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生成点上智慧跟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Sp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小学美术教学,首先是对教材需要进行弹性和活化的处理,其次是对教学需要进行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美术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处理课堂即兴生成点的艺术手段,学会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中的亮点,以至达到教学无痕。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需要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寻找活化教材的童趣,唤醒教师可能沉睡的童心,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童真,让教材、教师、学生的“三童”相遇、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 活化教材,弹性预设,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美术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简而言之,美术教师要以旺盛的热情,对美术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有效地实现美术课程的功能。
  笔者在浙美版第八册的《巧折巧剪》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解构、关联、重组。设计了《我的小红人》教案,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下。
  1. 学生猜对称动作,教师示范对称剪小红人。
  2. 比较两个“小红人”,体会夸张,第一次剪小红人。
  3. 比较小红人与抓髻娃娃的不同,第二次剪有五官、饰物的小红人。
  4. 对学生剪的两个小红人进行比较评价。
  5. 作品展示——福满青藤(青藤是学校一座艺术楼的名称,取之于明代大画家徐渭的晚号)。
  在这节美术课的导入设计上,可谓一波三折:先是想拍摄学生的影子,让学生发现对称的人形,为剪对称的人像作铺垫,但上课的学生是变化的呀,于是笔者在上课前灵机一动,那就在教室的门框上做一个动作,露一半藏一半,让学生来猜,大家一起来做对称的动作。接着老师随手剪出一个以学生为模特的小人,不到1分种,又不描稿,学生惊奇了,所有学生的眼球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好像奇迹还要发生。后来又想,是否可以做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笑,动动就是黄蜜蜂。”让学生做各种动作,要做得与众不同;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对称的动作;然后教师剪出来。学习剪纸的最基本技法:一是对称;二是左手推剪刀,右手行剪刀。
  这样的弹性设计,虽然最初美术教师心里是忐忑的,但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不经意间被点燃,学习的兴奋点被激发。
  在课的尾声,笔者鼓励全班四十多名学生走出教室,站在学校艺术楼——青藤楼三楼的走廊上,倒数“321”,一起放飞近两百个小红人,以大地花坛为展板,许多小红人飘飘荡荡、舒舒服服地躺在花草丛中(见图),学生也被从未经历过的“行为艺术”感染了,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高峰体验。
  二、 二次作业,梯度建构,串起技法的生长链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的大脑有个灵敏的学习反应机制,当大师笔下的、教师笔下的、同伴笔下的表现图式一起呈现,他们的大脑就会产生“化学反应”,适合自己的马上进行技法的链接,于是表现在笔下的就是各具个性的视觉形象。
  如笔者执教自己创编的三年级美术课《我的小龙虾》,采用“二次作业”,让学生对未成熟的作业进行二度创作。这种美中不足的未成熟作业,真实反映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绘画技能和思考的不成熟,其实是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
  1. 猜谜导入,了解小龙虾的形态。
  “小小龙将军,全身红盔甲,手舞两剪刀,沟里称大王。” 猜谜可以很快激活学生记忆储存中的想表现的对象,再是师生用手势学小龙虾的形态,一起挥舞两把小剪刀。
  2. 用记忆画的形式线描小龙虾。
  笔者讲述了自己养小龙虾的故事,一只小龙虾死了,谁能“救活”它?“救活”的方法是学生用线描画出小龙虾,也是学生爱心的体现。一旦技法带上情感,表现的对象就有了生命。
  让全体学生在没有老师示范的情况下独立、短时间画出小龙虾,有了以上的铺垫,其实并不难。
  这时,学生呈现的第一次作业是半成品,是不成熟的。
  这样的小龙虾真的很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3. 学习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虾的诀窍,面对面观察小龙虾。
  齐白石先生爱虾、养虾、画虾,把河虾的头胸与海虾的虾身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白石虾”。
  让学生在抽屉中找出小龙虾,小组内观察。
  (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杯子里的小龙虾,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方法)
  (2) 选择哪个角度来画最美?(教师示范)
  4. 学生在第二张纸上画出一只属于自己的小龙虾。
  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画的小龙虾,显而易见,第二次更具美感,为什么?
  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对比、形态完整、构图饱满等方面进行评价,是一种美术立体的学习,而且是从课堂的短时变化中感悟到的,体现出教师运用作品范例的教学价值。
  5. 添上背景更美了。
  一只小龙虾太孤单了,你能给它们画一些好朋友吗?
