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属于谁。它通常以小幅版画形式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了书的价值和美感,形式上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藏书印,但比藏书印丰富多彩且富有情趣。当你翻开一本书,一张精美别致的藏书票呈現在眼前,渗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不但对藏书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表达了藏书者的一种心愿,还可留作某些方面的研究。所以,藏书票往往被称为“纸上宝石”“版画珍珠”和“书中蝴蝶”。 读大学时,我就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属于谁。它通常以小幅版画形式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了书的价值和美感,形式上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藏书印,但比藏书印丰富多彩且富有情趣。当你翻开一本书,一张精美别致的藏书票呈現在眼前,渗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不但对藏书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表达了藏书者的一种心愿,还可留作某些方面的研究。所以,藏书票往往被称为“纸上宝石”“版画珍珠”和“书中蝴蝶”。
读大学时,我就开始收藏藏书票,后来常去旧书摊上闲逛,将扉页上有藏书票的书都买回来。这些年,我还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内的藏友交流、交易,或直接联系画家购买。有的藏书票以粗犷奔放见长,有的以精细秀美取胜,有的以古拙典雅著称。一枚枚袖珍小巧的藏书票充满设计感,洋溢着浓浓书香文化的精魂。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世界最早的藏书票是德国人1450年制作的木刻藏书票—《刺猬》,画面上是一只口中衔花、脚踏落叶的小刺猬,善意而幽默地提醒怀有偷书、毁书之心的人:慎防刺猬随时一“吻”。
至于中国文化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藏书票。这枚藏书票原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撮影》扉页里,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关祖章藏书”5个字,秀逸刚劲,大约是1914年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情怀,估计是在20世纪初制作的。
鲁迅先生是中国版画艺术的倡导者与支持者,他的藏书中也有藏书票。翻阅《鲁迅全集》,在他的日记、书信中时有提到藏书票:1930年6月13日,夜往内山书店,买《藏书票之话》一本;1935年,得刊有藏书票13枚的《现代版画》;1936年3月23日,得唐英伟信和木刻藏书票10种。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李桦等一批版画家开始尝试绘制、刻印中国风格的藏书票。当时郁达夫、叶灵凤、宋春舫、郑振铎等作家都有自己的藏书票。
1933年,叶灵凤为自己刻印了一枚古意盎然的“灵凤藏书”票,其设计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图案—凤凰与缠枝纹,沉稳的黑色与套嵌红色的文字相映衬,既契合他的姓名,又具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创造精神。巴金的藏书票,画面是5根粗壮的竹子,竹林边有一人背着背篓,左边刻着“巴金珍藏”4个仿宋字。
藏书票图文融于一体,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欣赏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题材包罗万象,从文学、艺术、戏曲到人物、动物、风景、花卉、民间传说、名言警句、风土人情等无一不可入画。在制作形式上,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石版、铜版、丝网版、塑料版、布贴版、橡胶版等。藏书票一般为5至10厘米见方,大的像明信片,小的犹如邮票,国际通用的体例要求标明拉丁文“EXLIBRIS”(藏书票)一词或中文“××藏”“××的书”,并有藏书者的别号、书斋号。其外形不限,可长;可方;可圆;可不规则。
需要强调的是,藏书票不是印刷品,而是由版画家制作而成,也有画家一幅一幅绘制而成的,或装饰自己心爱的藏书,或赠予挚友,表现了主人的思想、兴趣、爱好等。而且,每一枚藏书票都需要有画家本人的亲笔签名,数量有限;每一张都是原创,所以相当珍贵。
美国诗人、藏书家尤金·菲尔德说:“我强烈建议每个藏书迷都为藏书贴上自己的藏书票,因为藏书票凝聚着主人对藏书的所有爱,是一种无可取代的象征。”藏书票作为一种艺术品,方寸之间既优雅又有情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收藏藏书票和藏书一样,对拓展知识、颐养性情大有益处。
其他文献
