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前潜艇指挥官孟席斯在六年前指出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掀起大争论。他最近推出新书《1434:雄壮的中国舰队在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上,直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火也是由中国点燃。
大胆的假说
郑和在600年前的历险,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但是从2002年孟席斯发表《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一书,提出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船队最早发现美洲并最早环球航行开始,整个世界都走进一场有关郑和之谜的追寻,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达到一个高潮,孟席斯的假说一度成为东西方传媒炙手可热的话题。
2008年5月底,孟席斯在香港召开新书发布会,这一次,书名变成了《1434:雄壮的中国舰队在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
这本书从《1421》的关键疑点:哥伦布曾看到过有关美洲的地图说开去。直指1434年,一队中国舰队载着中国皇帝的使节到达佛罗伦萨,并获教皇尤金四世(Pope Eugenius IV)接见。孟席斯试图说明,在这次接见中,中国使团带来了有关中国的艺术、天文地理(包括世界地图)、武器装备、建筑、印刷、冶炼等科学知识。而那些来自中国的世界地图的副本,后来辗转到了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手中,从而解释了两个船长有关表明见过世界地图的文献纪录,证明他们只是按图索骥而非“发现”新大陆。孟席斯更大胆的讲述,中国使团呈上的物品、文字、图册,那些来自中国的科技知识,是如何通过教皇身边的纪录者纪录或绘画下来,多年后又如何辗转进入了欧洲文艺复兴关键人物的视野,比如达芬奇。他认为;虽然欧洲的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能看到希腊罗马精神的回归,但文艺复兴之火,却由中国人点燃。
“哥伦布密码”还没完,又来一个“达芬奇密码”。这一次是真是假?是骗局还是误会?
六年前,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演讲厅发表了关于郑和船队最早发现美洲的假说。这个年纪不轻,动作不快,个子不高,声音不大,可是胆子却不小的业余历史研究者,将欧洲600年的荣耀归于一个昙花一现的东方帝国船队,就这样触动了世界历史学界的敏感神经。
根据皇家地理学会提供的数据,孟席斯的讲话通过电视和全球近十亿观众见了面。他的理论立即占据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英文主流媒体头版位置,也很快被中文媒体大篇幅报道或转载,一时之间在西方评论界引发关于是否需要修改世界历史的讨论,并给中国学术界近年兴起的“郑和研究热”添加了一大把柴薪。
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美洲》(后改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英文版厚达600页,活像一块砖头。它也的确有如一块拍在西方英雄脸上的板砖,试图从地图比对、海洋知识、天文导航、造船技术、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语言学、风俗学、建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论据全面出击,得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哥伦布、达加玛等欧洲航海家都是带着地图出海的,他们没有“发现”新大陆,而是去寻找地图上已有的一块陆地;中国的郑和船队在1421年之前已率先到达美洲,甚至完成了环球航行。
中外学界
反应迥然不同
不过,不会说中文更不懂中国古汉语的孟席斯,在中国史学界很多专家看来依然是研究能力不达标、不具备对话资格的门外汉。他们批评说,孟席斯那些所谓的地图、沉船、基因和天文导航的证据,没有一个能拿出“实在的东西”,都是些假设和推理,这个方式写小说还可以,但根本不能用来做学问。孟席斯几乎每一次通过中国媒体发表言论,都无一例外被来自中国的批判眼光反复审视,或被中国史学界公开“打假”。
相对来说西方的反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正面的反应。2005年5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的研讨会上,上百名西方学者听取了孟席斯的演讲,同时交换了各自从人类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多个角度论证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的成果。在澳洲,支持中国人先到达澳洲的学者大有人在。2006年5月,孟席斯甚至获邀到墨尔本大学演讲并接受奖章,随后在悉尼和奥克兰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安排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和巴西等国演讲。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学家也普遍对孟席斯的假说表示支持,认为他提出的证据具有说服力。总部位于新加坡、学术活动遍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际郑和协会,多次高调对孟席斯的理论表示支持。在香港,多个香港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表示,孟席斯的假说之所以令人信服,就是因为他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证据,那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结论。
