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东三省 “ 乡村影像 ” 创新传播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新媒体记录影像与传播在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是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转变的重要衔接期。东北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镇,同时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因其独特的地域发展需要,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沿力量。本文立足于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交叉背景,以现有关于第一书记的影像纪录为研究对象,力求探究当下关于东北地区第一书记的乡村影像创作与传播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 影像传播;乡村影像;第一书记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64-02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东北地区第一书记影像创作与传播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110165006)。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演变,新媒体影视传播在传媒领域的发挥作用明显。各领域间通过影像传播的方式向大众传递自身观念。2021年作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扶贫振兴的重要衔接年,影像对于其传播信息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北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曾是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缓慢,由此中央提出了相关的东北振兴政策。基于乡村振兴与东北振兴的双重基础,第一书记(以东北地区第一书记为例)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工作着力点既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又要做到当下与东北振兴的有效结合,所以对于第一书记的乡村影像记录与创新传播对人民群众接收当下实时信息与了解国内相关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关于第一书记的乡村影像记录表现突出,各省各地的传播领域为受众塑造了可敬可亲、具有奉献意识的第一书记,但是传播市场良莠不齐,相关记录一旦出现不真实的情况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对于大众了解当下时政是不利的。所以在此背景下对于第一书记的影像传播的创作创新亟须解决,传播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
  一、乡村影像记录时代背景
  乡村影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拥有长久记忆与广泛传播的特点。基于当下东北地区的乡村扶贫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乡村振兴与东北振兴政策支撑基础上的第一书记应当体现出正确的道德模范作用,对村民起到先进的带头引领效果。对于该部分的影像记录则显得尤为突出,期间的影像传播为我党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第一书记作为前期驻村扶贫的主干力量,基于扶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期其工作着力点的转化是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对于其在两者衔接期的影像记录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当下的国内相关政策,同时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脱贫的重要问题,通过影像传达向社会贡献自身力量是每一位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可以更好地建立好第一书记的正确形象是影视工作者应当注意的首要问题,着力关注第一书记在衔接点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当下现存的乡村影像
  (一)乡村新闻影像。NEWSWORLD在第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作品《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获得电视专题类一等奖。该部新闻片以代县“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的故事广为题,讲述了刘桂珍作为驻村干部,身上承担着不同的身份:她担任了数十年的乡村医生,30年的乡村教师,二十余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正是新闻纪录片中刘桂珍的扶贫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一句“你不干谁干”,体重不足80斤的刘桂珍在自己的扶贫岗位上坚守了足足40年!新闻纪录片中的刘桂珍身体瘦小,但是意志坚定,她的感人事迹让无数人流泪。片中的画面镜头客观真实,刘桂珍蹚河的画面与为贫困学生上课的写实镜头都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该新闻片所获得的奖项也是实至名归。从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来看,振兴的主要战场在于各市的贫困乡村,对于他们进行影视的记录,清晰地捋顺出了当前贫困地方存在的系列问题,以及各种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在我国新闻传媒是党领导思想的重要喉舌,对于驻村书记的扶贫影视记录应当客观真实地呈现给每一个人民群众,发扬党的正确指引路线与清晰地前进方向。
  (二)乡村纪实影像。从大众传播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政策本身,充分发挥乡村影视记录是值得探讨的学术论题。[1]在2020年10月17日全国第七个扶贫日这一天,山东省通过网络发布了其第一部关于驻村扶贫书记的脱贫攻坚纪录片《春风烈》,在爱奇艺播放平台同步上线。该部纪录片上播后,在爱奇艺热播榜跻身全网第六名,收获了全网的广泛好评。好多网友观看过该片后都不禁感叹“农村生活原来是这么不易的”“阳光洒下来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春风烈》这部网络发行的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纪录片,其以细节作为小切入点,用朴实无华却独具创新性的镜头与强烈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临沂第一书记助力任职村“美丽蝶变”的故事,编导通过画面讲述了第一书记们敢啃“硬骨头”、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的奉献精神。正是纪录片中体现了真挚的情感才收获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片中将第一书记们“普通化”,他们也会有委屈、有失落,他们也是父母、是儿女,但他们却将这份热爱播洒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之上。
