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与执守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见——李向阳近作展
  2019.4.29—2019.5.26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李向阳约稿时,我轻松地、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这不难,因为我与他认识已有二十多年,曾经在美术馆共事也有十年,应该说对他很熟悉了。可是,当我真正准备落笔时却发现,写“李向阳”并不容易。尤其在翻阅了他比较详细的人生履历,了解了他进入美术馆界、当代艺术界之前的人生经历,及学画与创作状况后,我有些踌躇了。这是一个不好写的人物,经历很不一般,用他自己的话说“常常是被命运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有时甚至是不由自主,但却因缘际会做成了不少的事情”,这些具体可参见他的《花甲独白》和《艺术年表》里的记叙。对于这样一个相当特殊的艺术人物,自己在“下笔时的轻重把握是否能做到恰当呢?我不敢肯定。
  好在李向阳自己的一句话“一辈子都在克服引力,冲击高度,蓦然回首,原来水平这么美”启发了我。按其文中之意,“水平之美”或可置换为“艺术本真之美”“生命本真之美”。纵观其人生轨迹,尽管“跌宕起伏”,时而“花明柳暗”,时而“峰回路转”,悲喜剧乃至荒诞剧不时交替,上演,然莫不在艺术之吉光的照拂下延展,所以他会说自己是幸运的,“多亏缪斯女神一路护佑”。
  记得有句禅语云“心中有佛处处皆菩提”,在此或可引申为正是内心一直有“缪斯女神”的存在,变幻起伏的人生中才会始终蒙女神的眷顾,不离不弃。或许也正是因为内心始终保有对“缪斯”的那份追慕与执守之念,他的艺术之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潮流激涌、繁华喧嚣后,仍能复归本真,回到艺术创作的原点,回到画面的单纯,并于平淡之中发现“水平之美”,进,而体悟到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深意。
  李向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大上海,60年代末随父母插队黑龙江,开始学画。1973年考入济南军区空政文工团做舞美,开始长达二十年的军旅画家生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边塞山陲,甚至炮火硝烟中的边境战场,其间画作多次获得全国性美展奖项。1993年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在他长达十二二年的馆长生涯里,诸多中国美术界的“第一次”,如国际性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的创立,国内首个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设置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将上海美术馆打造成为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知名美术馆,开启了上海公立美术馆的黄金时代。之后的十年里,他担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其间不仅重拾画笔,还筹建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后又;兼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院长,从事艺术教学的管理与改革。在这后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因为工作关系,他多次考察欧美东亚多国,遍历世界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博览多元文化、异域风情。2015年正式退休,专心画画,回到了一个纯粹的画家状态,新的个人画风在自我的沉淀与不断的思索中逐渐建立。
  罗列李向阳的这份个人小史,已显见其艺术经历的丰富与不同凡响。而这份个人小史与其背后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背景之间的密切交织与强烈对应,每个阶段与艺术相关的作为,无论是舞美设计、绘画创作还是艺术行政,都能非常典型而突出地反映所处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潮流与精神特质,令这份个人小史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厚度与容量。相信如果将这份小史进一步充实细节,它会成为可资从多角度研究的非常丰富而特别的艺术个案。
  总是被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或许有命运的因素起作用,而处于风口浪尖上却始终能把握潮流方向奋勇直前,则显然与个人的禀赋、能力以及强烈的内驱力分不开了。
  回看1993年之前,李向阳的艺术履历与一些幸运的同代人还是相似的,少年从父学画,后拜师济南画家吴殿顺,学画四年后顺利考进部队文工团,舞美设计之余画了很多的风景写生。今天看这些风景写生,基本上都是水粉材料画的,构图大多開阔简约,色彩明丽清新,用笔亦轻松老道,画面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情与诗意。其中当然也见得到他受自己喜爱的画家列维坦与吴冠中的影响。从早期的这些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的写生画中,清雅秀润的色调、细腻温柔的情感已经为后来的作品铺上了一层底色。
