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作对传统的突破与建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绘画题材的选取、主题的发掘、构思构图以及笔墨和技法的苦心经营固然重要,但对艺术语言的锤炼、表现形式的选取、意境情感表达的探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美学思想、表现技法和绘画理念的突破与建构,完成了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和绘画实践的转型。
  关键词:艺术传统 文化情感 精神再现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因此必然与传统发生种种冲突突围、沿袭共生的错综关系。对传统的突破与建构,是在艺术创作中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长久的话题。
  一 艺术创作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突破与建构
  传统绘画重在具象。具象之意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如实具体的描绘和塑造,朴素自然地再现生活和艺术家对自然状态的情感表达。如同一面镜子只能映照事物本身而不能突显事物寄托的情感。那绘画如何超越具象到意象呢?石涛强调 “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脱胎意味着新生,因此石涛认为从事艺术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即借笔墨来传递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之景色即具象之表现,另一方面是借景传情,在观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丰富的景物来表达、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即意象之表现。意象绘画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借助整体联想、意境、多角度的观察方法,来改变绘画方式,实现主客观互融,达到精神性绘画,追求绘画之意境美。
  既尊重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又树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绘画认同价值体系,追问不同时期具象表现形式的特点,突破传统的客观表现,研究绘画精神价值取向是艺术创作中不断努力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去感悟、去体会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展开联想,用心去感受作品,用情去体味作品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中国传统绘画中主客观的观察表现形式是哲学与人文的结合、文化和诗的结合、艺术和人生的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美学标准,打破单一角度的观察方法,站高望远,纵览全局,把握画面整体的气氛和格调。西方绘画传统的表现形式是一直沿袭传统的技法,很少注重人的心灵感受、气质表现。但是文艺复兴是一场艺术革命,开始大胆研究绘画表现形式,研究解剖,尊重科学使艺术的精神性、思想性得到提高。例如分析米开朗基罗的《昼与夜》,首先去感受人体的形态,最重要的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透视出来的人文气息和情感再现。朝戈论述自己作品时也谈到:“天然诗意”、“传统艺术法则”,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反映,也是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说,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突破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建构一个新的绘画理论也即当前任务。在艺术创作中,既要努力去克服具象表现形式的不足,又要从心理、美学、意境等去分析、欣赏、体会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和言外之意,思考绘画的表现形式,懂得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评判标准,树立起自己现在和以后的艺术追求,做到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追求稳定、均衡、饱满的空间形态和较强画面统一协调的形式感。
  二 艺术创作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突破与建构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当代德国历史主义者梅尼克指出,要在传统美学中将诗歌的巨大力量同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融为一体来体现作品的精神深度和力度。例如朝戈的作品不仅仅是幅画,而是在寻找当代精神主体的表现手法,艺术作品具有注重画面的哲学深度,强调精神的价值、精神的品质和生命的真谛。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讲到,诗和春都是美,一个是艺术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它们的踪迹,但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即仅局限在画面本身,而应该去挖掘作品的精神深度,从自然的美上升到艺术的美。突出艺术表现的两重性,首先通过中国传统美学体现自然美本身,是尊重客观表现规律;其次是艺术的美,是主客观结合,注重艺术家的情趣和意趣,大胆尊重个人的绘画感受和对画面理念的表达,展示了艺术作品的个性特征。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重要特点,从白描到写意、从画面全局的把握到画面一角的表达、从大写意到郑板桥的梅兰竹菊,都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突破和技法的改进。线条的表现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画家根据绘画需要构思的,是画家表现意境的一种需要,也反映出绘画所要表现的节奏和韵律。谢郝六法中“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以简单地模仿自然、尊重形象和颜色为基础,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是画面气韵生动的要求,也是绘画创作的最高目标和境界。气韵生动在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中达到充分完美的体现。作者通过驴蹄行进中节奏感的描绘,让观者一看到画面,似乎都听到了驴蹄子嘀嗒嘀嗒的声音,意境之美得到体现。
  诗画相通,也有些绘画在诗中得到升华来寄托作者的感情,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
  在绘画创作中,首先去欣赏画面的自然之美,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绘画、诗歌的历史渊源,利用可利用的素材领会美的整体。如苏东坡论唐王维的《蓝田烟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画家能够给人暗示绘画和诗的意境同时,再通过诗进一步体现绘画的意境。“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不正是反映诗与画的辩证关系吗?达芬奇画像同样突破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为诗,使微笑成了艺术永远的谜底。一幅绘画作品,如能做到外在的自然之美人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观者,有笔不到意到的意境。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如何用这部字典?要实现从自然观察到精神表现的超越,大胆提出简和变的绘画理念,使艺术家的直觉即个人想象创造力得到加强,突破传统美学,体现出绘画理念的建构。
  三 艺术创作对传统表现技法的突破与建构