孟席斯在近20年的自费研究过程中,所用的方法除了文献法,更多的是结合自己在海军服役期间所受的航海和天文导航知识,进行实地考察。他走访了近900个博物馆和中世纪所有的主要港口,到过120多个国家。另外他还用互联网搜集证据,建立了一个网站作为信息集散地。这个完全透明的数据库把全球网民变成了民间历史研究者,任何人都能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提出意见。他的“1421网站”平均每个月访客多达十万,常客16000人,义工500人,累计各类证据2000多页。孟席斯承认,这些证据数量惊人,分析筛选和整理需要很多功夫,只好整理出来摆在网上,让大家判断。
可惜孟席斯这番心思距离目标还很远。他不懂中文,而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能阅读英文史料的人不多。最后变成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这条信息桥梁至今也没有通车。
民众反应热烈
但是民众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反应是迅速的,感性的。孟席斯的学说播出仅三天之后,英国一项网民调查显示,49%的网民认为孟席斯的观点应该被重视,6%的网民认为他证据不足,还有3%认为这个观点不值得探讨,另有3%不同意前面的任何观点。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在新浪网的读书频道,对孟席斯的书表示不同程度肯定的网民高达85%。
孟席斯的假说点燃了一部分中国人旺盛的民族自尊心。这段历史在他们看来,不是历史真相的探寻,而是民族尊严的回归。他们对在网上发表批评言论的中国学者们大肆讨伐,认为他们统统目光短浅,盲目守旧,就怕自己的学术权威被一个外国人拿走。第二种意见反对探讨郑和是不是先到达美洲的问题,认为就算是他又怎么样,他还是没对当地社会产生任何影响,说到底改变美洲历史的还是哥伦布,还是欧洲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愚蠢兼无聊。第三种意见主要批评孟席斯个人。说他们的所谓证据一看就是假的,他们是为了钱而欺世盗名。第四种则是觉得孟席斯的研究言之有物,目前没有结论,值得研究下去。
历史发烧友
孟席斯的“郑和发现美洲”假说发表后,媒体、出版商、电影公司几乎踏破孟席斯家的门坎,每个人似乎都从这里看到了无穷的商机。英国环球出版社(Transworld Publishers)高价购得《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出版权,后来的销售情况证明他们还捡了便宜。美国PBS和Penguin TV提交的纪录片策划案从50多个媒体中胜出,在孟席斯的书稿基础上推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视专题片,在全球50个国家播映,这个数字说明电视台赚了大钱。但是后来Penguin TV内部异动,最后干脆关门大吉,严重影响了该片DVD的发行,偏偏DVD正是孟席斯能分到收益的部分。
以孟席斯自己的经济能力而言,周游列国式的十几年研究是相当奢侈的。要不是他的太太马塞拉从1983年起经营一间商业中心有了起色,从物质到精神上给他大力的支持,孟席斯靠退休金不可能跑那么多地方。孟席斯的书在全球畅销,本来给了他一个回报太太的机会。不过为了建网站,付版税的支票只好另有用途。从2002年11月开始,一个六人工作团队在伦敦开始工作,专门收集、整理、筛选并发表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寄来的证据和线索,向外界发表最新动向。这意味着孟席斯要源源不断地花钱维持这个网站的运营。而他持续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卖书。
目前,孟席斯的书已经在全球销售近百万册,以25种语言在105个国家发行。这中间,包括繁体中文版和简体中文版。令孟席斯不解的是,简体中文第一版印刷三万册后很快就销售一空,但至今没有再版。出版商给孟席斯的解释是,还没有收到销售后应得的款项。这跟孟席斯当初对中国市场的估计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 唐 馨)
大胆的假说
郑和在600年前的历险,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但是从2002年孟席斯发表《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一书,提出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船队最早发现美洲并最早环球航行开始,整个世界都走进一场有关郑和之谜的追寻,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达到一个高潮,孟席斯的假说一度成为东西方传媒炙手可热的话题。
2008年5月底,孟席斯在香港召开新书发布会,这一次,书名变成了《1434:雄壮的中国舰队在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
这本书从《1421》的关键疑点:哥伦布曾看到过有关美洲的地图说开去。直指1434年,一队中国舰队载着中国皇帝的使节到达佛罗伦萨,并获教皇尤金四世(Pope Eugenius IV)接见。孟席斯试图说明,在这次接见中,中国使团带来了有关中国的艺术、天文地理(包括世界地图)、武器装备、建筑、印刷、冶炼等科学知识。而那些来自中国的世界地图的副本,后来辗转到了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手中,从而解释了两个船长有关表明见过世界地图的文献纪录,证明他们只是按图索骥而非“发现”新大陆。孟席斯更大胆的讲述,中国使团呈上的物品、文字、图册,那些来自中国的科技知识,是如何通过教皇身边的纪录者纪录或绘画下来,多年后又如何辗转进入了欧洲文艺复兴关键人物的视野,比如达芬奇。他认为;虽然欧洲的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能看到希腊罗马精神的回归,但文艺复兴之火,却由中国人点燃。
“哥伦布密码”还没完,又来一个“达芬奇密码”。这一次是真是假?是骗局还是误会?
