地分布广泛,难以概括出一种广泛适用的移民安置模式,唯有因地制宜求发展。不同的安置地根据不同的区位因素发展相应的产业,适于发展农业则发展农业,具备有利工业区位因素则发展工业。唯有因地制宜促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移民才能把根安稳地扎在迁入地。经济发展意味着水库移民在迁入地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建立扎实的发展基础,为代际可持续发展打下经济基础,而不是第一代移民得到了安置补偿暂时富裕起来。如果缺乏发展的动力与机制,移民的后代反而会再次陷入贫穷的困境。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以广东惠州博罗龙溪岐岗新丰江水库移民村为例,剖析其发展历史,探索其因地制宜从事第二、三产业以促进移民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并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归纳其建设水库移民新村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二、广东新丰江水库农村移民村--岐岗村的发展历史
  (一)岐岗水库移民村的曲折安置史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岐岗水库移民村的曲折发展时期。在当时特殊的国情下,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困难时期。岐岗水库移民村的安置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库移民的住房、土地等问题基本解决。
  1958年,为响应国家社会建设的号召,广东惠州新丰江中下游地区的村民开始了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恰逢“大跃进”特殊时期,国家又缺乏对水库移民工作的长期规划和细致安排,因而导致这批水库移民前后历经五次迁徙,直到1968年,经过四次回流的岐岗村民才把安置点定于惠州市博罗县龙溪镇岐岗村。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我国水库移民工作的起步时期,受当时体制的制约,整个移民迁徙过程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水库移民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但在迁徙过程中,国家仍给予水库移民们较大的支持和保护,例如,迁移过程中物资的搬运、临时安置点的踩点、临时居住地的搭制等,都得到了移民机构的相应支持。但在初建时期,政府因管理松懈和经验不足,造成对移民工作协调监督不力、干部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不同安置点的公社干部相互争夺劳动力资源和土地等资源。由于分配供给不到位,安置点地区容纳量小等原因,导致新丰江水库移民回流库区,之后又多次来回迁徙。多次的来回迁徙致使水库移民们不仅居无定所,而且还背负着“流民”的身份,受到移出地和移入地社会文化的双重排斥。
  新丰江水库移民们定居岐岗村后,政府对水库移民管理认识有所转变,渐从“以工程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库移民维持原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了许多惠民政策。例如政府将耕地分发到每家每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移民村人地紧张与移民生计问题;政府帮助其修建岐岗水库移民新村,提供耕田所用的肥料等。县政府和移民办也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决策上考虑民众需求,管理上听取民意,在各方的努力下,岐岗村水库移民从未有出现集体上访、集体回迁、聚众闹事等群体性恶性事件。
  二产业非农化,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岐岗水库移民村的高速发展时期起步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场的引导下,生产方式日趋多元化,村民自主经营,连年增产增收,人均收入普遍提高。以龙溪镇岐岗村为例,仅1980年村民年均收入比文革十年时期年平均收入提高100%。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在对岐岗移民新村的工作中,不再只是简单地注入资金进行帮扶,取而代之的是移民工作以区域发展为立足点,将移民工作与地方扶贫工作、资源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问题相结合。由于岐岗村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不具备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加上村民在定居岐岗村前一直有从事木材产业的传统,同时岐岗周边的惠州东莞地区对木材需求旺盛,等等诸多因素,一并促使岐岗村因地制宜,形成了以木材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至2008年,全村从事木业加工的村民有28户,全村木材加工产业总量达到7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除积极发展本村的优势产业外,村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流程,成功引进十多家企业,带动本村整体经济发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政府在移民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治理理念,将涉及到移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如社会福利、移民补偿、产业发展等作为移民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移民管理手段,践行“以民为本”的新时期移民管理思想。   三、岐岗水库移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随着搬迁、重建工作的初步完成,岐岗水库移民村村民在得到妥善的搬迁、安置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构和发展。水库移民村建设的前期,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双重特殊时期,受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岐岗库移民村的经济像全国其他村庄一样停滞不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徘徊,粮食和农产品严重短缺。
  改革开放后,岐岗水库移民新村才真正迎来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飞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新时期,政府和社会各方也开始关注水库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并认识到水库移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政策制定上摆脱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改消极补偿为扶助生产,旨在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来扶助移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水库移民工作中,社会调适的成功与否涉及多方面问题,牵连甚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活环境调适、生产劳动环境的调适及人文环境的调适”。在新时期的移民工作中,岐岗村通过运用机制调整、关系重建、文化接纳、社会支持等方法,促进水库移民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结构的协调、功能的发挥,消除移民冲突状态,帮助水库移民与安置地居民之间、水库移民与安置地生活环境之间彼此相互适应,使水库移民迅速、有效的融入到安置区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最终淡化移民身份,实现社区融合。