  成为部队的专业创作员后,要求进行主题创作,开始学习画人物,基本上靠自学,苦攻了一段时间的《艺用人体解剖》《星火》杂志和理查德的《油画人体技法》,居然上手很快。翌年,创作油画《战友的遗孤》参加全军美展即获优秀奖。隔年,创作油画《我的妻子》参加山东青年美展获一等奖,该作于1985年还参加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这个展览在当时被认为真正体现了中国青年艺术的活力和希望。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美术界各种潮流蜂拥迭起的年代,求真、求新、求变成为时代艺术的主流。在李向阳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所具有的艺术灵敏度,从他的《战友的遗孤》《我的妻子》《夜行车》《影》《藤》等作品,可以看到“伤痕美术”“生活流”以及“八五新潮美术”中对于形式与精神意识探讨等思潮的印迹,当然也可以看出其艺术个性中不甘墨守成规,不拘泥、自我的一面。现在看来,这些似乎都为他后来所做的那些虽与创作无关,但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十分有关的艺术行政工作埋下了伏笔。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似乎体现得尤为荡气回肠。
  在李向阳早期的这些风景画、人物画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性真实的表达始终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他的绘画语言总体而言是写实的,他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过一定的形式探索,但走得不算远,最终他还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诚恳地面对画布,用自己熟稔的笔触、色彩和塑造方法表现那些真正令自己心动的对象——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这也是今天我们隔着三四十年的时空注视那些老作品时,依然能感觉到一个人青春的心跳,感觉到他背后那个时代的不息脉动的主要原因。
  时光流转,从1993年担任艺术行政与管理工作开始,到2015年退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外界看来李向阳停止了画画,有些后来认识他的人甚至不知道他曾经是个画家,只知道他是一个颇有威望的美术馆馆长。关于是否自己悄悄地画,他不置可否,只是说一直在收集各种素材为以后创作做准备。他重新开始画画是在2005年调任上海油雕院院长以后,但事务繁忙,大多只是业余时间画画。一度画什么也成为困扰自身的问题,毕竟二十多年东方、西方的艺术一路看过来,中西方当代艺术界也深入地接触过,自己在任时的美术馆就曾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舞台,无论眼界还是思维都与以前大为不同。   或许是为了梳理记忆,或许是为了沉淀心情,又或许是为了感物兴怀,总之《乡间日记》《梦回地中海》《台湾笔记》《青春手记》等一系列油画风景出现了。与早年风景写生所传达的对景物的即时性感受不同,这批油画风景更多地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更注重绘画性的表达与个人情感、记忆及心理的结合。童年时期的江南乡景、青春时代的北方农垦经历、海外考察时的旅途所……在记忆的过滤中,一切变得时近时远,意象纷纭,有的轻盈柔软,有的冰冷沉重,有的浪漫温情……而因隔着时间的面纱,笼罩着情感的色调,又都显现出一种带有些许惆怅的深情和诗意。
  这批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风景画的诞生,让阔别画布多年的李向阳如游子般终于回归到了绘画创作的故土,接续了他早年的画家之路,也重获画界的肯定与好评。然此时已非彼时,二十余年耳濡目染,对艺术的认知也早已是物换星移、情随事迁。不安于现状,想在绘画中继续寻找真正的自己和更大的自由,或许一直是其心底隐秘的希冀。
  机缘常常在不经意或偶然中出现,能够捕捉住的也莫不是有心之人。电脑前的一次发呆,一次百无聊赖中的玩图,鼠标从自己的画作上轻轻划过,竟然拖拽出令人着迷的线条,“说不清这是一些什么线,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些线,只是从那时起,我就沉溺在这些宽宽窄窄、粗粗细细的水平状线条之中了”(见《花甲独白》。那是2013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五六年中,各种不同色象、构成关系、肌理效果的平行线条与色块出现在一块块画布之上,具体的物象不见了,山、水、树、屋……似乎都消失在了由各种水平的线条和色块构成的氤氲而抽象的画面中。有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画面中远近关系还在,依然有风景的大感觉。有些布满了线条和色块,画面中也没有所谓的远近关系,就完全是抽象的形态了。画家自己说:“我的画不抽啊,你看这是天,这是地。”顺着他所指的画看过去,这天、地甚至山、水真好像在那,仔细看却似有若无、渺渺茫茫。曾经有评论者用“意象纵横”来形容他此前的叙事性风景画,我以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这批“抽象”特征的近作的气质也很合适。凝神面对这些被命名为“非相”的系列作品,追溯他一路走来的艺术旅程,会发现所有的经验、记忆、梦想、追求,所有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化作了纵横的意象隐现于那片片斑斓的色彩和平直的线条中。
  从2013年至今,前前后后,“非相”系列画了有一百多幅。其中还有一批纸本水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材料,黑白晕染之间另有一種或浑茫或空灵的气象与韵味。
  虽然了解了“非相”系列的由来,我还是会将之与上海的抽象艺术传统联系起来。上海是当今中国抽象艺术最活跃的城市,从事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人数全国最多,对抽象艺术的欣赏、认知和接受也比其他地方要高,所以抽象艺术在上海有极为发达的生存土壤。李向阳年近六十之际在绘画上变法,从“形相”转为“非相”,开始时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能够自信地坚持下去,除了这一形式符合自己的心境表达和内在精神诉求,应该也与上海拥有抽象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就此而言,“非相”系列的产生,除了画家自身的视野、情性以及心境之所至,还有这座城市抽象艺术精神的潜在滋养之所至。
