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国农村因年轻人外流而日渐凋敝,城市则是就业难与用工荒相伴出现,与此同时,老龄化加剧也引发了种种矛盾,这些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探讨和争论。中国劳动力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长期的计划生育国策对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专家、畅销书《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教授。
低出生率导致内需不足
《中国扶贫》:从人口学角度,您如何看待今天中国农村的凋敝状况?
易富贤:我认为这种情形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城市有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有完善的社会分工,就业机会多,所以吸引了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生育,导致农村年轻人口补充不足。
《中国扶贫》:从城市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面临就业难,您如何看待这一矛盾?
易富贤:其实从人口学角度是能够解释民工荒的。中国20-39岁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在2002年达到4.6亿顶峰后,在2003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民工荒正是在这时出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暂时掩盖了中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后用工荒更加凸显。2012年,20-39岁人口只比2002年下降5%,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如此之大,到2032年,该年龄组人口只有3亿(比2002年减少1/3),对经济的影响将愈发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内需不足、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大致是2个消费人口提供1个就业机会,也就是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左右,只有中国该比例高达59.7%。究其原因,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上亿年幼消费人口,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人口高利贷”加重经济衰退
《中国扶贫》:人口出生率、抚养比与GDP是怎样的关系?
易富贤:先要分清两个概念。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之比,包括了儿童抚养比(0-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我认为,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在分析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时,必须将这两个抚养比区分开来,这点很关键。
人均GDP年增长率与儿童抚养比是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是负相关关系。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投资)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还债)上升越快。2010年中国儿童抚养比只有22%,而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平均儿童抚养比为45%,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1%,连发达国家平均也还有24%。中国2010年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相当于韩国1990年的水平,而日本1970年儿童抚养比为35%,韩国1990年为37%。可见中国人口负债非常严重,这必然导致老年抚养比以及总抚养比的大幅上升。
《中国扶贫》:老年抚养比的增高对GDP有怎样的影响?
易富贤:当老年抚养比低于12%的时候,经济可以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一旦超过12%,经济增长率将跳跃性下降。举例来说,1964-1999年,台湾GDP年均增长8.5%;2000年老年抚养比超过12%后,200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降到4.1%。日本在二战后直到1973年GDP年均增长9%以上;1977年老年抚养比超过12%,1977-1994年GDP年均只增长3.9%;1995年老年抚养比超过20%,1995-2009年GDP年均只增长0.96%。欧盟1976年老年抚养比超过20%,1976-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1.8%。所以,普遍来看,各国、各地区经济的下滑,与老年抚养比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通过计划生育降低儿童抚养比(人口投资)从而暂时性地降低总抚养比,并非如蔡日方、胡鞍钢所说的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高利贷,会加重今后经济的衰退。而印度由于老年抚养比低,人口结构年轻,我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50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粮食、大气非难题
《中国扶贫》:中国如果放开计划生育,会面临粮食危机吗?
易富贤:从营养上来说,欧美国家的膳食中所含热量和脂肪已经太高,增加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陷入了“低廉的粮食”和“高昂的医疗费”的矛盾中。日本国民比较健康长寿,就是因为其膳食中所含热量和脂肪比欧美国家要低。中国已经“吃”得比日本、韩国还要好(以人均每天膳食摄入的热量、蛋白、脂肪为标准),只要适当优化饮食结构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欧美的饮食结构作为追求目标。
从亩产上来说,中国的粮食单产如果能达到现在荷兰、比利时的水平,将增产70%。因此,即便中国保持现有耕地,也完全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另外,中国耕地潜力很大,2010年中国科学院的调研成果显示,中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其中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中国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约20亿亩)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如果在部分地区推广滴灌和改造土壤,耕地还将大为增加。沙漠化土地由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少虫害,可以发展高产优质作物。
今后的农业将是三色并重:除了传统的绿色农业外,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和蓝色农业(海洋农业)也将兴起,中国大陆近海区仅200米等深线内可开发利用的就至少有22亿亩(相当于11亿亩陆地良田)。因此,只要一边提高亩产,一边开辟新的耕地资源,中国完全不必担心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后的粮食问题。
《中国扶贫》:前段时间北京雾霾严重,不少人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口太多。您如何看?
易富贤: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处于发展阶段。英国1885年、美国1920年单位GDP(2009年购买力)的能耗是中国2010年的1.9倍、2.1倍。后来由于环保措施的跟进,就连工业雾都伦敦目前的空气都要比1585年还洁净。二、城市化。中国数亿人涌入城市,而城市生态建设滞后。三、大城市病。中国的城市基本都是以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进行规划的,北京、上海甚至每平方公里超过1.5万人,而美国芝加哥、费城等每平方公里只有4000人,中国城市容积率高,导致单位面积污染大。四、国际污染的转入。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相当于发达国家通过产品交换将将污染转移入中国。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今后的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很多,一方面中国将走发达国家当年的老路,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一方面无污染的新能源将取代化石能源,而新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年轻的体力和智力。没有可再生的人口就没有可再生的资源和可再生的环境。德国环保界以前曾经认为人口导致环境污染,但是现在已经转变观念,认为人口既能破坏环境,更能改善环境。
扶贫需改善人口结构
《中国扶贫》:人口政策对扶贫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易富贤:人口结构影响经济结构,人口流动影响区域经济。现在农村的贫困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补充不足。如果人口政策不调整,年轻人口将越来越集中到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大量的中小城市也将在今后逐渐缺乏活力,与现在的农村地区一样变得越来越萧条、贫困。
停止计划生育后,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增强中小城市的活力,也能影响、辐射周围农村地区。经济政策扶贫相当于从体外进行“心肺复苏”,只能暂时性扶贫,难以持久。而人口政策扶贫,则相当于从内部增强心脏功能,是可持续的。因此,人口政策扶贫要远比经济政策扶贫更彻底、更有效。
低出生率导致内需不足
《中国扶贫》:从人口学角度,您如何看待今天中国农村的凋敝状况?
