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下一个重要流量入口,非社群莫属,基于此,社群越来越受到诸多人的关注,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资本市场的目光甚至开始倾斜于有影响力的社群。基于本人的亲自实践和近20个月的一线参与观察,特对社群做几点探讨,这些观点是第一次公诸于世,是绝大部分玩家从未意识到的爆点。
第一个秘密:大部分社群不是社群,更应该被称作“乌合之众”。眼下的社群就是这样,它虽然顶着社群的绚丽光环,却绝非实质意义上的聚合,因为社群是一个长效概念,需要一段时期的沉淀、规范和征战,而当下的社群顶多是一次群聚效应,里面杂七杂八地混来了各色人等,有好事就一起潇洒分赃,有坏事一溜烟跑的净光,这是现实。
第二个秘密:社群变现难是个伪命题,现实是社群分类型,有些群天然就不能变现,而有些社群成员天然就能在社群里变现。我曾经在“2015年社群要这么玩”中提到,当下社群大概分为4类,其中泛社交型社群和社团类社群就是用来耍朋友的,不具备变现基因;而被李教授炒作甚凶的“产品型社群”貌似最容易逼近变现边缘,现实结果却是鲜有成功者;公司类社群就不说了,为变现而生!
第三个秘密:社群界没有真正的大咖,但不妨碍一大帮“互联网界仁波切”喝着咖啡“咔咔”一顿胡侃。道理很简单,社群这个概念还是挺高大上的,以致于它都上升到了社会学范畴,不少兄台甚至都不知道社会学这门学科,都开始拿社群卖弄风骚、漫天吆喝,挺好玩的。至于自诩社群营销专家、社群经济大师,更是令人侧目不已。
第四个秘密:社群不是微信群,但社群却因为微信群而一炮走红。如果你依然天真地认为手里拎着一串的微信群,然后就认为自己掌握了这个社群,那就大错特错,微信群是社群的松散连接器,它让社群的聚合成为可能,但也就是可能而已,真正的社群不会因为微信群的消弭而散却,不信可以试试,如果微信群的功能从微信里被拔掉,当下所谓的“社群”基本消失殆尽,这个现实是血淋淋的。
第五个秘密:玩社群首先是链接,其次是互动,再次是结盟,最后是入心。说完这个套路,做过电商运营的一定会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四个阶段就是:吸引用户、激活用户、转化用户和留存用户啊。互联网的运营之道都是相通的,玩社群不光是简单的体力活,还是一项费神烧脑的智力工作,如果你家想招聘一名“首席社群官”,一定要记得拿这个小常识考验他哈,能有此运营思维者,可塑可培养!
第六个秘密:社群可以拿来做营销,但社群营销的本质是场景化,而在群里构成场景化的唯有“话题”二字。这个秘密是给做微商的朋友看的,你们天天说“社群微商”,天天在微信群里丢广告,效果一天天下降,都怪不知道这个小秘密,移动互联网有一个命门就是场景化,而线上的所有场景化营造,实质上都是话题创造,设计屌爆的话题,就成了社群营销的核心。
第七个秘密:产品型社群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社群的真正媒介是人不是产品。这两年最火的讲师,非李教授莫属了,人家确实受之无愧,经历和阅历在那摆着呢。李教授鼓吹的“产品型社群”可谓炙手可热,这跟小mi的“为发烧而生”不无关系。可常识却告诉我:人们会因为一个牛逼的人或事而聚在一起,很少因为某个消费品混搭在一起,这个消费品又不是图腾、信物,凭啥要围绕它转哩?所以,我相信会有社群型产品,而对产品型社群充耳不闻,不知道你们啥想法。
第八个秘密: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社群,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每当提及社群的含义,必有人说同频同趣、价值观相同,在这个年代里谈价值观你不觉得有点蛋疼么?尤其是认知浅薄的网络上,趣味和价值观被信息盈余给冲抵得混乱不堪,此时此刻恰恰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混乱期,而在此刻却祈求基于价值观构建社群,这本身就说明了社群的松散性。
第九个秘密:社群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讨论,背后是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的理解不清。我始终觉得社群经济是从粉丝经济演化而来,就像现在的罗振宇一样,一开始玩自媒体,现在玩社群,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社群需要有个精神领袖,他必须足够的牛逼,在跟外围社群对决时,气场屌爆,为群争光,在社群内能像个小太阳一样照耀群员,而当群员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领袖的能量辐射没那么远了,咋办?就搞几个精神副领袖,靠着副领袖的能量场继续辐射远端的群员,然后就产生了多中心化,社群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第十个秘密:社群的三层价值链是渠道、平台、生态。渠道是一条线,平台是一个面,生态是一个体。社群的价值挖掘,也基本遵循了这条规律,玩的最低级别就是把社群当成三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中级别是把产品优化、服务反馈、企业管理融进社群,高级别则干脆利用社群融合行业资源、玩转产业链、改造商业模式了。你的社群进阶到哪个级别了?