  今年春末,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这座十年前由向阳先生亲自主持改建的现代功能美术馆里,“非相”系列将会进行一次完整的展示。这也是他人生中首次在公立美术馆举办较为大型的个人展览。展览的名字几番思量,最后定为“若见”。该词取自《金刚经》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若见”一词。只看这个词的表面意思,无非“如果看见”之意,联系后面的“非相”就颇有深意了。佛家之“如来”本为“自性”。于“若见”之展看“非相”,希望看到什么呢?看到真正的自己,看到自己的“自性”。那这个自己又是谁呢?自然是画的作者,可能也希望是你我这些观画的人。这样的解读,不知是否猜中向阳先生的心意?而这个展览的英译名’Seem to see”,则直白有趣,“似乎看见”之意,于是好像这个展览又有了另一层似见非见、似是而非的神秘意味,要引得大家前来一窥究竟。这些个中意涵,当然只能是观看之人各自体会了。
其他文献
从2015年开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目标是收藏和研究中国艺术家创作及其探索创新。于2019年3月20日至6月23日间呈现的“陈福善(1905—1995)个展”是继大同大张、余友涵、李山和仇大雄之后的第五个项目。该展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个案研究视角拓展至香港地区一这个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相比同时代的艺术家,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所享有的盛誉,陈福善在
期刊
艺术家创作方式与作品风格的剧烈变化,一方面根源于他对这个世界不同维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与既有图像程式的对抗程度。当然并不是说有着多元作品体系的艺术家更受青睐,而是指这样的艺术家会丰富我们对艺术、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王煜宏近年来的创作一直处于一种两极化的状态,一面是延续其类似古典风格的当代绘画创作,一面是不断延伸的雕塑、装置、多媒体创作。多维度的创作方向让人很难描述王煜宏的艺术世界轮廓,却给
期刊
3G,一个时髦而又遥远的名词。必须承认,它被炒得热火朝天,却迟迟没有被普及。必须承认,我们期待着3G时代的来临,我们也坚信真正的3G时代就快到来。为了让米饭们在不远的未来能充分体验3G化生活的乐趣,MI推出“HOT 3G”特别栏目。在这里,你们能了解到近期重要3G网络相关资讯,欣赏到3G前沿的相关终端产品,掌握到3G通讯网络的相关技术要点。  由于全球通讯业最权威的“2008 3GSM全球移动通信
期刊
诺基亚7900 Crystal Prism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010-65392828 RMB 3900在原有诺基亚7900 Prism的基础上,诺基亚联手法国设计师Frédérique Daubal,推出了7900 Crystal Prism。  与7900 Prism相比,7900 Crystal Prism更多的变化在于其更加华丽的外观。它在导航键中央镶嵌了一颗粉紫色水晶,大幅度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西方现代主义以降艺术背后的学术发展脉络,并对比中国自新潮美术以来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以及背景的异同,指出了中国社会情境中发展出来的当代艺术的特殊性:即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独立性诉求两者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如何推动艺术个人创造力在中国当下现实语境中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当代艺术多元主义公共性  中外学术界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确实由来已久。在今天已经看得很清楚,自20世纪5
期刊
PMA2008在大洋彼岸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影像视觉的豪门盛宴。72个小时,精彩层出不穷,新品目不暇接。猜测、置疑、期待、渴望……PMA2008让一切真相大白。
期刊
大玄玄社会:常陵  2019.3.22—2019.5.12东画廊  城市的地下是另一个世界,我们的影子生活在那里,他们被要求模仿并试图成为我们。地上是欢声笑语的游乐场,地下却是狭小拥挤的监狱。这是电影《我们》(Us)的剧情,却与常陵最近在东画廊的个展“大玄玄社会”不谋而合。  初识常陵,是他的“五花肉系列”。肥油流窜的肠肉堆积成山水物象,渺小的人类自以为神,却不自觉地成为七情六欲的奴隶。“大玄玄社
期刊
内容提要: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抄袭”问题引发热议。本文作者以其2015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展的策展文本为基础,讨论了当代艺术中挪用、抄袭、临摹等概念的区别与“挪用”概念的被滥用,提出了“挪用”一词在当代艺术文本中的使用范畴与边界。  关键词:当代艺术抄袭挪用  “当下社会,山寨现象风生水起,抄袭事件层出不穷。回望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认为中国当代艺
期刊
CECT T300 RMB 1980    2008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各大手机厂商也抓紧时间推出各种与奥运沾边儿的产品,新近上市的CECT(中电通信)T300便是其中颇受瞩目的一员,它所具备的模拟电视功能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收看到奥运赛事,不错过我国奥运健儿的夺金一刻。    支持指纹识别、电视功能以及超长待机  音乐功能较为简单
期刊
第五十八届  威尼斯双年展  2019.5.11—2019.11.24  威尼斯绿园城堡、军械库以及其他威尼斯历史中心  自我1999年第一次参观被称为艺术界“奥运会”的威尼斯双年展时,我多是以支持中国当代艺术为首要目的。1980年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双年展,并打算以传统刺绣和剪纸作品参展,但这并不符合双年展当代艺术的参展标准,因此,中国在双年展上的第一次亮相被推迟至1993年,以独特的玩世现实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