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可否认,议论文容易入题且能有效避免跑题,因此考场上议论文体一枝独秀。下面我们就通过习作实例介绍几种使之思路清楚、结构清爽、文脉清晰的“万能”式的结构。
[“点—正—反—析—联—结”式]
这种结构最常用也最有效。“点”就是开门见山,点明论点或论题,这一部分应精炼、明确,让读者能由此环节直接了解你的观点或看法;“正”也就是说从正面列举事例或引用论据证明你的观点,并进而点题,这一部分应当详写;“反”则是说从反面列举事例或引用论据来反证你的观点或看法,并进而逆推出论点;若缺乏反面论据,也可以通过假设,将正面论据转化为反面论据,此部分也应适当详写;“析”也就是说要对中心论点和最具代表性的论据进行言简意赅的分析和挖掘,并由此深化你的观点或看法,此部分关键是要言之有理,不可泛泛分析,可详写;“联”即将中心论点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展开议论,或者指出“怎么做或如何做”,这一部分可适当简写,点到为止;“结”也就是说总收全文,再次强化论点以回应第一环节的观点,也可发出号召、呼吁等。下而一篇议论文优秀习作就很符合这种模式。
感谢自卑
一个人固然要自信,但也不能不自卑,因为,自卑是成功的起点。(点)
司马迁因受宫刑而自卑,于是心无杂念,埋头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贝多芬因双耳失聪而自卑,于是专心致志地思索人生命运,终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写就了《命运》交响曲;邓亚萍身材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矮胖,在追求修长和骨感的社会里,她无疑是自卑的,但她在自卑中并不自弃,只是默默地咬紧牙关苦练,最终成为乒坛骁将、世界冠军。(正)
相反,缺乏自卑有时竟会成为一个人人生的滑铁卢。没有自卑心的人大多有太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小而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大而会毁掉一个国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不因国力不强而自卑,反而自信百倍,狂妄自大,无视敌我实际,不顾已方实力,草率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惶失措,诚可痛也。缺乏自卑者戒之!(反)
感谢自卑,感谢它给了我们方向。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不会再进步,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不会进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苦恼于缺陷,羞于己不如人,才会奋起直追。感谢自卑,感谢它给了我们动力。自卑的感觉是痛苦的。当我们在因缺陷而奋进的过程中有所松懈时,自卑就像针一样刺着我们的心,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脸。为了自己不比别人差,为了不给被人当垫脚石,我们咬着牙也要前进。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初拜师时即留下“眼皮下垂,演不好角色”的评语。他得知了自己这个缺陷,非常自卑,后来便每天盯着针尖练眼功,稍有松懈,自卑就不召自来。正是这种自卑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京剧翘楚,否则他或许作为一名龙套演员湮没于世。(析)
当然,一味自卑也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让人堕落,停滞不前。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感觉到了自卑,正确对待自卑,才能从中崛起,最后成功。这样的自卑才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正如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活,成绩差固然令人自卑,但只是一味自卑,最终只会消沉;如果能化自卑为动力,在自卑中心无旁骛,默头苦干,奋起直追,那么,成绩提高是毫无疑问的。(联)
感谢自卑,感谢它为我们辉煌的成功创造了一个清晰可见的起点和源源不尽的动力。(结)
上举例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构清爽,因而显得文脉清晰,形象地解说了上述模式。
[“引——理——例——联——结”式]
