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出妙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界对“我”有三个层次的划分:阴我(邪见邪念)、阳我(正觉正念)和真我(先天无为,赤子状态)。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从幼年时起,他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李煜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制约。
  李煜词塑造出了一个“真我”的诗人形象,表现在三方面: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辞藻;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的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通向对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往事知多少”,实乃当一切都消逝虚幻时,对人生短暂无常的叹惋;“小楼昨夜又东风”,囚徒生活又过了一年,引起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而诗人的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多么纯真无邪、多么任情纵性、多么无所顾忌不加掩饰!诗人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的极深极广,滔滔不尽,形成空前的气势和强大的感染力。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世之所罕见的,这正是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
  刘大杰先生说:“李后主是一个彻底的主观诗人,他的眼光,他的心,从未直视过现实,没有关心过种种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但他却将他自己的生活形态和心理状态,一点不隐藏、不掩饰地和盘托出了。”身陷囹圄,还想的是过去“春花秋月”之良辰美景,还念的是昔日“玉砌朱颜”之赏心乐事,其“愁”也只是因不能再享受它们而已,并非为东山再起而着想。他“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他把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悲哀、痛苦、死生离别等所有的伤痛都写出来了。再举一首: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这种悲哀和痛苦不是后主造出来的,而是他真实的生命感受的艺术结晶,是生命感受的升华。只有当人真正在体悟生命时,这种感受才会被升华,世间万象才会普照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写词不是刻红剪翠、吟风弄月、搜肠刮肚、雕章琢句。写词,是体悟生命的艺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体验,才有了人的性灵,有了诗情与哲理,有了震颤人心的力量。
  李煜词的艺术魅力也正源于此。他对生命感之深,故能发之深。在李煜的笔下,他对世间万物都是有情的:花谢了,月缺了,他可以流泪叹息。在他眼里,君主和宫女的地位并无高低,因此,他亡国时还要对宫女流泪。“只是朱颜改”,可以想见:对当年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而叹惋,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和怜惜。他心慈情厚、多才善感,正是促使他成为大词人的要素。
  [作者通联:甘肃民乐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通过研学旅行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十分符合现代新课标的理念,是新课标下进行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研学旅行是基于在真情实景之上的语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语文的教学进行无缝的衔接,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生活化的展现,也是对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重要的补充。研学旅行通过将学和行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曹禺在《雷雨》中让许多人物都有着不道德的一面,“残忍”地将人物置于命运的熔炉中煅烧,人物的“恶之花”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对于这个教学素材,课堂教学时通过插入微辩论,以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对疑难问题勇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思路   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擅长的手段就是将人放在“恶”之土壤上,使其开出丰富多彩的“恶之花”。即使是正面人物,拥有正义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它所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正确的经典阅读理念、适当的经典阅读文本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早已成为语文经典教学探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呢?从现在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
设计意图:《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其夫人与儿子的往来书信辑录而成的一本家书。它收录了100多封自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对于一本信息量如此庞大,内容繁杂,没有明显叙述线索的书信体作品,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呢?如果逐字逐句地读,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平时的课业负担又那么重,所以选择一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师:他被世人授予“钢琴诗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到了亡友文与可在洋州时赠送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至情散文。  作为一篇悼念文,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似有微词。而《三苏文范》引邱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传统的新闻有所不同,传统的新闻是纯客观的报道,但是由于该新闻的作者饱含爱国之情,所以融入了不少爱国之情、自豪之情。   这篇新闻也不同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为作者的身份代表了中国,不方便直接称赞中国,贬低英国的议论性言辞。因此,该新闻的文体特点表现为是一篇融入了文学手法的新闻,也是一篇运用了春秋笔法的新闻。因此,笔者尝试运用标题展开法和变换文体法,通过这些方法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说“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
苏教版必修三入选的两篇课文《指南录后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都是名家名篇,无论从文学还是思想上,都可以作为文言学习的典范。不过,我认为教材的选编有些失误。类似的失误,同类教材好像也“再所难免”,一直以来,都把这种失误当作小小的“瑕疵”来对待,习以为常。然而,这是否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某些普遍的深层的问题?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后发现,类似的教材“文本硬伤”或者“注解商榷”等问题,并非表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