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应面向未来,但不可忘记过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刊出署名为徐国智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以下简称“徐文”)。文章通过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并引用日本一位高中学生的回答,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中国则更多沉浸于过去的记忆中。耻辱不该被遗忘,可我们更需要面向未来。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考题都是‘背多分’的题,答案焉能不是‘背多分’的答案?又有几个学生会去想、敢去想将来如何如何?”[1]
  徐文从中日两国历史考题的差异思考问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斗胆地说,对于这样的结论不敢苟同。这里不妨谈几点理由,姑且作为一种商榷。
  
  一、基础知识——历史教育的育人载体
  
  提及考试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许多“高屋建瓴”的人们都会嗤之以鼻,乃至用新课程的理论加以批判,认为这是传统教育的“余波”。其实,大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都会为之打“抱不平”。因为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中的发展”,即“扬弃”。这正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素质教育一样,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否定考试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制度,相反,它纠正了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灵的扭曲,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就中学历史教育而言,无论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还是全日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方面,都强调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这里不妨摘录片段:
  1.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上摘自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4.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5.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摘自全日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评价建议方面,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
  显然,我国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和考查。历史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历史命运的基础;是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基础——此所谓“知识是学习的载体”。当然,有人或许会说:“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与不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两样?”[2](P7)我们说,如果你“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你就能够理解国家统一的必要性,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理解我国颁布和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从我做起,维护国家的统一,同分裂国家的言行作斗争——此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相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能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造福于民,惠及社会——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无知就是无能”。
  
  二、勿忘国耻——历史教育的史鉴功能
  
  《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刊出后,《现代教育报》、人民网、新浪网、中学历史课程网等许多报刊、网站进行了转载。更有许多个人博客,针对“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不该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那些史数字、史料”发表看法:“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中国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历史,记住那些枯燥的数据。日本教育学生时刻保持危机感,特别是对中国!”“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对于上述网友的看法,那是个人的理解,笔者不作过多的评论。但我们的历史教学也没有错:一是用具体的“史数字”、“史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没有错,更没有引导学生“丰富内容以充谈资”,因为“丰富的内涵”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二是记住“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没有错,因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3](P4)以割地、赔款等史实为基础,能够让学生感悟出“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理解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三是“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历史”没有错,因为那里有人类文明的足迹和民族的自豪,也有人类伤心的“泪痕”和国人的“耻辱”。
  谈及“国耻”,徐文指出:“国耻不该被遗忘,可我们更需要面向未来。”是的,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教育学生遗忘国耻,更没有忘记面向未来。“勿忘国耻”是历史教育“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之一。相反,当人们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以后,面对昨天的“国耻”,又是怎样勿忘国耻,面向未来的呢?请看下面事例:
  1.1987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五十周年纪念日发生在纪念碑旁的事:有人搓麻将,打扑克,恋人耳鬓厮磨。展厅里人们把屠杀中国人的机枪、军刀当作玩具调侃“这枪蛮好”,“这刀漂亮,要自杀这里有刀”,“重机枪小了一点嘛”,并拟音“哒哒哒哒”。[4]
  2.2000年12月13日《江淮晨报》记者殷化全、靳生报道一次调查(摘录):
  记者:今天是什么日子?
  某公司经理:“今天是什么日子?想了半天不知道。13号?他拍了拍脑袋说,晦气,一个倒霉的日子。”
  某商场营业员:“不知道,13号——不是圣诞节。圣诞节好像是25号,这几天我正忙着给朋友准备圣诞礼物。13号,好像这不是什么节日吧,记不起来了。”
  ……
  3.2001年12月13日警报鸣响之际,位于南京市河西的一百货批发市场内,竟有人在公开兜售日本军旗。当被询问是否听到警报声时,卖者竟说:“什么警报不警报的,现在的时间赚钱都忙不过来了。”[5]
  4.2005年11月10日,来南京比赛的中国男足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原本是一件用心良苦,并可以让各方都叫好的事。但全程跟踪采访的记者注意到,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国家队没有向三十万遇难同胞的亡灵献花,也没有向他们鞠上一躬(画面:在哭墙前,有的队员却面带笑容——引者)。国家队教练事后的解释是:“我们没想到那么多。”[6]
  ……
  无独有偶,日本的广岛也是二战中灾难深重的城市,但日本人民所具有的公民意识又怎样呢?法国女记者切尔西曾走访过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并作出详细的报道,且看下面摘录: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鸣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象征性的肃立默哀,鲜见悼念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每次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0;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多人,最多不到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者1/500。[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国耻不该被遗忘”?难怪切尔西不解地说:“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想必记住那些枯燥的数字,或许不会漠然那段“国耻”的历史。但愿杜牧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能给那些“高谈阔论”的人们留下启示,但愿那些留有“国耻”的地方,不再成为“后庭花”的故乡。
  