六年前,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演讲厅发表了关于郑和船队最早发现美洲的假说。这个年纪不轻,动作不快,个子不高,声音不大,可是胆子却不小的业余历史研究者,将欧洲600年的荣耀归于一个昙花一现的东方帝国船队,就这样触动了世界历史学界的敏感神经。
根据皇家地理学会提供的数据,孟席斯的讲话通过电视和全球近十亿观众见了面。他的理论立即占据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英文主流媒体头版位置,也很快被中文媒体大篇幅报道或转载,一时之间在西方评论界引发关于是否需要修改世界历史的讨论,并给中国学术界近年兴起的“郑和研究热”添加了一大把柴薪。
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美洲》(后改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英文版厚达600页,活像一块砖头。它也的确有如一块拍在西方英雄脸上的板砖,试图从地图比对、海洋知识、天文导航、造船技术、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语言学、风俗学、建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论据全面出击,得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哥伦布、达加玛等欧洲航海家都是带着地图出海的,他们没有“发现”新大陆,而是去寻找地图上已有的一块陆地;中国的郑和船队在1421年之前已率先到达美洲,甚至完成了环球航行。
中外学界
反应迥然不同
不过,不会说中文更不懂中国古汉语的孟席斯,在中国史学界很多专家看来依然是研究能力不达标、不具备对话资格的门外汉。他们批评说,孟席斯那些所谓的地图、沉船、基因和天文导航的证据,没有一个能拿出“实在的东西”,都是些假设和推理,这个方式写小说还可以,但根本不能用来做学问。孟席斯几乎每一次通过中国媒体发表言论,都无一例外被来自中国的批判眼光反复审视,或被中国史学界公开“打假”。
相对来说西方的反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正面的反应。2005年5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的研讨会上,上百名西方学者听取了孟席斯的演讲,同时交换了各自从人类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多个角度论证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的成果。在澳洲,支持中国人先到达澳洲的学者大有人在。2006年5月,孟席斯甚至获邀到墨尔本大学演讲并接受奖章,随后在悉尼和奥克兰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安排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和巴西等国演讲。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学家也普遍对孟席斯的假说表示支持,认为他提出的证据具有说服力。总部位于新加坡、学术活动遍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际郑和协会,多次高调对孟席斯的理论表示支持。在香港,多个香港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表示,孟席斯的假说之所以令人信服,就是因为他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证据,那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结论。
孟席斯在近20年的自费研究过程中,所用的方法除了文献法,更多的是结合自己在海军服役期间所受的航海和天文导航知识,进行实地考察。他走访了近900个博物馆和中世纪所有的主要港口,到过120多个国家。另外他还用互联网搜集证据,建立了一个网站作为信息集散地。这个完全透明的数据库把全球网民变成了民间历史研究者,任何人都能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提出意见。他的“1421网站”平均每个月访客多达十万,常客16000人,义工500人,累计各类证据2000多页。孟席斯承认,这些证据数量惊人,分析筛选和整理需要很多功夫,只好整理出来摆在网上,让大家判断。
可惜孟席斯这番心思距离目标还很远。他不懂中文,而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能阅读英文史料的人不多。最后变成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这条信息桥梁至今也没有通车。
民众反应热烈
但是民众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反应是迅速的,感性的。孟席斯的学说播出仅三天之后,英国一项网民调查显示,49%的网民认为孟席斯的观点应该被重视,6%的网民认为他证据不足,还有3%认为这个观点不值得探讨,另有3%不同意前面的任何观点。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在新浪网的读书频道,对孟席斯的书表示不同程度肯定的网民高达85%。
孟席斯的假说点燃了一部分中国人旺盛的民族自尊心。这段历史在他们看来,不是历史真相的探寻,而是民族尊严的回归。他们对在网上发表批评言论的中国学者们大肆讨伐,认为他们统统目光短浅,盲目守旧,就怕自己的学术权威被一个外国人拿走。第二种意见反对探讨郑和是不是先到达美洲的问题,认为就算是他又怎么样,他还是没对当地社会产生任何影响,说到底改变美洲历史的还是哥伦布,还是欧洲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愚蠢兼无聊。第三种意见主要批评孟席斯个人。说他们的所谓证据一看就是假的,他们是为了钱而欺世盗名。第四种则是觉得孟席斯的研究言之有物,目前没有结论,值得研究下去。
历史发烧友
孟席斯的“郑和发现美洲”假说发表后,媒体、出版商、电影公司几乎踏破孟席斯家的门坎,每个人似乎都从这里看到了无穷的商机。英国环球出版社(Transworld Publishers)高价购得《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出版权,后来的销售情况证明他们还捡了便宜。美国PBS和Penguin TV提交的纪录片策划案从50多个媒体中胜出,在孟席斯的书稿基础上推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视专题片,在全球50个国家播映,这个数字说明电视台赚了大钱。但是后来Penguin TV内部异动,最后干脆关门大吉,严重影响了该片DVD的发行,偏偏DVD正是孟席斯能分到收益的部分。
以孟席斯自己的经济能力而言,周游列国式的十几年研究是相当奢侈的。要不是他的太太马塞拉从1983年起经营一间商业中心有了起色,从物质到精神上给他大力的支持,孟席斯靠退休金不可能跑那么多地方。孟席斯的书在全球畅销,本来给了他一个回报太太的机会。不过为了建网站,付版税的支票只好另有用途。从2002年11月开始,一个六人工作团队在伦敦开始工作,专门收集、整理、筛选并发表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寄来的证据和线索,向外界发表最新动向。这意味着孟席斯要源源不断地花钱维持这个网站的运营。而他持续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卖书。
目前,孟席斯的书已经在全球销售近百万册,以25种语言在105个国家发行。这中间,包括繁体中文版和简体中文版。令孟席斯不解的是,简体中文第一版印刷三万册后很快就销售一空,但至今没有再版。出版商给孟席斯的解释是,还没有收到销售后应得的款项。这跟孟席斯当初对中国市场的估计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