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优秀的教师都逃离了农村,不太优秀但有背景的也多离开了乡村。因此,那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孩子,也逃离了乡村——去县城读书了;而那些会读书、经济拮据的家庭,为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只好勒紧裤腰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县城读书,否则就可能考不上大学。于是,城市学校越来越庞大,乡村学校有的合并,有的由于没有生源而关门。
一位农村教师的口述:我想当个好教师
家乡的吴老师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就立志要当孩子王,师范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也常公开招考教师,有人对我说,你去考,肯定能考上。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找我,要高薪聘请,我还是没有离开。可我没走,那些优秀的老师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好的生源也随之流失了。
尤其是多年搭档的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于是我也选择了离开。在乡村学校肯定比城市学校艰苦,但工资待遇却比城市低得多。再说乡村学校不搞家教,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的家教收入比工资还多得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一带教书,少的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收入低是个原因,关键还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堂弟则向我诉说:你侄子聪颖会读书,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对我说,他总是考全班第一,这孩子在这里读可惜了,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泥瓦匠,一天也可赚100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七万多元的债务。
孩子在村里读书方便,又不要钱,进城读书要择校费,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下来至少要过万元。可不去,在乡村显然难以考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也就没什么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
农村教师逃离现象:虽然不想走但确实无奈
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主动放弃这条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1978年到1998年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从读书这条路来说,今天的穷孩子几乎没有春天。乡村学校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生源,穷孩子在城里读不起书,他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出了个天才,在乡村读书,之后考取了大学,穷孩子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
那位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位优秀的教师,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好的学生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捣蛋的,就是有点傻的,这还有劲儿教吗?其实他不想离开乡村小学,是现实把他逼走了!
很多农民父母都对我这样说: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不在乎在外漂泊有多苦,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身份,就是累死也心甘。不知我的那位堂哥临死前,还有没有这种想法?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死了,没有享到一天福。值得警惕的是: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让社会最底层的人看不到一丝希望和阳光时,这个社会的矛盾可能就会加剧。
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拉大、收入分配畸型,城乡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是造成农村教师逃离教育的根本原因。我们在高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要考虑到教师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们才是肩负一线教育的中坚力量。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关注农村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发展。逃离的背后是对农村教育管理的拷问,也是对农村教育如何发展的拷问,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农村教师能坚守在乡村教育上,默默耕耘,你们是农村孩子的希望,同时,我们要改变对农村教育的管理,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和改变农村教育的发展。(摘自《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校:白水)
一位农村教师的口述:我想当个好教师
家乡的吴老师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就立志要当孩子王,师范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也常公开招考教师,有人对我说,你去考,肯定能考上。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找我,要高薪聘请,我还是没有离开。可我没走,那些优秀的老师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好的生源也随之流失了。
尤其是多年搭档的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于是我也选择了离开。在乡村学校肯定比城市学校艰苦,但工资待遇却比城市低得多。再说乡村学校不搞家教,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的家教收入比工资还多得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一带教书,少的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收入低是个原因,关键还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堂弟则向我诉说:你侄子聪颖会读书,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对我说,他总是考全班第一,这孩子在这里读可惜了,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泥瓦匠,一天也可赚100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七万多元的债务。
孩子在村里读书方便,又不要钱,进城读书要择校费,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下来至少要过万元。可不去,在乡村显然难以考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也就没什么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
农村教师逃离现象:虽然不想走但确实无奈
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主动放弃这条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1978年到1998年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从读书这条路来说,今天的穷孩子几乎没有春天。乡村学校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生源,穷孩子在城里读不起书,他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出了个天才,在乡村读书,之后考取了大学,穷孩子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
那位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位优秀的教师,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好的学生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捣蛋的,就是有点傻的,这还有劲儿教吗?其实他不想离开乡村小学,是现实把他逼走了!
很多农民父母都对我这样说: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不在乎在外漂泊有多苦,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身份,就是累死也心甘。不知我的那位堂哥临死前,还有没有这种想法?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死了,没有享到一天福。值得警惕的是: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让社会最底层的人看不到一丝希望和阳光时,这个社会的矛盾可能就会加剧。
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拉大、收入分配畸型,城乡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是造成农村教师逃离教育的根本原因。我们在高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要考虑到教师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们才是肩负一线教育的中坚力量。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关注农村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发展。逃离的背后是对农村教育管理的拷问,也是对农村教育如何发展的拷问,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农村教师能坚守在乡村教育上,默默耕耘,你们是农村孩子的希望,同时,我们要改变对农村教育的管理,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和改变农村教育的发展。(摘自《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