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美国朋友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是的,我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我的一部分应该始终留在中国黄褐色的山岭上,留在她绿色的梯田上,留在她晨雾中依稀可见的岛上寺庙中,留给不少相信我或喜欢我的中华儿女。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陵墓,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同志的手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24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小印刷厂主家庭,斯诺为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斯诺上中学时,学习成绩一般,但爱好文学和多种活动。13岁时参加童子军,一年内得过21枚奖牌,并获“雄鹰童子军”称号。1926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8年7月,来到中国上海。到在上海的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主持筹编《新中国》特刊工作。在这里,他看到了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强烈的不平等。作为个年轻人,他对苦难的中国人的同情心受到了震撼,开始撰文揭露这种丑恶现象。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在鲍威尔的支持下,他开始了中国内地的旅行: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深入接触中国社会实际之后,斯诺看到了旧中国的黑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拯救人民的骑士,需要自身免于腐败、贪婪、无知的真正的骑士。从此,斯诺决心要为拯救中国做点事情。1930年,斯诺在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大考察,他看到的是一片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奴隶劳动大量存在、人民苦不堪言。因而预言:这个国家肯定会发生革命,而且,它将是历史上最残酷的革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斯诺同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声援和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期间,他先后亲往战事发生地,以大量真实经历的事件与素材,向全世界诉说事件真相、诉说日本的罪行和中国被侵略的现状。1932年1月日军染指上海时,他曾把从日军军部获得的日军进攻闸北的消息迅速转告中国方面。在事变当时,他就向《芝加哥日报》和《纽约太阳报》发出了题为《鲜血染红今晚上海街头》的报道,被作为头条新闻刊登在第一版上。斯诺看到了日军残杀中国平民的暴行,也看到了中国百姓踊跃捐献支前的动人情景。他感到无比振奋。
  1932年底,斯诺在完成了第一部专著《远东前线》之后,携恋人尼姆赴东京美国使馆举行了婚礼,遂遍游东南亚。翌年3月到北京,斯诺以美报记者身份出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此时,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内形势正在急剧变化,华北局势日益恶化。在“何梅协定”签订之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危急。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大游行。斯诺夫妇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街头游行,直达天安门。当晚,即向纽约《太阳报》发了独家电讯。置身学生运动,斯诺感到“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表现出的集体的政治勇气”。
  中共中央及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后,继续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明确的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对斯诺来说都是难解之谜。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协助下他到达延安,见到了周恩来。斯诺得到了周恩来为其开列的92天旅程活动表,并同周本人进行长谈。7月15日,毛泽东正式邀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毛泽东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指出可以结成一个反侵略、反战争以及反法西斯的世界同盟。毛泽东的谈话,开宗明义,简洁有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斯诺的心。一连数天,毛泽东与斯诺交谈,谈到的话题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论持久战、统一战线问题、战略战术问题、组织和武装民众问题、内政问题、中共同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关系。其后,斯诺在保安又先后采访了林伯渠、徐特立、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叶剑英、林彪,考察了苏区,更重要的是,斯诺通过十几个晚上的交谈了解毛泽东的个人历史。经过撰写、翻译、订正,斯诺带出发表,这就是后人看到的惟一的由毛泽东自述的《毛泽东自传》。
  10月12日,斯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置身4个月的苏区。返回北平住所,投入到采访资料的整理工作。不足半月,斯诺即在对中国影响较大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分期发表了《毛泽东访问记》,随后,上海的《大美晚报》予以转载。第二年,斯诺撰写的文章先后在国内外六家报纸刊登。同时,斯诺多次参加报告会,以令人信服的事实客观地准确地向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介绍了中共苏区的情况,使人们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及为此所做的种种努力,国际影响巨大。斯诺的文章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喜爱与重视,他的文章被汇成一书,起名《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一版印5000册,很快售完。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此后,又被世界各地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上已产生巨大影响。半年后,此书的中译本也在中国出版。此书一出,不啻一声春雷,竞相争购,一版再版,不敷需求。斯诺在序言中说:这本书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欲望、一种热情,但这一切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而是书中这些人,“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一时间,中共苏区成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热点,外国记者先后进入苏区。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倾向日益严重。同年9月,斯诺第二次进入苏区。