  从移民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可持续发展,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涉及到移民村的社会融入与社会整合,其中还包括文化与政治多方面的适应。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指的就是移民村不仅能“移得出来”,而且更“住得下来”,并且第二代人的生活水平都能稳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岐岗水库移民村的发展理念正好符合了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规律,并在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构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的宝贵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一)因地制宜,走产业非农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就村庄地理位置来看,岐岗村在农业生产上并没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村庄里的农田地势较低,接连几天的雨水就能把庄稼淹没,即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集体所有制后,依靠农业生产也不能持续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此,岐岗村民没有一味地走传统的农业化道路,在权衡当地资源和村民实际情况后,实现由依靠第一产业脱贫向依靠第二产业致富的产业非农化转型。选择发展木材业并不是村委“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因为博罗地区木材资源比较匮乏,而老家新丰江水库库区又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加上岐岗村村民在原住地与定居岐岗村前的多次来回迁移历程中,都有贩卖木材为生的传统,因此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岐岗村终于建成了全村第一家木材加工厂,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飞速的发展。此后,村子里的木材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随着利润空间的降低,村子的加工业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转型,由同一的木材加工产业向多元化发展。时至今日,产业非农化的转型通过工业利润收益与土地分红惠民及当地所有村民,曾经的特困村已经翻身成为新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与服务业能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从而使村子实现经济飞跃,而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资金,提高了水库移民对移民生活与移民活动的满意度,也为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着力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入迁最初受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保障。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水库移民带来许许多多的生财之道,移民不再依赖原先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安置模式,开始通过一些小规模的家庭副业以及后来的木材产业,进行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拒绝固化,大展拳脚,使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提高了全村的经济水平。生活上,与原先缺柴缺水、缺瓦少房的困难境遇相比,村子里修建了儿童娱乐设施以及篮球场,超市也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下进驻村子,这奠定了水库移民及其后代的生活基础设施与条件。
  (三)积极推进安置地社会文化融合
  水库移民文化是安置地新文化与原住民世袭文化两者融合的产物,按移民安置地与原居住地的距离,可以分为外迁型移民文化系统和就地后靠型移民文化系统;按移民安置方式,又可分为集中型安置文化和分散型安置文化2。就岐岗村水库移民历程分析,岐岗村水库移民均属于谢氏家族,属于外迁型、集中型安置文化,原有的邻里关系及其人文环境优势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存,社区凝聚力较强,因而岐岗水库移民文化的发展比较稳定。“移民文化的适应和重建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变异的过程,对原有文化的敏感会使移民自觉或不自觉得对原有文化进行‘保护’,同时被安置区文化‘包围’的移民文化,无论移民如何抗拒,或迟或早、或深或浅、终将被新的文化环境所演化和同化。因而移民文化具有变异性、保守性、开放性。”2入迁初期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资源短缺等原因,水库移民与当地社区居民产生隔阂,双方在公共资源上的冲突使得水库移民受到当地原住民的排斥。在改革开放前,水库移民与当地居民少有沟通,罕有通婚现象。水库移民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消除了最初的猜忌、偏见和歧视,大规模的通婚拉近了岐岗村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也使岐岗水库移民村不再处于弱势和非主流的文化地位。水库移民在积极接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再社会化,时至今日,水库移民身份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四)加强安置地教育建设
  岐岗水库移民村的教育事业,从入迁之初便受到各方重视,但移民村小孩上学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满意的解决。直到2005年才开始准备建立学校,最初计划与邻村合建学校,但考虑到方便本村移民子女的就近入读,村干部讨论后放弃了与当地学校合并的设想,出资150万新建了一所学校,再引资办学。岐岗水库移民村重视发展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教育的发展可持续地给岐岗村提供知识动力,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教育的缺乏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适龄儿童缺乏教育则缺乏必需的社会化,则不利于发展成才。从长远角度看,岐岗水库移民村重视教育到达了稳定社区,消灭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目的。教育的重视与发展,是保障水库移民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五)调整乡村治理观念,审时度势促长远发展
  岐岗水库移民村的成功发展,除了抓住改革开放发展的机遇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乡镇基层政府管理及治理观念的转变。镇村干部深知在岐岗村单纯依靠农业难以得到发展,便因地制宜地调整其乡村治理观念,将基层治理观念从只顾眼前利益转变为放眼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抛弃不具备区位优势的传统农业,转而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等第二产业及服务业。1999年,岐岗管理区撤区设村,新一届村委审时度势,大刀阔斧进行全村经济发展规划。全村实行村企共建,优化基础设施,利用闲置土地,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现已拥有1个工业园区,12家外企,1个教学集团,28家木材加工厂;直接利用外资8000万元,村企中化工、电子、化纤、五金及木材加工等行业初具规模。
  (六)发展经济促文明建设,实现水库移民文化持续发展
  岐岗水库移民村还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强化移民村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移民文化认同。村委利用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文明建设,实现水库移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岐岗村村民捐助公益事业、扶危济困救灾等资金30多万元;村委会投入资金740多万修建公益设施。全村共投资1500万元振兴全村的文化实力,着力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主题新村,已建成全省首个新丰江水库移民历史文化博物馆——新丰江移民历史文化展览馆。
