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大学毕业至今,从事新闻行业已经有些年头了。从事新闻的这些年里,我想了很多,同时也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疑问。很多刚参加工作的人常问我,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会发现现实和理想总是在冲突。我们会经常面对物质的诱惑,是选择坚守人格和职业操守,还是随波逐流,浑水摸鱼?这是个问题。而实际上,我也一直在思索,一旦我深陷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时,我会怎么做。
尽管我长期从事的是国际新闻采编工作,然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是我操作国际新闻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会以国际时事参照国内现实,从中找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进步和不足。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幸目睹了“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作为文化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体制创新刺激新闻出版单位转换了体制机制,大批新型市场主体应运而生;改革投融资体制,使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化建设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跨地域经营取得突破,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得以改进,提升了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和精神需求;新闻出版行政职能实现转变,新闻出版系统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互联网出版、动漫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国产电纸书、电子阅读器销量约71.6万台,承载图书3000多万册,销售额超过25亿元。据统计,2009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达799.4亿元,首次超过图书出版产业规模。
“十二五”在大家的期盼中如期而至,在阅读“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关键词:住房调控、城镇化、收入分配、扩大内需、财税改革、全面改革、农地征用以及行政改革。盯住这些关键词,作为一名老记者,我认为新闻行业要办的事太多、太多,但关键一点是要替百姓说话。以“城镇化”和“农地征用”为例,如何防止城镇化和征用农地过程中的侵犯人权现象,新闻行业要敢于报道,积极报道,持续报道,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号准中国健康发展的脉搏。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愿景,是行动的目标。对照这些目标,记者可以以此为命题,找到报道中国的准确切入口。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的美好愿意能否被地方政府很好地执行,该如何保证在中国现实中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在报道的过程当中,既要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同时也要保护记者的切身权益。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吸引了我的注意。软实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独创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是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中国各方面的进步史无前例,被全世界寄予厚望。同时,她的和平崛起引发了一些国家的担忧。那么,中国在与他国打交道时,要学会讲故事,讲好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新闻行业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信息的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原则只有两个:真实、真诚。
在从事新闻行业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及如何把握报道新闻的角度和尺度问题。在我看来,记者只有将新闻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各种方式让新闻通俗化,接近化,才能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因为,只有信息的有效传播才能让百姓接受和理解报道的思想。对于成就,理所当然地要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去展现,进而鼓舞民众的士气,推动中国继续向前迈进;对于不足,更要加倍给予关注,新闻行业就是时刻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尽管我长期从事的是国际新闻采编工作,然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是我操作国际新闻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会以国际时事参照国内现实,从中找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进步和不足。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幸目睹了“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作为文化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体制创新刺激新闻出版单位转换了体制机制,大批新型市场主体应运而生;改革投融资体制,使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化建设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跨地域经营取得突破,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得以改进,提升了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和精神需求;新闻出版行政职能实现转变,新闻出版系统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互联网出版、动漫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国产电纸书、电子阅读器销量约71.6万台,承载图书3000多万册,销售额超过25亿元。据统计,2009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达799.4亿元,首次超过图书出版产业规模。
“十二五”在大家的期盼中如期而至,在阅读“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关键词:住房调控、城镇化、收入分配、扩大内需、财税改革、全面改革、农地征用以及行政改革。盯住这些关键词,作为一名老记者,我认为新闻行业要办的事太多、太多,但关键一点是要替百姓说话。以“城镇化”和“农地征用”为例,如何防止城镇化和征用农地过程中的侵犯人权现象,新闻行业要敢于报道,积极报道,持续报道,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号准中国健康发展的脉搏。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愿景,是行动的目标。对照这些目标,记者可以以此为命题,找到报道中国的准确切入口。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的美好愿意能否被地方政府很好地执行,该如何保证在中国现实中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在报道的过程当中,既要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同时也要保护记者的切身权益。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吸引了我的注意。软实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独创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是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中国各方面的进步史无前例,被全世界寄予厚望。同时,她的和平崛起引发了一些国家的担忧。那么,中国在与他国打交道时,要学会讲故事,讲好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新闻行业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信息的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原则只有两个:真实、真诚。
在从事新闻行业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及如何把握报道新闻的角度和尺度问题。在我看来,记者只有将新闻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各种方式让新闻通俗化,接近化,才能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因为,只有信息的有效传播才能让百姓接受和理解报道的思想。对于成就,理所当然地要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去展现,进而鼓舞民众的士气,推动中国继续向前迈进;对于不足,更要加倍给予关注,新闻行业就是时刻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