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本真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小学、尤其以中学为主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到目前终于落潮甚至处于止息状态了。回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各种名头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流派、小流派,还有数不清的微小支流,纷纷产生;各种观点、各种争论几乎在任何时间里都碰撞着、持续着;几乎在所有学校和校际之间以及各种形式的场合,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带教课、研讨课、巡讲课、交流课等等,纷纷开出,一时间几欲达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程度。在有关刊物上,也是各种主张、各种主义、各种推崇和批评互不相让,达到连篇累牍、长年论战的地步。
  语文教改在那个时期,似乎比其它任何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等,都甚感紧张、繁忙、喧闹、兴奋,而且有些同行颇为鼓舞,以为语文教改就要大面积丰收,就要真正改观不能令人满意的语文教学的状况了。
  然而后来,大家竟然渐渐冷静下来了,在连续出现的忧虑语文教学效率依然低下的长篇短篇的文章面前渐渐冷静下来了。在近几年,这样的文章似乎也不见新的出现,大家竟然彻底冷静下来了。为什么?
  我想,应该是许多人开始反思语文教学的本真究竟为何了。
  经过漫长的大规模的语文教学改革,在收获并不显著或者说无甚真正成果之后,冷静地反思语文教学的本真究竟是什么,确是正途。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本真”有一些不太全面的看法,特地写出来,只算作探讨。
  一.语文教学“范例”的本真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曾被众多语文教研文章引用过。今天,笔者考察我国千年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来掂量这句话,敢说它简直就是一个真理,而且细加琢磨得以发现,它的背后隐藏着语文教学的一个本真。
  “例子”,在人类各种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都能见到,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应该说,使用它,是教育与教学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一个须臾不能离开的要素,是非常值得教育家和教学工作者充分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别的不说,单来考察中学文理各个学科教材的内容,相应的“例子”大都贯穿其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教学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撤掉这些“例子”,各学科的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
  但是,由于不同类别的学科性质差异较大,在教学中,“例子”所发生的性质也差异较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辨别清楚、了然于胸的。要在辨明各个学科性质差异的基础上,彻底弄清作为语文教材主体内容的课文——这个范例——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主要性质(本真)。
  数理化各理科,其教材编写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地千变万化,都逃不出使用大量例题这一个套路。编写者要靠大量例题来呈现、解释、证明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由浅到深的大量定义、定理、公式及其内涵的重点和难点等。语文这一特定文科,其教材中的所有课文,虽然本质也是“例子”,但主要性质与数理化各理科绝然不同,它们都是思想、情感、想象、联想、事情、要求等信息,以语言这个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作为载荷的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独立体,无论其出于名家或非名家、来自远古或海外,都是这样。编写者把它们选入课本,便赋予它们“范例”的功能了。由于这些“范例”都是属于反映人自身和人类社会性质的,并且都是某些特定的人的经历与感受或思考与认识的精神创作产品,因此,对于作为相对“另外的人”的学生来说,都成了一种具有“反映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并且都是某些特定的人的经历与感受或思考与认识的精神创作产品”属性的“感性”存在。这一由于进入教材以后产生的“感性”存在的新性质,就使得语文教学与数理化等其它学科的教学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别,即只能通过接受感性事物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里的“通过接受感性事物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就正是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水平高下的关键点,也正是他们施展自己教学才华的舞台。在师范大学中文系里所学的语文教学法涉及的理论,广大语文教师极为丰富的教学实践,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语文课文这个“例子”,从古代看到当今,从国外看到国内,无不显示出它以“感性”作为最大特征的本真,即使课文本身含有某些理性的成分,但它一旦进入语文教材作“例子”,就即刻变为“感性”的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不能像数理化各理科的例题那样,能够较快、很快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是需要反复地、较长时间地去感觉它、感受它、揣摩它、琢磨它、领悟它、品味它;你想让学生像理解和接受数理化知识那样迅速,只能是一厢情愿。它也不能像数理化各理科的教学那样,基本上实行“讲定义、定理——演算、推导——教师做题示范——学生做题练习”的教学模式,而是真正“教无定法”,颇为多样和复杂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和最大难点,可能也正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形成的重要客观根源之一。
  过去的教改中,一些语文教师的改革方案之所以表面热闹而实效不大,甚至最后归于失败,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很想将语文课教成像数理化课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理解或根本不知道语文课文这个“例子”“感性”的独特性质。
  总之,语文课文这个“范例”绝不像数理化的那些“例子”一样,我们应该正视这个事实来寻找并遵循语文教学固有的规律,模糊了这一点,必定导致浪费精力和蹉跎时光,并且会因为找不到教学效果“少慢差费”的根源而苦恼和迷茫。
  二.语文教学“根本途径”的本真
  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学”这一个教育行为能在学生那里收到效果,究竟是什么“渠道”、“媒介”发挥主要作用?在众多观点和主张中,我赞成“语感说”。