这种模式更具文采,更能吸引读者。“引”是指用形象化的比兴手法引出中心论点,例如,在写作“逆境与成才”时即可这样引出论点:苍鹰在狂风暴雨中成长为蓝天英雄,海燕在滔天巨浪中成长为大海精灵,而离开了舒适温室的花朵稍遇凉意就香消玉殒。看来,逆境既可成就人也能毁灭人。接着用“理”这一环节来对第一部分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使你的基本观点得以凸显;而“例”就是通过正、反面事例或其他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证明,此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以应紧紧围绕论点展开并需强调论点;这种模式中的“联”与第一种模式中的“联”异曲同工,毋须赘述。而“结”则要与前文形成对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仍以“逆境与成才”为例,这种模式的“结”环节即可这样“结”束全文:苍鹰能够直面逆境,所以成为长空英雄;海燕能够笑傲逆境,所以成为碧海精灵;我们年轻一代,只有蔑视、邈视逆境,把逆境当作磨砺,并因此而努力拼搏,才能真正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起—承—转—合”式]
这种模式中的“起”就是提出论点或论题,可使用开门见山,也可运用比兴引导等手法;“承”就是承接上文论点,围绕你的论题、观点展开,这一环节一般运用并列论据来论证论点;“转”就是转换或改变论证角度,进一步对论点进行反向论证或层进式论证(所谓层进式,就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以论证,深化并强调论点)。如果缺乏反面论据,可以通过假设,将正面论据转化为反面论据,如上举例文中若没有反面论据,我们则可以假设前面例子进行论证:试想,司马迁若不自卑,生活于一个优越感极强的家庭,他能有那么多的精力从事《史记》的创作吗?一个双耳听力正常的贝多芬能心无旁骛地去思考“命运”吗?同样地,身材修长的邓亚萍还能在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中苦练球技吗?此后再联系现实,提出意见或建议;“合”就是结束、收束、总结全文,在文章最后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或提出号召,或发出呼吁。
当然,我们在行文时还应注重过渡。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与论据、论据与论据、说理与论据之间,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勾连,以接通前后文气,使观点、论据、析理等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否则,文意可能显得突兀不流畅。在写作中既可使用过渡段,也可使用过渡语(如关联句)或过渡词(如“然而、相反”等)。上举例文中第3、5段就分别用“相反”和“当然”巧妙地将上下文意贯通起来了。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扇形、总—分、总—分—总结构,等等。但不论使用任何结构形式,都必须能够使文章思路清楚,脉络清晰!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时应切记:结构清爽,方显文脉清晰!
路口
莫小米
两个女儿陪七十岁老父亲来省城就医。
事毕,离回程发车还有几小时,女儿们想去附近商场采购点东西,让父亲在医院的休息区等候。回来,老人不见了。
调看医院监控,老人于二十分钟前离开了座位。上厕所?买吃的?应该没走远。两人分头疯狂寻找,无果。
把父亲丢了,回去怎么交代?她们哭丧着脸,内疚加自责,继续乱找。还算运气好,第二天傍晚,她们找到了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老人家正在整理废旧钢筋。神情专注,手法娴熟,夕阳照着,看起来,哪有半点病人的影子?
喊着爹,围上去,老人浑然不觉,“你们咋来了,唉,人老了,手脚不灵了。”
患了认知障碍的老人是如何走丢的?医生说,只要错过一个他还能记住的路口,就可能永远错过,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无限制地在世上游荡,漂泊,走到山上,走到水里,走到马路中间,不懂得躲避危险。
可是老人又如何会走向工地的?他熟练地干活,以至于大家都没有发现多出来一个人。女儿纳闷他一天一夜吃什么,睡哪儿。很简单,他多半是习惯成自然地走进工人们临时居住的工棚,蜷缩了一个晚上。
他的游历堪称奇妙,或许起先他是去上厕所的,却再也记不起回头的路了,走过一个个陌生的路口,突然邂逅他熟悉的情境……
有个医生,曾是一家大医院的消化内科主任。大部分记忆丢失,生活也不能自理,但是他每天吃好早饭,会进入查房状态,问:“3床的血液检查做了没有?5床病人的血压怎么样?12床病人的处方开了吗?”又吩咐某某人还要做哪些检查。
医学知识我不懂,但我能想象:当他们错过现世的所有路口之后,似曾相识的某个路口忽然出现了,就像一个虫洞,让他穿越到他熟悉的地方,他曾付出过也获得过,辛苦过也骄傲过,他深深热爱过的地方。
