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新探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使了德育环境的重构、德育模式的转变、德育话语权的转变,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怎样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做好以下几点:适应网络环境;掌握网络话语;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有效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德育
  
  作者简介:王晓霞(1977—),女,汉族,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吉林临江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法政系辅导员。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随着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舆情问题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现象也应运而生。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往往就是校园突发事件存在或可能存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映射”。[1]
  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理论,是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德育理论提出挑战而随之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课题,其本身就是对传统德育环境、模式和话语的颠覆和重构。因此,将网络舆情引入德育范畴,及时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点,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情,是指公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的特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即以互联网为载体,公众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2]
  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聊天室、新闻评论、BBS、聚合新闻(RSS)、博客、QQ群、MSN等。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形成于校园网、微博、学生网站、校园论坛(BBS)、BLOG(博客)、网络等载体。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对某一事件进行传达感情、相互交流、表明态度,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3]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社会或者校园内某一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4]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根据2Ol0年1月5日,CNNIC在北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我国有大约有2500万大学生网民,约占中国网民约五分之一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手机网民,以及手机电脑混合网民。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中特定群体发布特定的消息,是居于利益的考量,还是为了维护或者扩大或者巩同自己的特定利益,特别是利益被触犯时,就可以在网络给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5]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
  2.1直接性
  通过BBS,QQ群和BLOG网站等,高校大学生可以立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众所周知的2011年5月23日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当时,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校方命名为“真维斯楼”,引发清华大学师生及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纷纷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见解和情绪,接下来铺天盖地的信息接踵而至。
  2.2突发性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访问的站点较集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很快,一旦牵涉到敏感议题,广大学生就会跟风顶帖。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有可能迅速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6]
  2.3影响性
  高校网络通常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消息和获取信息的地方,加上大学生这一特殊性的群体,在加上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对社会的影响本来就很大,作为信息集散地和交流互动场所的网络,势必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2.4多元化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都可以成为舆论的领袖,在网络这个复杂的媒体中,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相互渗透。由于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人生阅历较浅,加之网络上发言身份可以隐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7]
   3.高校网络舆情的德育分析
  2004年9月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舆情呈现的影响力日趋增加,高校网络舆情德育理论就是对这一形势的具体反映,它的出现对传统德育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3.1网络舆情的出现促使了德育环境的重构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当代90后的大学生网民在舆论话题上喜欢对传统提出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传统权威有一种叛逆的倾向。但是现实社会中,任何人都要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与网络世界的差异是很大得。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大学生网民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一些平时不敢讲的话题,到了BBS、QQ上都可以畅所欲言。因此他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毫无忌讳、为所欲为,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思想,也容易乘虚而入。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使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德育的环境改变了,也随之促使我们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传统德育方法发生改变。传统的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活动开展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而网络的产生使得德育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德育活动中,网络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和教育载体而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教育环境,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不同点。
  3.2网络舆情的出现促使了德育话语的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话语用词比较讲究规范,词汇更新速度慢,很少出现新的言语和表达方式。这与网络语言的差异很大。
  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词也层出不穷,例如FB(腐败)、郁闷、晕、3166、886等。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一个虚拟的空间,力求与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大学生网络言语不仅受到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也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与流行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很多来自自己的生活,也很少描述的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环境。而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的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话语也势必发生转变。
  3.3网络舆情的出现促进了德育模式的转型
  网络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调控难度。再加上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他们很快接受了网络这种手段,成为制造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之一。众所周知,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可以随时以互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自已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网络媒体的共享性使互联网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社区,任何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这就促使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德育模式,提倡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
   4.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功能的对策