岁末年初,各种年检渐渐提上议事日程。其实,对每个家庭来说,也应进行一次年检。 家庭的年检是多元的,可以是对物质的年检,也可以是对情感的年检。有的是有形的,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有的是无形的,只能靠内心的揣摩、思维的评判。毋庸讳言,物质和金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很多时候,那些精神层面上持之以恒的关爱与呵护,往往更能得到一个人,或印证一个人。 家庭年检中,可以说不分彼此,每
2020年夏天,八步沙新墩岭上的梭梭树又一次开满了鲜艳的花朵。每当驻足这片梭梭林中,我就仿佛看见父亲沧桑的面庞在花海里微笑。 39年前,我的家乡甘肃省古浪县风沙灾害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庄,父亲和他的伙伴们扛起治沙铲,走进了八步沙,同风沙展开了搏斗。时光在父亲的忙碌中流走,寸草不生的八步沙长出了绿树青草。八步沙上的草木,浸润着他和伙伴们的汗水。他爱八步沙上的草木,如同爱着自己的孩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进入孔子说的那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段,可谓感慨万千!七秩初度,我想说的还是执意不悔、矢志追求的两个字:读书。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对不同年龄段各异的读书心态和感觉做了颇为形象的比较:“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已步入老年,读书的心态和感觉确是如此。 回眸岁月,在牙牙学语的童蒙時代,我喜欢翻书,那是图画多于文字的“小人书”,不明
乘公交车时无意间听到前排两位大叔的对话。健谈的大叔絮絮叨叨地说着儿子的近况,看得出,他以儿子为傲。看旁边的同伴半天没有回应,他问道:“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 寡言的大叔只简单地回了5个字:“还没结婚呢。” 健谈的大叔刨根问底:“那现在应该大学毕业了吧?” “还没结婚呢。”寡言的大叔依舊抛出这5个字作答。 健谈的大叔并不罢休,继续追问:“孩子现在有对象吗?要不要我给他介绍?” 只听那个被追
“午前春阴,午后春雨,和暖、闲适,且宁静。”早春之日,读德富芦花的这篇散文,就像品尝刚刚上市的鲜桃与樱桃,正是滋味最美的时节。 穿衣服要应季,吃东西也要应季,所谓“夏穿单衣,冬穿袄”“春韭秋菘”是也。大自然为人类安排得井井有条。固然现在科技发达,观念进步,为摩登酷炫,夏天穿皮草而冬天着短裙者,年年有之;寒冬吃西瓜,酷暑吃冰糖葫芦,亦司空见惯,只要自家的胃口受得了就好。然毕竟有违天时,享受不到最恰
有一个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大多数人认为其指的是书墨之香。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会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 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靠近。而夹有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
读一本书,如燃起一堆篝火。目光如火链,文字是柴火,燃着的是知识的火苗。寒冷的人,燃火以暖身;知识饥渴的人,焚字以暖心。 一个人的阅读,如静对一团火。翻书,火生,阅读逐渐推进,火苗越烧越旺。所谓“炉火纯青”,之于读书,差不多就是书读得多了,知识悟得透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明”,还是建立在知识的薪火上。 一群人的阅读,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图书馆中,人人静默而读,似一颗颗思想的火花簇放;一个紧
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写道:“趣味不是一时得来的,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吃甘蔗一样,越嚼越有滋味。”读书正如学习语文,浅尝辄止者转身离开,实属正常。能持续多年读书、读书多年之人,定然是甘之如饴的。读得越多、越深,趣味便会愈发浓烈,乃至于日臻化境、飘飘欲仙。正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是也。 如纯粹的阅读这般“无用”之事,趣味往往不易得。最起码,起初不易得。读過一篇文章
兩鬓斑白 却没有秋的萧瑟 白雪盖顶 却没有冬的荒凉 眉峰高耸 却没有山岩的冷峻 肌肤干涩 却没有落叶的枯败 你额上遍布的皱纹 写满你一生的故事 你手上暴露的青筋 是你成熟和智慧的轨迹 一条条皱纹 一道道青筋 深深浅浅 起起伏伏 织出一首 禅意悠扬的晩晴曲
早年读中学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读书有什么用处。那年头,大家都覺得读书无用,反正也没有大学可考,读不读书都一样。 好在我们家还有许多藏书,无聊时读书,没事时看小说。我充分地享受到了课本之外的读书乐趣。尤其是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那是我一生中最悠闲的一个阶段,是真正的无所事事。待业了一年,我看了不少世界名著,也看了一些现代派诗人的诗,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