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时代的袁世凯与张之洞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902年11月27日),夕阳下的长江江面依旧波光粼粼。伴着落日余晖,一艘庞大雄武的军舰缓缓地驶入了南京下关。人们很快打听到,船上的大人物正是声名鹊起的“袁慰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此时,南京城的最高统治者是早已声名煊赫的“张香帅”—— 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显然,大清國当时最有权势的两位总督很快就要举行历史性的会晤,人们没有理由不充满期待。
  但1902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的这次峰会,颇有些“格格不入”的意味。一个是早已功成名就的老辈,一个是有后来居上之势的晚辈;一个清流,一个浊流;一个是作息奇特、精力渐衰的老翁,一个是年富力强、踌躇满志的新锐。结果,在款待袁世凯的宴会上,张之洞竟自觉不自觉地打起了鼾声,导致两人的首次会面最终成了一场不欢而散的筵席。迨张之洞被总督衙门的礼炮声惊醒,急忙赶至码头,重邀袁世凯入宴,方才尽欢而别。不少人将袁世凯与张之洞后来的不睦,归咎于张之洞的此次失礼。
  历史相当复杂。抛开两人的不同和此次“过节”,其共同点也很可观:二人均是“世受国恩”的汉人大臣,籍贯北方,能力强、人脉广,是庚子“东南互保”的要角,主张厉行新政,以挽救国家。这些共同点也构成了二人合作与竞争的背景。无论如何,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0世纪,大清国举行新政、预备立宪的时候,袁世凯和张之洞成了关系大清生死存亡、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正因为如此,当1908年袁世凯突然遭到罢官、黯然离京,1909年张之洞痛心亲贵弄权、赍恨以殁的时候,历史也就透出了十足的悲凉。迨辛亥武昌首义,袁世凯再度出山,大清立宪乃至大清的命运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双峰并峙的新政巨擘
  世纪之交的1900年,是一个具有全球史意义的年份。这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狩,北京、天津沦陷,中国遭受重创,朝廷威信一落千丈。痛定思痛的清廷决定变法,以挽救危局。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上谕,宣布举行新政,先命内外大臣各抒所见,以备采择。同时,专门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新政枢纽,以大学士、军机大臣为政务大臣,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
  此时,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北京忙于议和,对新政鲜有发言。朝野革新的目光遂聚集到了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东南督抚身上。上年庚子事变,朝廷令人不可思议地对东西方列强同时宣战,东南督抚坚不奉诏,反而与洋人达成妥协,形成了东南互保的局面。时过境迁,朝内主战者一败涂地,东南督抚却保境安民,立了大功,故而权势急剧上升。所以,刘坤一、张之洞希望趁热打铁,串联各省督抚,联衔会奏变法方策,期于必成。
  然而,朝廷对督抚尾大不掉的担心,丝毫不亚于对洋人入侵的恐惧。所以,清廷不许督抚联衔会奏,而令其各自陈奏。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等“普通”督抚单独上了条陈新政的折子,而两位具有参与政务大臣身份的总督李坤一、张之洞,最终联衔上了著名的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曾特别鼓动刘坤一、张之洞率先陈奏新政。1901年5月28日,袁在致刘、张的电报中劝说道:“如能将兴学堂、改科举等事先行数件,则各国耳目一新,保全甚多。其驰张横议之流,亦可稍敛。两帅参预政务,亦所当言。”此外,袁世凯条陈的改科举、兴学堂等建议,也颇蒙青眼。迨1901年11月、1902年10月李鸿章、刘坤一先后去世,淮系和湘系的公认领袖轰然不在,督抚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相对激进的袁世凯和张之洞站在了新政的最前台,新政推行的强度和速度也远超往昔。改废科举就是其中的一个显例,因为新政首要就在变科举、兴学堂。
  可见,清末新政开始后,张之洞与袁世凯实有一个交互激进的运作过程,从而最终促成了废科举。
  袁世凯、张之洞在练新军、办学堂方面,引领潮流,分别形成了“直隶模式”和“湖北模式”,双方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成为清季改革中双峰并峙的新政模范。迨预备立宪的时候,袁世凯和张之洞的一举一动,都是朝野瞩目的焦点。
  预备立宪中的分与合
  日俄战争后,大清国朝野掀起了一股鼓吹立宪的浪潮。1906年,考察大臣回国。在听了载泽、端方等人的详细报告之后,怀着追求富强、消弭革命、巩固政权、维护君权的复杂目的,慈禧太后下令预备立宪,先从官制改革入手,以期符合“立宪”体制。直隶总督袁世凯奉召入京,主持改官制事宜,先中央,后地方。湖广总督张之洞却只能派司道大员入京参议改革。此时,袁世凯风头正健,压过了张之洞一头。
  这时的袁世凯对改官制当仁不让,极为热心。他放出风声,“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颇有势在必得的气概。在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中,责任内阁制是其中的焦点。这除了所谓的立宪体制之外,袁世凯还另有隐患。原来,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因为“告密”,得罪了光绪皇帝。他担心年事已高的慈禧太后一旦撒手人寰,光绪皇帝重出亲政,自己的结局会不堪设想。所以,袁世凯极力推动设立责任内阁,以其盟友奕劻为总理,自己为副总理。如此,一方面可以利用立宪体制限制君权,保护自我;另一方面,大权在握,既不虞有祸,也可实现抱负。袁世凯的这些隐衷,在当时几乎路人皆知。据说,光绪皇帝曾对袁世凯讲,你的心思朕都知道,吓得袁世凯直冒冷汗。盛宣怀在北京的密探陶湘也写道:“本初 (指袁世凯) 另有深意,盖欲借此以保其后来,此固人人所料及者。”