  世界和生命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是一切作品的烙印,“光景常新”是对世界的感受,是打破单一、常规的表现技法。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模仿希腊,19世纪浪漫主义憧憬中古,20世纪的新派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天间——故古人笔墨据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有一种灵气;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精粹都在此语中,正所谓运用笔法突出画面意境,借笔墨写胸中之意。中国油画家丁方以“城”来作为对中国文化反思的象征,通过绘画技法追思社会的文化现象,体现了艺术精神性的表达;通过幻觉来使人兴奋、激动,以至于让手指不由自主去触摸画笔。笔者认为这就是他通过画面和坚实的描绘来表现出深藏、神秘的西北大地的人文精神。
  精神性深度绘画值得深深体会。在分析一幅画时,通过体会中国绘画线的情趣、笔墨的优美和作者的精神状态,可以分析和发掘绘画的文化情感和诗画艺术传统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让人们去体会作品背后的震撼和力量。因此得见,绘画既是描述事物的过程,又是一种激情、情趣、意境的具体体现,更是作者当时心情和情趣在画布上的一种流露。
  在油画创作中,古典绘画追求传统技法,追求画面平整性、工整性。到文艺复兴时期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注重人文思想。再到印象派艺术的追求光感,大胆突出艺术的本体性。后印象派绘画艺术回归理性和推理,更注重理性和客观相结合,主客观融合。这些体现了艺术创造的艰辛探索过程。法国画家米勒说:“美并不是停留在脸上,而是闪现在整个形象之中”。美无论如何都要与主题行为发生联系,并且通过技法表现与之相配合。比如要画一幅画,首先要把思想确定下来。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作品《丰收者的午餐》时,古希腊雕塑的神秘感就在作品的人物神态和动作中体现出来。造型追求古希腊的庄严、平整。在统一的图示结构中人物神情的变化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而且让人不由得展开联想,如他自从来到世间,以那般原始人的粗壮和丑陋,何曾享受过欢乐的时光?世上难道还有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吗?还有不为人所理解的别的什么吗?这不仅让人触碰到了基本的绘画技法,而且学到了源于绘画作品而且高于作品本身的东西——就是绘画作品的言外之意即意境。
  四 艺术创作对传统绘画理念的突破与建构
  传统绘画理念追求以大观小,尊重绘画的客观传达,通过笔墨借绘画表达艺术家的情思,不同的表现形式对绘画理念提出不同的新的要求。结合诗画、音乐、节奏等体现了绘画的精神性表达,这是笔者对意象绘画新的看法——即突出绘画中的意境。它与西方表现油画的思想境界大体相同,都是不拘泥客观物象的表象形式和细节的真实,强调表现物象的神韵和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它追求以精炼的运笔来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写意是表现手法的简化,高度概括外常常还以夸张、变形的综合艺术语言来传达情感。
  写意绘画,既强化形象又强烈地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思想感情,开拓人的内心世界,确立艺术家情感共鸣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艺术语言的感染力来自于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如表现主义艺术家鲁奥和凡高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前者的绘画形象具有浓郁、强烈的色彩效果、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后者则用自己的画面构筑出一个个纯洁深远的精神世界。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表现出细节的说服力不完全在于物象的精神刻画,有时候则需要点到为止,做到“画有所思,意到笔不到”的绘画境界,这和中国绘画理念有不谋而合之意。
  “意象”一词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命题。早在先秦《周易》中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象和意的统一是艺术家对物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是进行概括集中、提炼升华的具体化过程。北宋画家郭熙在沿用传统的同时,大胆提出对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创作中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意象契合”,认为一幅画面应该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如西方大师马蒂斯讲到:“表现,在我看来,并不是由人的面部表现,也不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所反映的激情组成”,让观者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画后更多的故事,去想象画面之外的更多东西,这种精神向往和追求才是画面最高境界的体现。
  在比较中西“意象”审美时,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无论从材料、工具还是美学价值上,判断标准都存在差异。但是,当油画变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油画后,它在艺术精神、文化意义、审美意蕴上和传统美学是相通的。我们在分析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大师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时,能够感受到从他们成熟的作品中映射出画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审美情趣。赵无极追求中国的大写意,注重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在油画中的表现。朱德群借油画的光色变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写意特征。吴冠中更是把中西艺术互融做到极其完美境界的一位大师,画面简洁概括,追求画面的意境之美。中西艺术虽有不同表现形式,但中西方绘画理念应该互补,取长补短,让艺术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
  五 结语
  艺术创作实质就是对传统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建构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对绘画传统表现形式的研究,对传统美学的构建,要注重绘画和美学相结合的理念,体现画面意境和情趣,完成从具象到意象的突破,实现从单纯的形式美到内在精神性的飞跃,以达到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但无论我们用怎样的表现手法、绘画理念等,最终的目的是要创作一些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感人至深的作品,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注:本文系陕西教育学院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9KJ036。
  
   参考文献:
   [1] 丁方:《丁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2] [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3] 朱光潜:《谈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关文庆,男,1972—,陕西西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油画,工作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在人类生息繁衍的地球上。两只手托举起一滴晶莹的水珠,水珠里孕育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北京医科大学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的标志。这个标志表达了世界千百万个母亲
高压直流电源是通用电器设备,其用途十分广泛,现有静电除尘器上的高压直流电源一般包括调压晶闸管、滤波电抗器、升压变压器、高压整流器及调压控制电路。其交流主回路采用
在雷达和电子战所用的接收机中,通常都是在时域里测量信号的频率,一般的测量方法是在系统的参考振荡源所规定的一个周期内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点计数.然而,信号源的相位噪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