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专家们表示,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支持下,内蒙古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事实恰恰如此,内蒙古经历了由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跨越,明确了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兴区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内蒙古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年实现三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经历了物价大幅波动、节能减排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后,内蒙古在经济运行中完成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整体经济发展实现了三大跨越。
由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十一五”前4年,内蒙古经济增速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由“十五”末的3822.77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9725.78亿元,平均每年上一个千亿元多的台阶;人均GDP由“十五”末的1.6万多元增加到了去年的4万多元。
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六大支柱产业和乳、肉、绒等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六大主导产业,并初步构筑起了以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由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跨越。经过近5年的发展,内蒙古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富民强区推进科学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十五”末至今,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不足50%增加到了60%以上;城镇化率由47.2%增加到了53%以上。
“十五”末至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由330多亿元增加到了1370多亿元,2010年突破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20多亿元增加到了980多亿元。
由资源转换到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升级跨越。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内蒙古以风电、光伏产业、天然气制甲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代表煤化工领先水平的鄂尔多斯神华煤制油、伊泰煤制油项目已建成投产。
区内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十一五”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五年的发展为内蒙古奠定了富民强区的坚实基础。
国务院发文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
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内蒙古四大战略定位: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煤炭、有色金属、稀土、风能等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区位独特,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内蒙古新局面。
在政策支持上,国务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国土资源政策、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内蒙古获得全方位支持。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向上,《意见》指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和谐稳定边疆八項措施。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的背景下,依靠地区资源优势,掘得了第一桶金。就像其他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在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后,为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向质量效益转型。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引导自治区各级干部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上来,集中精力调结构,踏踏实实促转变。这种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效果将会更为有效。
质量兴区战略深入实施
事实恰恰如此,内蒙古经历了由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跨越,明确了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兴区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内蒙古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质监局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是提高内蒙古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区现有11个盟市和89个旗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
名牌产品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达到32%,质量兴区工作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进措施之一。
内蒙古在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思想指导下,将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率。完成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创新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特色产业任务。到2013年底,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其他质量五大目标值。
未来十年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依托资源优势,内蒙古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自治区GDP年均增速达18.7%,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后列到中列的重大跨越。
内蒙古目前的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元,超过了沿海的山东、福建、辽宁,直逼广东。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分析,以往靠资源优势迅速崛起的内蒙古,同时它又受到资源环境被日益蚕食、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掣肘,内蒙古急需摆脱仅靠卖煤发展经济的做法,能源化工业开始被视为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而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将为内蒙古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投资者看来,内蒙古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实际上早在2000年,内蒙古就确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三地找准自身优势迅速崛起。十多年来,“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
2010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9%,三市GDP总量达到57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10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量的58.8%,“呼包鄂”经济发展水平已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肩。
区域经济专家们表示,在《意见》的支持下,内蒙古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内蒙古将出现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
胡春华从2009年11月上任,经过近两年的历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执政思路,那就是内蒙古不再刻意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五年实现三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经历了物价大幅波动、节能减排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后,内蒙古在经济运行中完成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整体经济发展实现了三大跨越。
由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十一五”前4年,内蒙古经济增速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由“十五”末的3822.77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9725.78亿元,平均每年上一个千亿元多的台阶;人均GDP由“十五”末的1.6万多元增加到了去年的4万多元。
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六大支柱产业和乳、肉、绒等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六大主导产业,并初步构筑起了以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由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跨越。经过近5年的发展,内蒙古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富民强区推进科学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十五”末至今,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不足50%增加到了60%以上;城镇化率由47.2%增加到了53%以上。
“十五”末至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由330多亿元增加到了1370多亿元,2010年突破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20多亿元增加到了980多亿元。
由资源转换到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升级跨越。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内蒙古以风电、光伏产业、天然气制甲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代表煤化工领先水平的鄂尔多斯神华煤制油、伊泰煤制油项目已建成投产。
区内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十一五”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五年的发展为内蒙古奠定了富民强区的坚实基础。
国务院发文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
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内蒙古四大战略定位: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煤炭、有色金属、稀土、风能等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区位独特,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内蒙古新局面。
在政策支持上,国务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国土资源政策、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内蒙古获得全方位支持。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向上,《意见》指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和谐稳定边疆八項措施。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的背景下,依靠地区资源优势,掘得了第一桶金。就像其他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在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后,为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向质量效益转型。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引导自治区各级干部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上来,集中精力调结构,踏踏实实促转变。这种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效果将会更为有效。
质量兴区战略深入实施
事实恰恰如此,内蒙古经历了由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跨越,明确了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兴区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内蒙古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质监局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是提高内蒙古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区现有11个盟市和89个旗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
名牌产品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达到32%,质量兴区工作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进措施之一。
内蒙古在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思想指导下,将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率。完成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创新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特色产业任务。到2013年底,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其他质量五大目标值。
未来十年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依托资源优势,内蒙古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自治区GDP年均增速达18.7%,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后列到中列的重大跨越。
内蒙古目前的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元,超过了沿海的山东、福建、辽宁,直逼广东。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分析,以往靠资源优势迅速崛起的内蒙古,同时它又受到资源环境被日益蚕食、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掣肘,内蒙古急需摆脱仅靠卖煤发展经济的做法,能源化工业开始被视为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而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将为内蒙古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投资者看来,内蒙古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实际上早在2000年,内蒙古就确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三地找准自身优势迅速崛起。十多年来,“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
2010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9%,三市GDP总量达到57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10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量的58.8%,“呼包鄂”经济发展水平已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肩。
区域经济专家们表示,在《意见》的支持下,内蒙古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内蒙古将出现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
胡春华从2009年11月上任,经过近两年的历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执政思路,那就是内蒙古不再刻意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