  身处武汉的张之洞,此时对于袁世凯主导的官制改革不甚赞同。他的基本态度是,“京官少改,外官缓改”。所以,在此过程中,张之洞与瞿鸿禨、孙家鼐、鹿传霖、铁良、荣庆等对官制改革持保留态度的高官处于类似的阵营。因此,当袁世凯的官制改革方案,因为瞿鸿禨、满蒙亲贵、翰林、言官等力量的群体反对,而遭到挫败之后,张之洞在致其姐夫、军机大臣鹿传霖的电报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此次内官改制,全赖止老(指瞿鸿禨)默运挽回,功在社稷。”   如果说在中央官制改革中,张之洞还是“暗中”反对袁世凯的方案,那么,在随后的地方官制改革中,历任封疆大吏二十多年的张之洞就要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了。1907年1月2日,张之洞发出了著名的 《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电》,长篇大论,洋洋洒洒,逐条批驳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他说,既然官制改革是为立宪做预备,那么,官制改革就应该以“有关于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蹶,政事丛脞,人心惶扰”。在电文末尾,张之洞引经据典,指桑骂槐,直接针对袁世凯的意思昭然若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一些反思……
  此电发出后,一时传诵。袁世凯则颇向人慨叹:“其篇末语语注射下官。”此时,袁世凯因为入京主持官制改革,结果吃了大亏。责任内阁未成立,自己的军权和多项兼差反而被“名正言顺”地拿掉,不啻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郁闷可想而知。张之洞此电,无疑是对袁世凯的又一打击。
  奉旨入京,共掌中枢
  立宪改官制牵涉复杂的权力和利益之争,使高层的政争日趋白热化。在瞿鸿禨与袁世凯、袁世凯与张之洞的政争之外,实际上满汉之争和中央集权已经愈演愈烈。在丙午官制改革中“击退”袁世凯的瞿鸿禨,仅仅半年之后,就又栽在奕劻、袁世凯手上,从“丁未政潮”中败下阵来。随后,清廷顺势将袁世凯明升暗降,内调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同时调张之洞入京,出任军机大臣并管理学部,以为袁世凯的牵制。如此一来,清末新政以来两位公认的新政巨擘,均调入京师供职,地方再无与张、袁相匹敌的督抚大臣。清廷基本实现了几十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削藩”大业。
  这时,袁世凯和张之洞虽然仍旧难免矛盾,但作为行政、外交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其在治国理政方面却颇多合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张之洞作为汉人大臣,面对亲贵日益当权的不利局面,自然产生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于是,在币制改革问题上,袁世凯与张之洞意见颇为一致,而与度支部尚书亲贵载泽矛盾颇深。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系立宪大计的国会开设年限问题上,袁世凯与张之洞意见相同,竟与奕劻产生了颇大分歧,以致奕劻密奏慈禧,表达与汉臣截然不同的立场:
  “窃查实行立宪,屡奉慈谕,天下臣民仰望甚殷。近日各省绅民复有要求开国会年限之事,其中有乱党勾结,无非使权柄下移。迫不得已,宪政编查馆严定君权宪法大纲,实行立宪,预备应办各事,庶可保全治安。今张之洞、袁世凯拟以预定年限即开议院。据奴才愚见,不可预定年限,在军机处详细妥商,张之洞等总以定准年限为是。查日本明治十三年宣布立宪,二十四年宣布开设议院,今本朝立宪,一切应办各事尚未举办,先宣布开设议院年限,无此办法。此事关系甚大,惟有据实声明,恭请圣意坚持,总以应办各事实力奉行后,届时再行宣布开设议院期限。不可先定准期,庶权操自上,于大局有益。”
  这提示出,长久以来流传的奕劻被袁世凯用银子喂饱,对袁言听计从的说法,实在小看了奕劻。同时,也说明此时在立宪问题上,满汉大臣已经产生了诸多分歧。袁世凯和张之洞在立宪开国会问题上逐渐步调一致,而对于亲贵弄权,必有所抵制,因而与亲贵的矛盾正在升级。以故,当袁世凯和张之洞以不同的方式黯然“离场”,亲贵弄权就再也难以遏制,大清国业已显现的领导力危机更加严重,国运也就愈难挽回。
  栋摧梁折:从袁世凯被驱到张之洞去世
  就在立宪运动逐渐风起云涌、大清国势风雨飘摇之际,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仅隔一天,相继薨逝。随后,光绪皇帝不到3岁的侄子溥仪即皇帝位,年号宣统,由小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主持国政。两宫的骤然薨逝,以及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的政治安排,给大清国的政坛和国运带来了致命的灾难。不久,高层政坛相继发生了几次大地震。
  首要的大地震,就是摄政王载沣驱逐袁世凯事件。1909年1月2日,两宫尸骨未寒,尚戴孝的军机大臣袁世凯突然被以足疾为由,开缺回籍。袁世凯为什么被罢黜?历来众说纷纭。有谓系光绪皇帝遗命,要载沣替其报仇;有谓亲贵排挤,载泽、善耆皆参与其中;有谓袁世凯太厉害,载沣驾驭不了,故必然排去;有谓是袁世凯联美制日政策失败导致被逐;有谓是袁世凯争夺财政权并竭力主张中美互派大使,加以言官参奏,因而被免。
  不管怎样,袁世凯被罢免对朝局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袁世凯既有实力,又有经验,更有手腕,无疑是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抑制亲贵弄权的第一把好手。袁世凯的“离场”,不仅使亲贵势力更加膨胀,竟难以遏制,而且使中枢的领导力危机急剧恶化。同时,此举加剧了汉人新军和部分立宪势力对清王朝的离心离德趋向。当然,经此一事,当袁世凯再次出山的时候,他再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替清室卖命,而是努力寻求取而代之的最佳办法。
  张之洞在驱袁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有谓其参与密谋,但难以证实。袁世凯开缺后,载沣一度非常信任张之洞。张之洞也以为可以得君行道,实则大谬不然。张之洞平日与贪赃纳贿的权贵格格不入,对于年少无知的亲贵把持军权、肆意妄为,深恶痛绝,然而竟无能为力,最终赍恨而终。