第一个秘密:大部分社群不是社群,更应该被称作“乌合之众”。眼下的社群就是这样,它虽然顶着社群的绚丽光环,却绝非实质意义上的聚合,因为社群是一个长效概念,需要一段时期的沉淀、规范和征战,而当下的社群顶多是一次群聚效应,里面杂七杂八地混来了各色人等,有好事就一起潇洒分赃,有坏事一溜烟跑的净光,这是现实。
第二个秘密:社群变现难是个伪命题,现实是社群分类型,有些群天然就不能变现,而有些社群成员天然就能在社群里变现。我曾经在“2015年社群要这么玩”中提到,当下社群大概分为4类,其中泛社交型社群和社团类社群就是用来耍朋友的,不具备变现基因;而被李教授炒作甚凶的“产品型社群”貌似最容易逼近变现边缘,现实结果却是鲜有成功者;公司类社群就不说了,为变现而生!
第三个秘密:社群界没有真正的大咖,但不妨碍一大帮“互联网界仁波切”喝着咖啡“咔咔”一顿胡侃。道理很简单,社群这个概念还是挺高大上的,以致于它都上升到了社会学范畴,不少兄台甚至都不知道社会学这门学科,都开始拿社群卖弄风骚、漫天吆喝,挺好玩的。至于自诩社群营销专家、社群经济大师,更是令人侧目不已。
第四个秘密:社群不是微信群,但社群却因为微信群而一炮走红。如果你依然天真地认为手里拎着一串的微信群,然后就认为自己掌握了这个社群,那就大错特错,微信群是社群的松散连接器,它让社群的聚合成为可能,但也就是可能而已,真正的社群不会因为微信群的消弭而散却,不信可以试试,如果微信群的功能从微信里被拔掉,当下所谓的“社群”基本消失殆尽,这个现实是血淋淋的。
第五个秘密:玩社群首先是链接,其次是互动,再次是结盟,最后是入心。说完这个套路,做过电商运营的一定会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四个阶段就是:吸引用户、激活用户、转化用户和留存用户啊。互联网的运营之道都是相通的,玩社群不光是简单的体力活,还是一项费神烧脑的智力工作,如果你家想招聘一名“首席社群官”,一定要记得拿这个小常识考验他哈,能有此运营思维者,可塑可培养!
第六个秘密:社群可以拿来做营销,但社群营销的本质是场景化,而在群里构成场景化的唯有“话题”二字。这个秘密是给做微商的朋友看的,你们天天说“社群微商”,天天在微信群里丢广告,效果一天天下降,都怪不知道这个小秘密,移动互联网有一个命门就是场景化,而线上的所有场景化营造,实质上都是话题创造,设计屌爆的话题,就成了社群营销的核心。
第七个秘密:产品型社群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社群的真正媒介是人不是产品。这两年最火的讲师,非李教授莫属了,人家确实受之无愧,经历和阅历在那摆着呢。李教授鼓吹的“产品型社群”可谓炙手可热,这跟小mi的“为发烧而生”不无关系。可常识却告诉我:人们会因为一个牛逼的人或事而聚在一起,很少因为某个消费品混搭在一起,这个消费品又不是图腾、信物,凭啥要围绕它转哩?所以,我相信会有社群型产品,而对产品型社群充耳不闻,不知道你们啥想法。
第八个秘密: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社群,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每当提及社群的含义,必有人说同频同趣、价值观相同,在这个年代里谈价值观你不觉得有点蛋疼么?尤其是认知浅薄的网络上,趣味和价值观被信息盈余给冲抵得混乱不堪,此时此刻恰恰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混乱期,而在此刻却祈求基于价值观构建社群,这本身就说明了社群的松散性。
第九个秘密:社群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讨论,背后是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的理解不清。我始终觉得社群经济是从粉丝经济演化而来,就像现在的罗振宇一样,一开始玩自媒体,现在玩社群,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社群需要有个精神领袖,他必须足够的牛逼,在跟外围社群对决时,气场屌爆,为群争光,在社群内能像个小太阳一样照耀群员,而当群员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领袖的能量辐射没那么远了,咋办?就搞几个精神副领袖,靠着副领袖的能量场继续辐射远端的群员,然后就产生了多中心化,社群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第十个秘密:社群的三层价值链是渠道、平台、生态。渠道是一条线,平台是一个面,生态是一个体。社群的价值挖掘,也基本遵循了这条规律,玩的最低级别就是把社群当成三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中级别是把产品优化、服务反馈、企业管理融进社群,高级别则干脆利用社群融合行业资源、玩转产业链、改造商业模式了。你的社群进阶到哪个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