  三、面向未来——历史教育的必然选择
  
  徐文通过中日历史考题的比较,认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中国则更多沉浸于过去的记忆中。”可以说,徐先生提出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借助中日历史考题的差异,探寻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这无可非议。但审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历史试题,一直都是如此“背多分”的考题和答案吗?笔者不敢妄论。
  其实,历史怎么学、怎么教、怎么考的问题,历来各有主张。对我国高考、中考历史试题稍有留心的人们,都会发现:目前简单的考查史实数字和资料的试题已越来越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开放式考题的比重则愈来愈大。限于篇幅,兹举两例:
  1.(江苏连云港2005年中考历史38题)针对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染指我国领土钓鱼岛和争夺东海油气试采权、干预我国海峡两岸事务等言行,中国人民掀起了声讨日本右翼势力的爱国浪潮。在此背景下,某班同学开展了一次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根据提示,完成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收集材料,探究历史真相。下面是某同学收集的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顾问题。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某国送审的中学教科书
  请回答:
  ①这段材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②作者这样编写教科书的目的是什么?
  ③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使用收集到的历史材料?
  (2)经历变化,感受历史脉博。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调查报告(直接填写在空格线上)。
  
  (3)面向未来,感悟历史真谛。前段时间,我国曾出现“一些人自发地游行声讨日本”“极个别人甚至逢‘日’必骂”的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现在,让你劝说“这些人”或“极个别人”要理智应对中日关系,你打算从哪些角度劝说他们?(注意:不必回答具体内容,但至少应写出2个角度)
  2.(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37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樣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可见,上述两道历史考题,都面向未来,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第一道试题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开门见山,直击热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历史,染指我国领土钓鱼岛和争夺东海油气试采权、干预我国海峡两岸事务;中国民间抵制日货,掀起排日活动,乃至“逢‘日’必骂”等。命题者通过调查现实生活中的中日经济贸易情况,引导学生在肯定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地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第二道试题表面上看,以当今国际上非常敏感的话题——民族主义为切入点,考查了历史上有关“民族主义”的四个问题。但实际上却以隐性考查为主,暗含着中日关系的发展问题。即命题者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一方面一再通过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途径否定、美化侵略历史,另一方面积极谋求“入常”,意欲成为政治大国。同时,中国一些城市出现大学生和群众反日示威游行,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达到了一定的热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思维方法,思考如何认识这种民族情感,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如何避免这种民族情感带来的过激行为?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如何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发展问题等,可以说这两道试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又面向未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凡此种种,我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考题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理念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着眼世界潮流,放眼未来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从历史的长河中选取朵朵“浪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日本的考题面向未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寻找各种自欺欺人的借口,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把学生引入仇恨和战争的阴霾。在这种“面向未来”、“启迪思维”的教育理念下,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有可能一步一步走上军国主义,因此,他们“能办的实事,能拿出的可行方案”也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参考文献:
  [1]徐国智.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J].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22日.
  [2]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不准历史重演[J].中国青年报.1987年12月15日.
  [5]小文.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只是一个起点[J].新京报,2004年3月3日.
  [6]可笑?可悲![J].现代快报,2005年11月11日.
  [7][法]切尔西.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J].转引自现代女报,2004年7月2日.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分析了说明文阅读的复习需注意的三方面: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有的放矢,有效指导;三是强化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难题,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知己:重视基础,笃
摘 要:英语段落的线性特征与层状结构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弄清段落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段落的框架结构,将有助于透彻理解文章内涵,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 段落结构 线性特征 层状结构 阅读能力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息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克拉克夫妇(1978)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
摘要: 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英语和基础英语相比,在词汇、语法、句法构成、篇章、文体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句法上而言,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医学英语频繁使用从句、被动语态,以及由非谓语动词等非从句短语结构所形成的长难句。这些句型结构对我们理解及翻译医学文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作者就医学英语中频出由非谓语动词等非从句短语结构所构成的长难句的理解及翻译展开了探讨,总结了几条有效的理解步骤和
摘要: 《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是上海外研社引进的有关词汇教学的学术专著。本文首先对该书作了全面的介绍,然后指出了该书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 《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词汇教学内容结构述评    为更好地培训掌握教学法理论的英语教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国外知名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一批有关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学术专著,《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Vocabulary:Description,
我从事生理学教学工作已经有许多年了,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基本上是满意的,因为自己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理解和承认。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打破一些陈规的限制,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客观规律,不断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敢于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是一门
今年北美颁奖季就像美国政治教科书,讲反恐的《国土安全》与讲总统竞选的《规则改变》平分秋色,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大热的《林肯》及《被解放的姜戈》都与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有关。这一系列题材严肃、手法精湛的作品天生就有优势,HBO迷你剧《规则改变》更是它们中的优秀样板——根据201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改编,采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参照Youtube当年视频复原现场,尽量找面目相似的演员。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学设计均要设置一项学习活动——小组探究学习。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尝试,但我在巡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探讨有关学习的内容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或想法,而是利用机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即使有学生在谈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那也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唱“独角戏”,其他的学生则成为“看客”,没有达到“合作、探究”之学习目的。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
摘 要:教师应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把各个知识点的引导例子选好,把相关的问题设计好。教师上课的提问一定要明确、有目标性、有研究价值,一节课下来,只要提几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  关键词:问题 课堂 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
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其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学生不但阅读能力提高甚微,而且对阅读课失去兴趣。本来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课堂,却失去了活力。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一、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在
摘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利用高校校园开展《导游业务》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利用高校校园设计游览线路的类型、导游词的特点、开展导游的意义。  关键词: 《导游业务》 高校校园景观资源 实践教学    一、引言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导游学乃至整个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场地缺乏和实训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