[“点—正—反—析—联—结”式]
这种结构最常用也最有效。“点”就是开门见山,点明论点或论题,这一部分应精炼、明确,让读者能由此环节直接了解你的观点或看法;“正”也就是说从正面列举事例或引用论据证明你的观点,并进而点题,这一部分应当详写;“反”则是说从反面列举事例或引用论据来反证你的观点或看法,并进而逆推出论点;若缺乏反面论据,也可以通过假设,将正面论据转化为反面论据,此部分也应适当详写;“析”也就是说要对中心论点和最具代表性的论据进行言简意赅的分析和挖掘,并由此深化你的观点或看法,此部分关键是要言之有理,不可泛泛分析,可详写;“联”即将中心论点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展开议论,或者指出“怎么做或如何做”,这一部分可适当简写,点到为止;“结”也就是说总收全文,再次强化论点以回应第一环节的观点,也可发出号召、呼吁等。下而一篇议论文优秀习作就很符合这种模式。
感谢自卑
一个人固然要自信,但也不能不自卑,因为,自卑是成功的起点。(点)
司马迁因受宫刑而自卑,于是心无杂念,埋头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贝多芬因双耳失聪而自卑,于是专心致志地思索人生命运,终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写就了《命运》交响曲;邓亚萍身材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矮胖,在追求修长和骨感的社会里,她无疑是自卑的,但她在自卑中并不自弃,只是默默地咬紧牙关苦练,最终成为乒坛骁将、世界冠军。(正)
相反,缺乏自卑有时竟会成为一个人人生的滑铁卢。没有自卑心的人大多有太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小而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大而会毁掉一个国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不因国力不强而自卑,反而自信百倍,狂妄自大,无视敌我实际,不顾已方实力,草率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惶失措,诚可痛也。缺乏自卑者戒之!(反)
感谢自卑,感谢它给了我们方向。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不会再进步,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不会进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苦恼于缺陷,羞于己不如人,才会奋起直追。感谢自卑,感谢它给了我们动力。自卑的感觉是痛苦的。当我们在因缺陷而奋进的过程中有所松懈时,自卑就像针一样刺着我们的心,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脸。为了自己不比别人差,为了不给被人当垫脚石,我们咬着牙也要前进。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初拜师时即留下“眼皮下垂,演不好角色”的评语。他得知了自己这个缺陷,非常自卑,后来便每天盯着针尖练眼功,稍有松懈,自卑就不召自来。正是这种自卑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京剧翘楚,否则他或许作为一名龙套演员湮没于世。(析)
当然,一味自卑也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让人堕落,停滞不前。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感觉到了自卑,正确对待自卑,才能从中崛起,最后成功。这样的自卑才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正如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活,成绩差固然令人自卑,但只是一味自卑,最终只会消沉;如果能化自卑为动力,在自卑中心无旁骛,默头苦干,奋起直追,那么,成绩提高是毫无疑问的。(联)
感谢自卑,感谢它为我们辉煌的成功创造了一个清晰可见的起点和源源不尽的动力。(结)
上举例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构清爽,因而显得文脉清晰,形象地解说了上述模式。
[“引——理——例——联——结”式]