  虽然几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和研究界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是一切理论都要来源于事实,事实是不容模糊的,在事实面前,一切都明了。
  无论口头的、书面的语言成品,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别人说或写出来的。选进语文课本,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习人家在各种场合、文体规则约束下怎么说或写的。本来,一般地学习高水平的说或写已经很难,再加上各种场合、文体规则的限制,小到语词,大到句群、整段和全篇,就没有一个不动脑筋、下功夫能够把握的;更何况里面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修养与知识、思想与情感或者判断与推理,以及丰富的运用语言的学问与经验、方法与手段,由此又平添了许多的难度。要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和难度,只要在有足够时间保证的前提下,抓住“语感”这个牛鼻子,就能最终取得成效。
  还是要看事实。别的不用看,只看我国古代的授徒。我国古代没有什么语言学和教育学理论,但经过长期艰苦培养和训练变成称得上“士”的人(知识分子),大都能做到出口成章,倚马成文,应该说是得益于他们的先生们使用了辈辈相传的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用今天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运用了“语感教学”。
  剖析我们古代语文教学先辈的教学,其间充满了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智慧。他们明了任何语言都需要口口相传或者篇篇熟读成诵,都需要反复写、反复练。这些做派其实都是让学生“浸泡”在语言的海洋里而最终获得运用语言说和写的心理素养。当然,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是需要吃苦和毅力的,但是古代的师生双方似乎都明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能够说出或写出心里想的东西,能够水平很高地说出或写出别人佩服的语句或文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年深日久地积累语言感受的能力,等到这个能力在自己身上产生了、提高了,能说和会写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回过头来看看几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几个影响最大的教学流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情景教学;感情朗读带动下的教学;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只要听听其中代表人物的讲课,研究他们的主张,尤其是研究他们取得某些教学成果的实质,就能发现他们莫不落脚在学生们听懂、读懂,在有了语言感受之后能够发表对于课文这个“例子”的见解了、意见了这些方面,其实质与古圣先贤们的“语感教学法”一脉相承。试想,别人说的话、写的话而形成的课文或材料,假如那中间蕴含的丰富信息学生们自己不去感受,只是靠语文教师讲出来,则学生们终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哪里会有什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教师代表人物表面来看各有胜场,剖开来看,都是千方百计地发明尽可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瞄准“催化”学生们产生出对于课文或材料的最大可能的“语感”,因此并没有超出古人教学的根本途径。
  能达到“催化”学生们产生出对于课文或材料的最大可能的“语感”,从而收获较为理想教学效果之水平的教师不是太多,过去以至现在的许多语文教学,大都是由教师们去“讲解”课文,而学生们在“紧跟”教师的讲解以外,自己获得的现代或古代汉语言的心得感受并不多。在如此结果之下,整个语文教学肯定收效不大,而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还不得不继续学习《大学语文》!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应该是:采用尽可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使学生产生“语感”(其中包含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信息)为根本途径,通过此途径来实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逐渐具备和提高。
  三.语文教学环境的本真
  语言这个事物,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类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发现,某人一旦进入某一个种类的社会人群,他的语言听取和发表的需求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以此为引发,假以时日,他慢慢会水平不等地获得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实现自己语言听取和发表的需求。
  我们观察在我国发生的几十年来始终很热的英语学习,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内在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来自于几个方面的英语环境相互协助和叠加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师们似乎都秉持着统一的教学法,营造了大量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课内外语言环境;众多创意不断翻新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软件,功能卓异地随时制造较高品质的英语学习环境;随着我国越来越大程度地对外开放,说英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地涌入我国,为我国那些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及其他学习者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英语的社会环境(如各种随机的交谈环境、各种形式的英语角所构建的实用锻炼环境等)。
  语文教学,从其根本性质来讲,也是一种语言的教学,为什么不从英语教学中挖掘一点成功经验呢?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营造较高语言环境的条件,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意识到了没有。首先,作为教学的主要收获点,语文课堂就必须是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地方,教师要以课文为根源,把每一篇文章或作品的教学打造成不失其特征和价值的、感染力尽可能强的语言的“磁力场”,应该引导学生们沉浸到这个“磁力场”中去。无论哪一种文体的课文,教师要能使学生多少感到文章或作品语言的吸引力,在他们心中有感应、有感受。例如记叙文叙事的得体、缜密、流畅、清晰,议论文论理的有力、严密、科学、有序,说明文解说的适宜、到位、简洁、形象,文学作品的深刻、准确、美妙、生动,这些都应在教师对于语言内涵的适度阐扬之下,使学生的感应神经和心灵脉搏“动起来”。