  于是学生又一次添加,画面就丰富起来了。
  这节美术课最集中的教学生成点,就在学生的第一次作业——用记忆画的形式“救活”小龙虾。“救活”小龙虾是带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参与的,学生的作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小龙虾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从未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因此,画笔下的小龙虾是“丑态百出”:一是造型线条不流畅,小龙虾的部件不完整;二是小龙虾的色彩没有表现出来;三是构图不饱满。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就要有选择地按造型、色彩、构图上分类进行讲评,再让学生从抽屉中拿出小龙虾,小组内观察。只有需要时的观察才会更有效,对比观察中学生找到了差距,然后进行第二次作业。
  二次作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对比、形态完整、构图饱满四方面对写生小动物的技法有了一定的梯度构建,串起了美术技法的生长链。
  三、 追随童心,巧妙引导,彰显教学的灵性
  美术课堂动态生成,由于教学的开放,加之学生的差异,课堂就会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有时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以学生新的思路为基点,调整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巧妙引导,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教学智慧。
  如浙美版第六册《皮影》,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来说,接触这种古朴的民间艺术的机会很少,于是,笔者趁出差的间隙去西安的回民一条街买了一个大大的真皮影,先让大家来玩一玩皮影,再欣赏皮影的图片,然后用卡纸试着做了个“皮影人”。从画草稿到定稿、剪镂,再借助订书针和筷子,做了一个操纵杆,10分钟后,一个简单的“皮影人”在笔者手中诞生了。为了突出效果,笔者把“皮影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按下了“负形”,平时少见的视频效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笔者抖动操纵杆,让“皮影人”有节奏地走路、扭腰、翻跟头,还加上了幽默滑稽的解说,学生瞪大了眼睛,想不到遥远的皮影戏今天竟如此近距离可以触摸。
  “我也想玩一下”,一个学生不禁脱口而出,笔者看时机有点成熟,学生创作“皮影人”的欲望被点燃了,不过,笔者只满足了三位学生的要求,看着玩后的学生喜滋滋的模样,笔者就说:“大家如果都想玩的话,那就自己动手来做一下吧,下节课我们来一个皮影人的汇演。”
  下节课开始了,一个叫陈欣的女同学的皮影戏表演让笔者终生难忘,你看她边解说边玩“皮影人”:
  “嗨,我是大名鼎鼎、人见人爱、英俊潇洒、聪明机灵的陈大侠。我会用‘皮影人’表演杂技,让大家捧腹大笑,笑掉大牙,我一定好好表演,祝大家笑口常开,笑死活该。
  我会叫猴子爬树、翻跟头、高空走高,瞧……首先,我给大家表演翻跟头,嗨……嗨……下一个是高空走高,瞧,妈呀……我有恐高症。最后一个节目是猴子爬树,哎哟,哎哟,救命啊,脚摔断了,这辈子倒大霉了,那我就先上医院去了,拜拜,谢谢观看。”
  笔者乐了,学生也乐了,乐开了花,笔者被陈欣同学幽了一默。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美术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在美术课堂生成点上智慧跟进,因生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生成点演绎成美术课程的理想目标。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 312800)
其他文献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巧用"加减乘除",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一起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活跃的思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加"倍关注学生的学
示范是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正确运用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有些体育教师
以黎河店水源地为例,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把反映各种环境问题的实测值转化为反映环境质量优劣程度的质量值,进而达到水源地综合评价的目的.同传统方
本文阐述了我国第一条高速大运量单线循环式货运索道技改方案确定和组织施工过程的体会。
以拒跃灌区渠首橡胶坝为例,在我省范围内橡胶坝越冬,如果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完全可以立坝越冬.
在国际上,学界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科学学习之中?笔者认为开启学生科普阅读三重门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门 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  1.课堂渗透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科学书本的阅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
水资源私有制将是唐山市21世纪工农业腾飞的主要制约因素,高效精准的节水工程将为成为主流,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将会被应用到农业、林业、畜牧养殖、环保等诸多领域,并必将对社会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品德学科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尝试就这些误区结合相应案例做一剖析,并提出一定对策。  现象一:有合作学习之“形”,无合作学习之“实”  【案例一】浙教版品社《交通连四方》  师: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多数小组内成员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一个问题刚提出后,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嘴里不停地喊着:"Me","Me","Let me try"。甚至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也无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