  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网络使他们从边緣走向了主流,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沉默走向了疾呼,可以说网络成为了声音的广场,思想的集散地,成为生活的必不可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8]所以说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 也深刻影响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发挥高校舆情信息德育功能,我们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适应网络环境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之所以会失去针对性,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教育者没有从传统的德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广大学生已经步入网络生活的前列。在网络信息的传播条件下,高校历来是突发事件多发的场所之一,高校对突发件的应对能力是一个高校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体现的重要一环。[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工作技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这是进入网络生活的前提;其二,高校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接触和感受网络,成为一个真正的网民;其三,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仅仅停留在网络使用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有这种重视大学网络生活的意识,主动和广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真正地融入他们的网络生活,真正做到与大学生融为一体,体验他们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4.2注重因势利导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话语的特点和规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德育话语,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德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
  因此,笔者告诫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的特殊性,适应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摒弃对网络话语现象的轻视和鄙视心理,充分重视这一沟通媒介的作用,密切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努力学习和运用网络话语,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10]
  4.3转变教育观念
  网络环境下德育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实质上是教育观念转变问题。教育者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两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于是,在新时期德育活动中必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理性宽容的进行对话,保护学生舆情表达的权益。作为学校,应当在网络上发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对学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等献计献策活动。克服德育中的逆反心理,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不少高校通过开展校领导访谈室、校领导座客BBS等活动,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尊重学生需求,真看待和解决网络舆情产生的问题。[11]
  4.4建立长效机制
  为强化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应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的长效工作机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4.1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校要建立一支灵敏高效、快捷畅通的舆情信息网络。建议辅导员在每个班级设立信息员,定期不定期地汇报学生中的思想动态。学工部应该建立一支网络信息员队伍,专门关注校园BBS论坛、网络留言薄、贴吧等,捕捉从网络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舆情信息。
  4.4.2建立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科学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分析时一定要深入、深刻,对于学生中不同层次的群体、不同利益的群体,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4.4.3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舆情信息工作不能仅仅是收集信息,我们还要在恰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手段,恰当的处理信息。根据了解掌握的倾向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消除危机,引导舆论。影响高校的不良信息一经发现,高校应在第一时间进入应对状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要懂得危机管理,其核心环节是危机管理者必须积极承担信息的搜集、分析和传播,要同时执行诸如“事实调查、深入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等众多任务。[12]引导舆论,适时组织信息发布活动,用积极、正确的舆情渗透学生的大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然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那么首先要有历史使命感,重视培养学生过硬的道德素质。[13]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德育必须利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教育的职能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抵制一些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创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年1月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215.
  [3]蔡晓平.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阈[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5(84).
  [4]胡玉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2):69.
  [5][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107.
  [6]蔡晓平,王丹丹.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阈[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殷秦.2007年BBS跟贴凸显六大网络舆情特点[J].网络传播,2008(2).
  [9]张碧红.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J].高教探索,2011(5).
  [10]严冰.高校网络舆情与德育工作的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11]许益锋.网络舆情: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领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2]W Timothy Coombs.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 aging and Responding .New York:Sage Pubficafions,luc.,1999.
  [13]王文丽.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体会[J].情报杂志,30(6).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增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应对方法     1.概述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鼻祖G.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学习数学将有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但是,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目前我们国家从初中教材的编排水平来说,还是要当属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的更加合理.教材的很多模块设计已经走在了我们国家的前列,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从教材入手对北师大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就业的困境。政府在履行法定的就业促进责任时,可能采取特别的促进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政策措施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必须要警惕政策过度带来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促进就业;政策过度;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杨玉荣(1968.10.30—),女,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
高中时期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为考出理想成绩奠定稳固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教”、“会研究”、“会创造”,提出了“主体参与”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当反思教学工作时,我们也总是感到有些缺憾.其实,教
【摘 要】大学生伴随就业难问题在择业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笔者总结了大学毕业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即心理矛盾,认知误区和心理障碍,从社会转型、国家政策、高校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择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    作者简介:胡宇飞,男,汉族,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教师,研究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学科建设和完善是体育经济学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国体育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和关鍵。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田云平(1983—),男,吉林白城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心理学研究。     1.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