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的偕行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以其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带领读者在特殊年代的文化生态中徜徉,既填补了学界的空白,也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
  [作者简介] 杨艳,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近年来,虽然现当代文学史和相关文论的断代研究蒸蒸日上,但20世纪40—70年代的文学与文艺批评研究却由于其敏感性而呈现无言的静默,着实如钱理群先生在《一个亟待开发的“生荒地”·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所言,这段时期的文学与文艺批评研究是一片“亟待开发而又很有开发余地的‘生荒地’”。浙江大学黄擎教授正是这片“生荒地”勇敢的开拓者之一。黄擎教授的学术专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的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系统分析,无论在总体的命题立意还是在局部的细节论证上,都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卓越的思辨能力。
  就整体而言,该书无论选题立意还是研究方法都体现了黄擎的个人创见与学界思辨的有机融合。在选题上,作者兼具敏锐自觉的问题意识与迎难而上的学术精神,该书不但以20世纪40—70年代的文艺批评话语为研究对象,开垦了文学史上的一片“生荒地”,而且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累累硕果。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借鉴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方面对毛语体视角下20世纪40—70年代的文艺批评话语展开分析。其中,“思维方式”在全书脉络中占据尤为重要的位置,它在时代与语言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陈思和先生认为这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与被统治的民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某种惊人的一致性”。作者并不局限于毛泽东的个人思维特征,而是通过对周扬、茅盾和姚文元为代表的三类主流批评家批评心态的剖析,将其拓展为时代风格的思维特质和文化心理,从而加强了该书的学理深度。
  从微观着眼,黄擎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缜密思辨同样令人称奇。
  首先,该书在术语概念上的细致厘定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20世纪40—70年代”是该书的关键词之一,黄擎并没有沿用学界已有的定义,而是在此基础上批判继承,形成了自己的“20世纪40—70年代”概念体系。该书所指的“20世纪40—70年代”在时间起讫上与钱理群的判定大体相同,即“并非指局限于其字面所示的物理时间的跨度,而是指一个与在中国特殊政治、思想影响下生成的独特文学景观有关的文化时间的跨度”。同时,黄擎在20世纪40—70年代内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修正了统称这一时期为“毛泽东时代”的观点,将毛泽东确立中共党内领导地位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段界定为“准毛泽东时代”或“前毛泽东时代”。
  同时,该书注重翔实的史料佐证,呈现出作者史论结合的思维特征。赵园曾在《20世纪40—70年代文艺批评大事记》一文中痛惜文学史研究中细节的缺乏,这里的细节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细节、制度细节,更包括细节发现的意义。该书的第三部分“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正是通过追踪批评话语的外在风貌、内在结构的种种蛛丝马迹发现了它们与批评功能的隐性联系。黄擎专辟一章对王实味、电影《武训传》、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三个典型批评事件进行了解读。以对王实味等人的两度批判为例,黄擎通过解析1942—1943年间大量有关王实味的批判文章,提出这一时期的文章以1942年6月16日为节点“对批评对象的称谓有一个显著的‘去同志化’过程”,由此折射出批评进程的急速升温和文艺论争向政治批判的迅猛跃进。
  此外,黄擎还梳理了《20世纪40—70年代文艺批评大事记》作为全书的附录,在内容上涵盖了20世纪40—70年代中国大陆发生的主要文艺批评事件,以及一些对该阶段文艺批评的形成与评价有密切关联的其他事件。这一附录既是对该专著正文部分论点的佐证,也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足见作者用心之细、着力之深。
  总之,《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以其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带领读者在特殊年代的文化生态中徜徉,既填补了学界的空白,也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
其他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英文版在新西兰奥克兰首次发行,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2014年9月28日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出版发行。2014年11月7日,该书(中、英文版)在新西兰奥克兰首次发行。此书收入习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
期刊
《我们应有的文化》  [美]雅克·巴尔赞 著 严忠志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版  荐书人:桫椤,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  这个时代不缺乏大而化之的宏观观念,缺的是精致入微、格物致知的学问。中信出版社2014年新版的这部雅克·巴尔赞《我们应有的文化》并不是新作,但却为如何在内部机理上认识我们时代的文化艺术生活提供了新鲜视角。  如同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内部有一个巨大的海洋
期刊
经典出版,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的著作都是传承而来的。孔子述而不作,其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们把孔子的话记在竹简上,是为《论语》,这叫“传承”。经典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传承经典文化、实现经典文化的价值。当代出版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对传承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随着近年来国学经典之风盛行,经典出版市场变得金钱味儿越来越重了,市场上的经典图书也变得杂乱不堪。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葆有着
期刊
多年前,还在读英语文学专业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安·比蒂的几篇短篇小说。那时论文题目难产中,一切都飘着。《科罗拉多》里辍学的艺术家跟随着女朋友无谓地奔走全国,希望找到未来,最终却想不起来自己身处何处,感触颇深。2010年,《〈纽约客〉故事集》在美国出版,该书收入了比蒂从1974年到2006年在《纽约客》发表的所有短篇小说,对这位当年的文学潮流引领者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入选了包括《纽约时报书评》、“
期刊
从自己做图书榜单到旁观别人的图书榜单,至今也将近十个年头了,好多话还是想说说,就一一道来吧。  一、榜单到底是“热”还是“燥热”  十年前,我在一家当年风头正劲的图书电子商务网站供职,负责的是图书的前台销售、后台所有的用户体验和流量效率的提升。那时的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人们对图书和内容知识的获取还停留在打开视野的需求阶段,那时的消费者们还没有学会从书店抄下书名或者ISBN号码,然后回家再大费周折地上
期刊
《三个三重奏》  宁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荐书人:郑润良,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后,《中篇小说选刊》《人民文学》醒客APP专栏评论家。  2014年我读过最好的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宁肯的《三个三重奏》。  宁肯被陈晓明先生称为“当代文坛的刺客”,这位大器晚成的“50后”作家在当代文坛的出场方式与当年被称为“文坛外高手”的王小波有所相似,二者都是以有着多年深厚积淀、带着
期刊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1]”无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发展到何种程度,它们往往要回到自己的经典中找寻精神养料。典籍通俗化是指把这些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的古代典籍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加工改造为普通群众易读易懂的大众文化,是古代典籍的普及形式,目的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
期刊
1月8日,《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在北京首发面世。长期以来,中国杂文创作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进步,努力弘扬社会正气,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抨击假丑恶,歌颂真善美,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和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杂文大家。为全面展示新时期的杂文创作风貌,金城出版社策划了这套《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精心选编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杂文作者的精品文章,以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期刊
1月9日,“海豚出版社2015年人文社科新书发布暨签售会”在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隆重举办,该活动也是海豚社摆渡人系列文化读书沙龙的第16期活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作者沈昌文、《或许有用的思想》的作者陈冠中、《田野里的大师》的作者张冠生、《故宫记》的作者祝勇,以及《变形记》的作者黄昱宁悉数到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新书故事。在5位作家就新书发言之后,活动进入现场互动提问环节。活动现场, 作者与多位读
期刊
薛涛的儿童小说,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情,尤其写出了东北那片土地上草木的气味和动物的灵气,还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真诚,非常动人。  [作者简介] 李磊,青岛出版社人文图书编辑部主任。  “最早读薛涛的小说,是他的中短篇。薛涛的很多中短篇小说,无论从结构布局的精巧严整,灵动诗性的语言艺术,独到新颖的意象营构,细腻动人的细节描写,还是充盈着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塑造,抑或是丰富奇妙的幻想力特色,都堪称完美,描绘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