在延安,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和不少中共领导人,考察了延安的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再一次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这次考察,斯诺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之光。1939年末至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斯诺深感痛楚,同时因与妻子分离已两年,于是回到了美国。斯诺回国后,时时想继续为中国的事业尽力。当时,美国国内和平空气甚浓,但斯诺预言战争事态将扩大。起先,他不为人所理解,甚至受到指责,但珍珠港事件之后,罗斯福总统热情召见斯诺,就美国如何与中国建立关系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并于1944年、1945年先后三次召见斯诺。在援蒋失败后,斯诺遭到排斥、打击,被迫举家迁居瑞士。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先后三次长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关系的和解作出了贡献。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与世长辞。遵其遗嘱,他的骨灰安置在他曾生活过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周恩来题写的小记:“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1975年8月,时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齐齐哈尔钢厂副书记的王百得接到上级通知:陈云要来北钢(建厂至文革期间叫北满钢厂,文革后期一度叫齐齐哈尔钢厂,改革开放企业重组后叫北满特钢公司,但人们一直习惯叫它“北钢”)小住几天。  在“文革”时期,林、江反党集团出于政治需要给许多老一代革命家脸上抹了不少黑。陈云曾一度“靠边站”,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
期刊
1988年6月11日,汤原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县城东门外发现一块长105.7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花岗岩石碑,经鉴定是日伪“忠灵塔”残碑(在日伪统治时期,汤原县城东门外铁道西侧的土丘上有一座日伪“忠灵塔”,1945年8月被苏联红军炸毁)。“忠灵塔”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的工具,是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的,它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
期刊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步步逼进东北大地,不愿甘当亡国奴的无数仁人志士和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创造出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中共地下党的杰出领导人、东北抗联创建者之一的潘庆由,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后人深切缅怀的革命烈士!  绥宁地下工作的开拓者  潘庆由,原名李起东,曾化名潘向允等,1891年出生于吉
期刊
东风基地,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组建于1958年,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导弹与卫星发射基地,1960年因发射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而被外界称为东风基地。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编制体制大调整,这里完成了导弹试验的使命,全面转向卫星和飞船的发射,并对外开放,名称随即被确定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周恩来特别关心东风基地建设:他特批将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拉来,建设礼堂;他亲自
期刊
2010年5月19日,由共青团哈尔滨师范大学委员会、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共同举办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成立大会暨授旗仪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  抗联老战士李敏、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为正、哈师大团委和文学院有关领导及抗联战士后代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敏以亲身经历带大家回顾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抗日联军坚持抗战,强有力
期刊
宋恩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战士,人民公社的好干部。他生前是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人民公社新安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的队长。因在烈火中奋不顾身抢救公共财产和为了保护很多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被严重烧伤。在党和人民深切的关怀下,虽经多方治疗,终因伤势过重,于1963年2月2日光荣牺牲。在宋恩珍同志追悼会上,他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宋恩珍,1920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庆城县(今庆安县)
期刊
一、楔子    1944年12月19日,日本特务机关在绥棱上集厂宋万金屯(今天放村)逮捕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军政特派员于天放及其领导的北满最后一支小分队成员孙国栋、杜希刚、于兰阁、刘文祥及地下党员王明德等人。被捕后于天放被囚禁在北安省日本特务分室,余者被关押在哈尔滨道里刑务支署监狱。  1945年7月12日,于天放和抗联二路军战士赵忠良抓住日军军心不稳的时机,打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并成功越狱。越狱
期刊
毛泽东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赴苏联访问回国,视察哈尔滨时为原松江省委[1]题写了“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等重要题词。毛泽东同志的五幅题词,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指明了发展方向,照耀了龙江发展的道路。而题词之中彰显的厚重党史文化,时至今日仍激励和
期刊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期刊
马恒昌,一个新中国建设史上不能被忘记的名字!他和他带领的“马恒昌小组”,用自己对祖国与人民的非凡热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初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奠基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他们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建立岗位责任制,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