易富贤:我认为这种情形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城市有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有完善的社会分工,就业机会多,所以吸引了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生育,导致农村年轻人口补充不足。
《中国扶贫》:从城市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面临就业难,您如何看待这一矛盾?
易富贤:其实从人口学角度是能够解释民工荒的。中国20-39岁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在2002年达到4.6亿顶峰后,在2003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民工荒正是在这时出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暂时掩盖了中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后用工荒更加凸显。2012年,20-39岁人口只比2002年下降5%,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如此之大,到2032年,该年龄组人口只有3亿(比2002年减少1/3),对经济的影响将愈发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内需不足、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大致是2个消费人口提供1个就业机会,也就是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左右,只有中国该比例高达59.7%。究其原因,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上亿年幼消费人口,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人口高利贷”加重经济衰退
《中国扶贫》:人口出生率、抚养比与GDP是怎样的关系?
易富贤:先要分清两个概念。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之比,包括了儿童抚养比(0-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我认为,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在分析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时,必须将这两个抚养比区分开来,这点很关键。
人均GDP年增长率与儿童抚养比是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是负相关关系。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投资)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还债)上升越快。2010年中国儿童抚养比只有22%,而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平均儿童抚养比为45%,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1%,连发达国家平均也还有24%。中国2010年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相当于韩国1990年的水平,而日本1970年儿童抚养比为35%,韩国1990年为37%。可见中国人口负债非常严重,这必然导致老年抚养比以及总抚养比的大幅上升。
《中国扶贫》:老年抚养比的增高对GDP有怎样的影响?
易富贤:当老年抚养比低于12%的时候,经济可以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一旦超过12%,经济增长率将跳跃性下降。举例来说,1964-1999年,台湾GDP年均增长8.5%;2000年老年抚养比超过12%后,200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降到4.1%。日本在二战后直到1973年GDP年均增长9%以上;1977年老年抚养比超过12%,1977-1994年GDP年均只增长3.9%;1995年老年抚养比超过20%,1995-2009年GDP年均只增长0.96%。欧盟1976年老年抚养比超过20%,1976-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1.8%。所以,普遍来看,各国、各地区经济的下滑,与老年抚养比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通过计划生育降低儿童抚养比(人口投资)从而暂时性地降低总抚养比,并非如蔡日方、胡鞍钢所说的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高利贷,会加重今后经济的衰退。而印度由于老年抚养比低,人口结构年轻,我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50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粮食、大气非难题
《中国扶贫》:中国如果放开计划生育,会面临粮食危机吗?
易富贤:从营养上来说,欧美国家的膳食中所含热量和脂肪已经太高,增加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陷入了“低廉的粮食”和“高昂的医疗费”的矛盾中。日本国民比较健康长寿,就是因为其膳食中所含热量和脂肪比欧美国家要低。中国已经“吃”得比日本、韩国还要好(以人均每天膳食摄入的热量、蛋白、脂肪为标准),只要适当优化饮食结构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欧美的饮食结构作为追求目标。
从亩产上来说,中国的粮食单产如果能达到现在荷兰、比利时的水平,将增产70%。因此,即便中国保持现有耕地,也完全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另外,中国耕地潜力很大,2010年中国科学院的调研成果显示,中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其中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中国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约20亿亩)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如果在部分地区推广滴灌和改造土壤,耕地还将大为增加。沙漠化土地由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少虫害,可以发展高产优质作物。
今后的农业将是三色并重:除了传统的绿色农业外,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和蓝色农业(海洋农业)也将兴起,中国大陆近海区仅200米等深线内可开发利用的就至少有22亿亩(相当于11亿亩陆地良田)。因此,只要一边提高亩产,一边开辟新的耕地资源,中国完全不必担心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后的粮食问题。
《中国扶贫》:前段时间北京雾霾严重,不少人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口太多。您如何看?
易富贤: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处于发展阶段。英国1885年、美国1920年单位GDP(2009年购买力)的能耗是中国2010年的1.9倍、2.1倍。后来由于环保措施的跟进,就连工业雾都伦敦目前的空气都要比1585年还洁净。二、城市化。中国数亿人涌入城市,而城市生态建设滞后。三、大城市病。中国的城市基本都是以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进行规划的,北京、上海甚至每平方公里超过1.5万人,而美国芝加哥、费城等每平方公里只有4000人,中国城市容积率高,导致单位面积污染大。四、国际污染的转入。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相当于发达国家通过产品交换将将污染转移入中国。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今后的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很多,一方面中国将走发达国家当年的老路,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一方面无污染的新能源将取代化石能源,而新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年轻的体力和智力。没有可再生的人口就没有可再生的资源和可再生的环境。德国环保界以前曾经认为人口导致环境污染,但是现在已经转变观念,认为人口既能破坏环境,更能改善环境。
扶贫需改善人口结构
《中国扶贫》:人口政策对扶贫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易富贤:人口结构影响经济结构,人口流动影响区域经济。现在农村的贫困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补充不足。如果人口政策不调整,年轻人口将越来越集中到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大量的中小城市也将在今后逐渐缺乏活力,与现在的农村地区一样变得越来越萧条、贫困。
停止计划生育后,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增强中小城市的活力,也能影响、辐射周围农村地区。经济政策扶贫相当于从体外进行“心肺复苏”,只能暂时性扶贫,难以持久。而人口政策扶贫,则相当于从内部增强心脏功能,是可持续的。因此,人口政策扶贫要远比经济政策扶贫更彻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