  四、结语
  水库工程移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不仅牵涉到工程性的因素,如环境容纳量等,更涉及到水库移民在异地的社会融入与社会整合。关于水库移民的安置与发展模式,学界和政府部门一直都在摸索之中。在中国水库移民安置地广泛且散布全国各地的情况下,总结归纳一个普遍适用的范式都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在无以数计的水库移民安置地状况大相迥异的社会背景中,因地制宜的安置与发展模式的确值得重视。这种模式虽不具备普适性,不宜各地复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各个水库移民安置地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经济,使水库移民在异地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从而达到“开发性的移民”的目的。水库移民的成功,不只在于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的全面进步,更在于水库移民代际间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国家政府在水库移民工作中经常强调的“移得出来”与“住得下去”。
  参考文献
  1唐传利.中国水库移民政策与实践J.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2廖蔚.当前我国水库移民的文化冲突与保护研究J.农村经济,2005,2.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提 要 基于24篇出土墓志,将明代吉安庶民的老年生活划分为七种类型:平淡无奇型、悠游山水型、闲居幽宅型、辛苦劳累型、谨遵礼教型、官府礼遇型、热心著述型。由此发现明代吉安庶民的老年生活呈现多样性和时代性,其中在时代性上和宋代有较大差异。通过墓志研究特定区域百姓的老年生活,希望推动日常生活史的研究。  关键词 明代;吉安;庶民;老年生活;墓志  作者简介杨 扬(1990—),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
期刊
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以江西省部分地区为例  余文祥  提 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村民小组长培训力度不够、职责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报酬不合理、组织关心不到位和管理考核不规范,因此村民小组长队伍中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能力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力度不够和后备力量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小组长在富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
期刊
仲夏六月,万木葱茏,粮丰果熟。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2500米水渠润泽1547亩耕地、通组水泥路蜿蜒贯穿21个村小组、一幢幢农村土坯房改造新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3个群众文化广场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300亩白莲长势喜人……  大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得益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秉发挂点会昌县开展扶贫工作,而这也只是一个侧影。大田村位于会昌县北部,赣龙铁路、瑞赣高速贯穿全境。在革命战争时期,大田村共有4
期刊
认识江西省鄱阳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陈雪莲已两年多。两年多来,每一次去鄱阳,陈主任都会給我一个“惊喜”。记得初次是去鄱阳县调研“两项制度衔接”的落实情况,鄱阳落实速度之快、工作之实、效果之显給了我“惊喜”,后是整村推进、移民搬迁、旅游扶贫等一项项工作让我“惊喜”不断。  6月20日,我又来到了鄱阳,陈主任笑言,这回再給你一个“惊喜”。于是,一行人冒着酷烈的太阳,在狭窄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来到
期刊
德兴市是全省水库移民人数较多的市,2006年江西省政府核定德兴市移民扶持人口指标为26373人(2013年德兴市享受现金直补移民14083人,无法核定移民12290人)。分别来自浙江“两江”(新安江、富春江)和德兴市辖区双溪、双河口水库移民以及外省、外市、外县自主搬迁到德兴市的水库移民。浙江“两江”移民占德兴市移民总数的75%。现有农业人口21.86万人,贫困人口1.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92
期刊
油茶一直是崇义县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充分挖掘山地资源优势,把油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崇义作为江西油茶产业重点县,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一、崇义县发展油茶的有利条件  (一)历史条件好。崇义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是盛产油茶的地方,曾闻名遐迩。资料
期刊
提 要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哲学观和方法论,是教育达到高级阶段的一种现实体现。基于自我教育理论研究高校学生党组织设置,创新高校学生党组织设置思路,开辟“自我教育”视阈下高校学生党组织设置的新路径,给高校学生党建带来新图景。  关键词 自我教育;学生党组织;设置;创新  作者简介封福霖(1970—),男,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江西南昌 330099)  
期刊
自2008年以来,新干县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已历程五年。该县以《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工作目标,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以人为本,统筹发展,谋求实效。五年共投入移民扶贫专项资金973万元,累计搬迁605户2227人,建设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16个,新建移民住房605栋,令新干“三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喜人的“六变化”。  
期刊
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第12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学员们从大江南北会聚在北京。初春时节,学员们奔赴沂蒙革命老区,来到著名的“沂蒙六姐妹”的家乡,开展“三进三同”(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公仆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的良好形象。  沂蒙之行,从老区来,到老区去,真切地体会到,群众最伟大。从巍巍井冈来到绵绵沂蒙,从鄱湖之畔
期刊
今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1985年11月中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来到江西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在南昌,他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和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听取省委常委会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在吉安、赣州、抚州,他行程1280公里,听取三个地委以及所属的井冈山、宁冈、遂川、兴国、瑞金、广昌、南城七个县、市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座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