这种模式更具文采,更能吸引读者。“引”是指用形象化的比兴手法引出中心论点,例如,在写作“逆境与成才”时即可这样引出论点:苍鹰在狂风暴雨中成长为蓝天英雄,海燕在滔天巨浪中成长为大海精灵,而离开了舒适温室的花朵稍遇凉意就香消玉殒。看来,逆境既可成就人也能毁灭人。接着用“理”这一环节来对第一部分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使你的基本观点得以凸显;而“例”就是通过正、反面事例或其他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证明,此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以应紧紧围绕论点展开并需强调论点;这种模式中的“联”与第一种模式中的“联”异曲同工,毋须赘述。而“结”则要与前文形成对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仍以“逆境与成才”为例,这种模式的“结”环节即可这样“结”束全文:苍鹰能够直面逆境,所以成为长空英雄;海燕能够笑傲逆境,所以成为碧海精灵;我们年轻一代,只有蔑视、邈视逆境,把逆境当作磨砺,并因此而努力拼搏,才能真正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起—承—转—合”式]
这种模式中的“起”就是提出论点或论题,可使用开门见山,也可运用比兴引导等手法;“承”就是承接上文论点,围绕你的论题、观点展开,这一环节一般运用并列论据来论证论点;“转”就是转换或改变论证角度,进一步对论点进行反向论证或层进式论证(所谓层进式,就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以论证,深化并强调论点)。如果缺乏反面论据,可以通过假设,将正面论据转化为反面论据,如上举例文中若没有反面论据,我们则可以假设前面例子进行论证:试想,司马迁若不自卑,生活于一个优越感极强的家庭,他能有那么多的精力从事《史记》的创作吗?一个双耳听力正常的贝多芬能心无旁骛地去思考“命运”吗?同样地,身材修长的邓亚萍还能在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中苦练球技吗?此后再联系现实,提出意见或建议;“合”就是结束、收束、总结全文,在文章最后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或提出号召,或发出呼吁。
当然,我们在行文时还应注重过渡。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与论据、论据与论据、说理与论据之间,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勾连,以接通前后文气,使观点、论据、析理等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否则,文意可能显得突兀不流畅。在写作中既可使用过渡段,也可使用过渡语(如关联句)或过渡词(如“然而、相反”等)。上举例文中第3、5段就分别用“相反”和“当然”巧妙地将上下文意贯通起来了。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扇形、总—分、总—分—总结构,等等。但不论使用任何结构形式,都必须能够使文章思路清楚,脉络清晰!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时应切记:结构清爽,方显文脉清晰!
路口
莫小米
两个女儿陪七十岁老父亲来省城就医。
事毕,离回程发车还有几小时,女儿们想去附近商场采购点东西,让父亲在医院的休息区等候。回来,老人不见了。
调看医院监控,老人于二十分钟前离开了座位。上厕所?买吃的?应该没走远。两人分头疯狂寻找,无果。
把父亲丢了,回去怎么交代?她们哭丧着脸,内疚加自责,继续乱找。还算运气好,第二天傍晚,她们找到了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老人家正在整理废旧钢筋。神情专注,手法娴熟,夕阳照着,看起来,哪有半点病人的影子?
喊着爹,围上去,老人浑然不觉,“你们咋来了,唉,人老了,手脚不灵了。”
患了认知障碍的老人是如何走丢的?医生说,只要错过一个他还能记住的路口,就可能永远错过,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无限制地在世上游荡,漂泊,走到山上,走到水里,走到马路中间,不懂得躲避危险。
可是老人又如何会走向工地的?他熟练地干活,以至于大家都没有发现多出来一个人。女儿纳闷他一天一夜吃什么,睡哪儿。很简单,他多半是习惯成自然地走进工人们临时居住的工棚,蜷缩了一个晚上。
他的游历堪称奇妙,或许起先他是去上厕所的,却再也记不起回头的路了,走过一个个陌生的路口,突然邂逅他熟悉的情境……
有个医生,曾是一家大医院的消化内科主任。大部分记忆丢失,生活也不能自理,但是他每天吃好早饭,会进入查房状态,问:“3床的血液检查做了没有?5床病人的血压怎么样?12床病人的处方开了吗?”又吩咐某某人还要做哪些检查。
医学知识我不懂,但我能想象:当他们错过现世的所有路口之后,似曾相识的某个路口忽然出现了,就像一个虫洞,让他穿越到他熟悉的地方,他曾付出过也获得过,辛苦过也骄傲过,他深深热爱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