  (三)记录影像现状与不足。通过近几年第一书记的相关新闻记录与纪实性影像传播,可以看到中国的乡村影像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但尽管当下的关于第一书记的记录影像发展良好,社会中对于第一书记的影视艺术表达仍存在着传递情感不真实等问题。例如不能正确的传递出第一书记的正面形象,刻板的记录造成了“假”“大”“空”的新闻传播劣势局面。在前期采訪方面,仍有大量纪录片将第一书记的采访“模式化”,导致最后呈现出的访问结果出现不真实以及让受众难以信服。在拍摄方面,关于第一书记的影像拍摄手法过于陈旧与老套,缺乏创新性。在剪辑方面,很多制作模式保留了传统的乡村记录的剪辑手法,导致很多的相关记录都存在着相似性,所以当下对于乡村记录以及第一书记的正确形象传达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乡村影像创新发展
  (一)表现形式方面。当下的乡村在政策的领导下呈现出新形象,其以多重影像景观作为载体,向观众传输特定的乡村文化。[2]基于特定性,可以对第一书记这一主题“特定化”,进而改变影视传播方式使其“多元化”。例如当下大火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制作第一书记相关的“Vlog”视频,在制作方面呈现出“短”的特点,通过简短的时间展现聚焦性的社会问题,展示第一书记在扶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期是如何进行衔接工作的,并且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在视频创作过程中,向受众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与自身奉献在乡村的小故事。
  同时,相关第一书记的“微广播”平台投放也值得关注。以前期对于第一书记与村民的采访和Vlog为主,选取易改编的短故事,以优质的录音设备进行声音匹配,最后将制成的音频产品投放于喜马拉雅App、猫眼fm App等主流音频传播平台。
  (二)前期筹备方面。对于关于第一书记的新闻片与纪录片制作,应当将前期的策划与筹备置于首要地位,在策划方面弱化驻村书记“做了什么”而要突出村民认为驻村书记“做了什么”,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应当放下自身姿态,将自身融入其中,与受访者和乡村背景做到较好的融合。同时在采访的问句设计中,应当避免刻意的“套路式”问题,做到实事求是,结合当时当地的状况,进行相应的问答。同时应当增加对于村民的采访与乡村环境的前期拍摄计划,村民的意愿与反馈才是进行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三)拍摄镜头方面。除却对于前期的创新性研究之外,拍摄的环节也尤为重要。在对于第一书记的拍摄角度中应当以记录性与纪实性为主,减少办公镜头,增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镜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好新闻传媒作为党的喉舌的正确作用。应当做到:避免依托于俗套的故事结构、避免刻板故意的“展现”镜头、正确的通过影像与网络媒体传递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最后拍摄者应当注意多拍摄乡村镜头,即展现乡村真实环境的画面。
  (四)后期传播方面。结合当今的热门传播平台,与当地的电视台和影视平台进行相应的合作。制作出的Vlog投放于抖音App、快手App以及微博“我的故事”等应用程序与传播平台,制作出的音频产品(“微广播剧”)可以投放于喜马拉雅App、猫耳fm App等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可以更直观地展现第一书记的个人感受,通过简短有趣的vlog记录、以及沉浸式“微广播剧”音频产品使群众同第一书记的奉献事迹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刻的体会扶贫与奉献精神,这是传统媒体以及宣传网站所难以达到的,正因如此第一书记的影像创新的未来发展也更加可观。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影像传播是受众尤其是网络受众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第一书记的影像创新性探究对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与社会生活促进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化方面,可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对于后疫情期间东北地区驻村扶贫书记的影像记录可以展现东北地区对于贫困村、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护三方面的有效解决措施与期间获得成果,激励人民群众尤其是东北地区人民向好、向快发展。
  在社会文化方面,对于第一书记的创新性影像记录能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学习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向乡村振兴有效过渡、决胜小康贡献力量;激励影视创作者们讲好属于中国自身的扶贫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中国速度与独属于中国的扶贫精神;呼吁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关注身边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并积极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平.独特的乡村社会变迁影像志——纪录片《张泗沟村变迁记》解析[J].当代电视,2020,(11):64.
  [2]叶祝君.影像景观的乡村新形象與文化认同研究[J].中国报业,2021,(02):10.
  作者简介:
  张翼,男,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他被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小配角、一名粗鲁的弄臣;在电影中,他是迫害托马斯·莫尔的反派人物;在纪录片中,他是奸佞的小人物。总之,在英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的性格以“奸”和“狠”为底色。近些年来,以希拉里·曼特尔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在文学作品《狼厅》中,克伦威尔呈现出
期刊
【摘要】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
期刊
【摘要】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
期刊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战略重点。面对全球性的蓝色浪潮,沿海港口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港口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港口的品牌与文化才能让港口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宁波是一个因港而生的城市,拥有历史丰厚的港口发展史,故港口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政府抓住自身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港口文化,通过加强宁波港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积极举办港口
期刊
【摘要】 二十世纪初,因科举制度停废,全国各地掀起创办新学的潮流。其中,女子学校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新事物。奉天省创办女子师范尤显地位突出,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奉天女子师范兴起条件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女子師范教育。其创建背景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