  1909年张之洞突然去世,固然由于年老多病,但致命的直接原因实来自三事:第一,力争唐绍仪不能派津浦督办,认为应该派与津浦线直接相关的直隶、山东和江苏之人;第二,反对朱恩绂加三品卿督办沿江沿海制造各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反對载沣胞弟载洵出任海军大元帅。张之洞对此举极不以为然,但载沣等人“密而不商”,让张之洞无从争起,以致“郁想气发矣”。张之洞的去世,使中枢的领导力危机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张的“离场”,使朝内失去了调停老少亲贵、调停新旧势力、调停南北争端的第一元老。这也是汪荣宝挽张之洞联语 ——“匡时苦费调停策,绝笔惊看讽喻诗”—— 传诵一时之因。随着最后的汉臣相继出局,大清的江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20期)
其他文献
【摘要】 有效的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能极大地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自信。而针对不同的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预习模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预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016-01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整天寻找毛泽东的下落,为什么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没有遭到敌机轰炸?  毛泽东的老房东闫受朝、闫文习父子说,蒋介石轰炸过城南庄,毛泽东有惊无险,至今毛泽东住处的柱子上还留有弹痕。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这里党和群众的基础非常好,就像来到了一个铜墙铁壁筑成的安全岛上。中央大院里住着五大领袖,也住着几户平民百姓。书记们日夜操劳着国家大事,百姓们耕耘着自己的农田,保卫着书记们的安全。村民们几
“我认识胡风已快二十年,应该说是老朋友了。二十年来,我总以为他的毛病不过是心地褊狭、目空一切而已。看了舒芜先生发表的‘胡风信札’,我才知道原来胡风并不只是心地褊狭,而是别具心胸。原来他把他的小集团以外的人……都看成敌人啊。”  这是老舍先生在 《看穿了胡风的心》 中写下的犀利语言。  1954年,胡风遭批判,老舍接连写了《扫除为人民唾弃的垃圾》 《都来参加战斗吧》 等文,称胡风有“一颗极端狂暴狠毒
延安整风有两个层次,即中共中央高级干部整风和全党的普遍整风。全党的普遍整风,实际上又分为整顿“三风”和审查干部两个阶段,而从整顿“三风”转变为审查干部的起始点,或者说起因,就是“王实味事件”。康生把王实味打成“托派”  王实味是延安中央研究院的特别研究员。全党普遍整风发动初期,王实味在1942年3月13日、23日的延安 《解放日报》 文艺栏上发表了 《野百合花》 一文,揭露延安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丑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需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实现道德素养、个人修养、各项能力的同步提升,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新时代 高中 班主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是一种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整本书阅读从古就有,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深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文章在分析整本书阅读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整本书的具体教学对策,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对策   【中图分类
【摘要】 這篇论文是广东省教育学会2018年度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学习引导研究”的一部分——针对教科书的课外学习引导研究。本研究课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教科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 初中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
【摘要】 本文探索了利用“微信”和“英语趣配音”辅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在“互联网 ”的时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大胆改革创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互联网 ” 核心素养 微信 英语趣配音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100-01  一、信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及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鉴赏课程虽然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在进行教学改革,但还一定的问题。文章在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音乐鉴赏课的开设原则及具体开设对策,以为提高音乐鉴赏课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 音乐鉴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及竞争压力就已经非常大。为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加强德育教育,适当应用鼓励对策,以激励学生的正向品德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德育 激励策略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