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关键在于把握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从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五育并举”的新要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他强调,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这说明劳动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交织、有机联系,是贯穿于一切教育形式中的独特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是较为全面地理解劳动教育内涵的视角。
具体来看,在内容上,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概念,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任务和使命。在形式上,劳动教育自身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通过劳动概论课让学生更加科学系统地理解劳动;也可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还可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与德智体美有关的育人环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基因,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从劳动教育现状理解“五育并举”的必要性
劳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时代,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劳动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劳动者的体力付出越来越少,智力付出越来越多,劳动者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这些新变化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对劳动的发展趋势在教育方面要作出新的回应。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劳动教育相比于德智体美四育,还处于边缘位置。观念上,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实践中,劳动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尚不完备。同时,鉴于我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消极片面观念的影响,在投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加之一些独生子女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群体中“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与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价值的不明晰有着重要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学习班:补习语数外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学习乐器是为了考取特长生或获得加分……就连做志愿服务都由家长事先联系,事后要求对方写感谢信。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应试课程以各种理由挤占了原本的劳动教育课,使得劳动教育课时难以保障。在社会上,很多人还没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由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能手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施教主体,都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影响深远的劳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当下需要受教育者深刻认识的是,无论机械化生产如何发达、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完善,都无法改变“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的基本规律。没有劳动教育的德育是夸夸其谈,没有劳动教育的智育是纸上谈兵,没有劳动教育的体育是唇亡齿寒,没有劳动教育的美育是无果之花。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有利于不断强化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锻造其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格,让他们感悟劳动带来的尊严感、崇高感和幸福感,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德智体美劳五育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聯系来看,劳动教育不仅汲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精华,不断提升其实际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品德的教育,促进德育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发掘其自身专业潜力,促进智育发展;通过劳动实践的磨练,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劳动场面、劳动产品中感悟劳动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比如,针对当前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盲目攀比名牌等问题,可以尝试在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上开设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手工课——针线活,通过动手缝补,掌握使用针线的技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在针线穿行中感悟劳动之美、节俭之美。从反面例子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随意毁约”“盲目追求高薪”等不良择业导向,与其缺少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劳动专业能力欠缺、身体素质不强、劳动审美缺失有着重要关系,是劳动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对四育支持作用的体现。因此,各级各类施教主体不仅要认识到当前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短板,更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思考怎样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品格,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规划,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充分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展现劳动教育的特有闪光点,彰显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对促进劳动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涵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者对美的认知都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功能。以大学阶段教育为例,大学育人的主要环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产教融合等,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德智体美四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本身都含有劳动教育的基因,虽然其关注点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良好道德的培养,但都蕴含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蕴,对劳动素养的提升和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创新高校思政课授课方式,聘请劳动模范担任授课老师,讲述奋斗故事,分享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体现了德育对劳动品德的培育。在文史类的专业课上,教师可以在讲授赞美劳动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渗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这体现了智育对劳动情感的启迪。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在长跑中锻炼身体和毅力,为从事生产劳动练就强健的体格和恒久的耐力。这体现了体育对劳动能力的重要支撑。在美育相关的课程中,学生可以经由艺术作品去发现身边人的劳动美,从而激发对劳动的关注与认同。这体现了美育对劳动美的熏陶和对劳动的崇尚。同时,这些也都为劳动教育本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生命力,使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更富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各有侧重。德育侧重于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解决“怎么看世界”的问题;智育侧重于启发受教育者进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研究,解决“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问题;体育侧重于身体发育和发展,解决“以怎样的身体状态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美育注重对“看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心灵的塑造,解决“怎样内心愉悦美好地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而劳动教育则侧重于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教育事业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只有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充分发挥五育相互支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倡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切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
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关键在于把握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从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五育并举”的新要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他强调,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这说明劳动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交织、有机联系,是贯穿于一切教育形式中的独特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是较为全面地理解劳动教育内涵的视角。
具体来看,在内容上,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概念,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任务和使命。在形式上,劳动教育自身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通过劳动概论课让学生更加科学系统地理解劳动;也可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还可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与德智体美有关的育人环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基因,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从劳动教育现状理解“五育并举”的必要性
劳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时代,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劳动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劳动者的体力付出越来越少,智力付出越来越多,劳动者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这些新变化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对劳动的发展趋势在教育方面要作出新的回应。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劳动教育相比于德智体美四育,还处于边缘位置。观念上,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实践中,劳动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尚不完备。同时,鉴于我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消极片面观念的影响,在投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加之一些独生子女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群体中“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与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价值的不明晰有着重要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学习班:补习语数外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学习乐器是为了考取特长生或获得加分……就连做志愿服务都由家长事先联系,事后要求对方写感谢信。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应试课程以各种理由挤占了原本的劳动教育课,使得劳动教育课时难以保障。在社会上,很多人还没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由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能手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施教主体,都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影响深远的劳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当下需要受教育者深刻认识的是,无论机械化生产如何发达、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完善,都无法改变“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的基本规律。没有劳动教育的德育是夸夸其谈,没有劳动教育的智育是纸上谈兵,没有劳动教育的体育是唇亡齿寒,没有劳动教育的美育是无果之花。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有利于不断强化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锻造其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格,让他们感悟劳动带来的尊严感、崇高感和幸福感,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德智体美劳五育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聯系来看,劳动教育不仅汲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精华,不断提升其实际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品德的教育,促进德育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发掘其自身专业潜力,促进智育发展;通过劳动实践的磨练,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劳动场面、劳动产品中感悟劳动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比如,针对当前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盲目攀比名牌等问题,可以尝试在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上开设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手工课——针线活,通过动手缝补,掌握使用针线的技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在针线穿行中感悟劳动之美、节俭之美。从反面例子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随意毁约”“盲目追求高薪”等不良择业导向,与其缺少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劳动专业能力欠缺、身体素质不强、劳动审美缺失有着重要关系,是劳动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对四育支持作用的体现。因此,各级各类施教主体不仅要认识到当前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短板,更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思考怎样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品格,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规划,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充分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展现劳动教育的特有闪光点,彰显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对促进劳动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涵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者对美的认知都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功能。以大学阶段教育为例,大学育人的主要环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产教融合等,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德智体美四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本身都含有劳动教育的基因,虽然其关注点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良好道德的培养,但都蕴含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蕴,对劳动素养的提升和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创新高校思政课授课方式,聘请劳动模范担任授课老师,讲述奋斗故事,分享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体现了德育对劳动品德的培育。在文史类的专业课上,教师可以在讲授赞美劳动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渗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这体现了智育对劳动情感的启迪。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在长跑中锻炼身体和毅力,为从事生产劳动练就强健的体格和恒久的耐力。这体现了体育对劳动能力的重要支撑。在美育相关的课程中,学生可以经由艺术作品去发现身边人的劳动美,从而激发对劳动的关注与认同。这体现了美育对劳动美的熏陶和对劳动的崇尚。同时,这些也都为劳动教育本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生命力,使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更富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各有侧重。德育侧重于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解决“怎么看世界”的问题;智育侧重于启发受教育者进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研究,解决“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问题;体育侧重于身体发育和发展,解决“以怎样的身体状态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美育注重对“看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心灵的塑造,解决“怎样内心愉悦美好地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而劳动教育则侧重于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教育事业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只有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充分发挥五育相互支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倡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切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