  其次,无论课内课外,除去与教学没有关系的内容,语文教师的语言也是教学的主要收获点,也应该注意使其形成学生们语文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对于某些事物、问题、观点、现象、事件的叙述、阐释、论辩、说明、抒情、评论,如果水平较高,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反响、激起涟漪、引发想象、产生美感。这些回荡的语流,在学生耳边与心中氤氲成一个为他们所熟悉的乐意接受的语言氛围,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更长时间,其对于学生们的示范作用、语感影响将会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从熟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就可窥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教育大师孔子使用“座谈式教学”的巧妙方式与弟子们面对面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的玄机中的秘密。读着这篇文献,能够强烈感受到孔子与弟子的往来问答,是那样的魅力无限;弟子们身处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环境里,每时每刻都在受益。不难判断,弟子们长期如坐春风地聆听孔子如此方式的授课和教诲,除了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肯定会与日俱增。语文教师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就可以为学生们营造学习语言的生动境界,孔子的这个教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再次,常给学生们布置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任务,并明确要求他们在班上座谈或写作读书笔记谈谈自己对于这些文学名著语言特点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任务布置多了,能够引导他们在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渐渐沉浸在高水平的语言世界里,使得他们的精神置于一个感受精美文学语言的良好环境之中。也可以给学生们多播放一些高水平的朗诵、演讲和辩论的音频和视频,鼓励他们适当观看汉语水平(包括配音)上乘的优秀电影,以此为他们营造优秀鲜活的语言环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功能而综合感受,久而久之,就能因为耳濡目染而在学生们的心中不断增长对于语言感觉的灵敏度和理解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不能轻视或无视语言的环境习得的重要属性。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对于学生们来说,都能生成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设法为他们“生成”这种多彩的世界,使他们像学习英语那样经常处于优秀汉语的语言环境之中。要坚决消灭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哑巴现象”,摒弃“汉语乃母语,学生会无师自通”的糊涂观念,让美妙的汉语常常萦绕在学生们的耳畔脑际,五年十年,必有成效。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三大方面,语文教学的真实面目应该显现无遗。以单篇文章或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感性“范例”,通过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能力”来实现他们“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最终获取,紧紧抓住能切实促进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语言的“环境效应”而实施语言环境营造的教学策略,应该都是语文教学被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了的“本真”性的规律。
  但是应该强调,语文教学似乎主要因为它的教学材料的感性特征,使得反映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套路上,有着更多的个人差异,从而比之其它学科的教学显得特别难以仿效——无数事实都在说明这一现象。这也正如曹丕《典论·论文》中的另外一个名句“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学这篇比较起来显得难写的“文章”,各位教师之间,似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套路上也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这个不争的事实,也已经被今天语文教学界的“趋于平静”所证明。笔者唯愿语文教学同仁从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开拓自己有效施教的道路。
  
  谢增伟,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韦景倫,壮族,1955年生,大学本科毕业。从教已经35年。现任广西大化高中校长。韦景伦校长站在新平民化教育的高度,突出普通班教学的攻略地位,使广西大化高中的教育教学跃上新台阶,荣获广西河池市甲级一等教育教学质量奖,韦校长本人也荣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市级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边远山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校长利用文化经营学校的法宝,成就了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业绩,使边
英语阅读是“老生常谈”之事,也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突出新意,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引导方法,帮助他们在主动深入尝试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丰富认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以多维互动为探述要点,围绕任务设置的开放性、学习实力的层次性与读写结合的发展性优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深入研读语篇中发现更多精彩,增强其主动阅读的激情与信心.探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英语属于初中的基础课程,而英语阅读则属于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在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最怕的不是造句、翻译、写作,而是阅读理解.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英语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也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