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饮食、秩序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仪来源于生活,重“礼”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礼与饮食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形成了交融互嵌的关系,北京的饮食礼俗可谓是中华饮食礼俗的缩影。独具特色的北京餐桌饮食礼俗体现了北京人的礼节与规范,展现着北京的文明与包容。饮食礼俗本质上保证了上下有礼、不逾矩的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礼仪;餐桌饮食礼俗;规范;秩序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一、礼与饮食的交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重礼的传统。在中国,礼仪的产生最早源于古代祭祀神灵的活动。《辞海》中对“礼”的解释是:“本意思为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抷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此可判断出古人对鬼神的祭祀是最早的“礼”的起源,而且这种祭祀始于人们的饮食活动。礼仪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切衣食住行都讲究一个“礼”字。“礼多人不怪”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礼仪在饮食生活中的体现相当明显。从《礼记》“夫礼之初,始者诸饮食”可以看到礼仪诞生之初就与饮食紧密相连。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道施》中说过:“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俗语说:“衣食足而知礼节”。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各民族风俗礼仪在此交融,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作为饮食融合的集大成者,北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俗。
  二、北京餐桌的饮食礼俗
  中国人吃饭离不开餐桌,餐桌是社交的重要场所,也由此衍生出很多的餐桌文化。餐桌礼仪是饮食礼俗中重要的一面,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北京的餐桌礼仪可真不少,注重饮食规矩的北京,折射出北京人上下有序、注重礼教的餐桌礼俗。
  (一)入座、座次的讲究
  无论是居家饮食还是宴请宾客以及入座、排座都秉持着尊者为先的原则,即以长为先、以师为先、以远为先等。如家中的老人、长者优先入座,师长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优先入座的规矩,而且要坐在主要的位置上,其他的人再按年齡、辈分依次入座。老北京的主位指的是坐北朝南正中间的位置,即以南向正中者为首座。在以前一直遵循以左为尊的座次礼节,徐珂《清稗类钞·宴会之筵席》中记载明清之交的座次讲究:“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递推。以一席之坐次言之,即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之西向者,一位为首座二座。主人例必坐于其下而向西。” 除了排座次外,“尊人立莫坐”也是当时京城百姓普遍遵守的餐桌礼仪,即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人是不能入座的;还有“尊人共席饮,不问莫多言”的规矩,即筵席上,长辈不问话,晚辈就不能多言。
  入座了就不要随便挪地方,老北京有“一座到底”之说。过去北京人认为,如果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这是要饭的行为,代表着穷相。因为过去只有街上的乞丐讨饭时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吃饭的“位置”,所以吃饭时随便换地方是不被允许的。宴请聚餐时也是一样,只要坐下就不要随便挪地方,并且要一直坐到散席。如果乱挪位子,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搞乱了大家的运势。
  (二)用筷的礼仪与禁忌
  北京饮食礼节中对于用筷有很多的礼仪与禁忌。北京人讲究的“老礼儿”在用筷上有诸多的体现。在北京流传着关于使用筷子的传统民俗歌谣,《持筷八忌歌》中说到:“一忌:添筷不雅观;二忌:持筷桌边转;三忌:持筷鸡啄米;四忌:持筷乱指点;五忌:插筷如上供;六忌:持筷敲桌碗;七忌:掏菜不开眼;八忌:剔牙代牙签”。小小的筷子承载了大大的规矩。
  倒头饭的禁忌。如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这可是大忌讳。以前北京人居住在四合院里,基本上都是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三、四世同堂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如果家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话,将筷子插到盛着米饭的碗里,这是对家中老人的大不敬。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早年间只有家中死了人要摆供品祭奠的时候才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以供逝去的灵魂吃饱了上路,也就是给死人准备冥饭,俗称“倒头饭”。《持筷八忌歌》提到的“插筷如上供”,就是说的这个。
  谁先动筷子。老北京人的餐桌上由谁第一个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只要有老人在场,肯定是老人先动筷子,其他后辈才能开动。在家中餐桌上只要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是不准先动筷子的。宴会聚餐等场合,通常是由主人提议,客人先动筷子。如果您不经招呼就先动筷子会被认为是不礼貌之举。
  不要用筷子敲饭碗。平时餐桌上,老北京人会告诫晚辈不能用筷子敲桌子或饭碗。因为在过去只有沿街乞讨要饭的才用筷子敲击饭盆。忌盘旋筷,挖角筷。盘旋筷指的是拿着筷子悬在空中,不知吃什么好,拿着筷子在菜上乱转,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寻找或挑来挑去。还有拿着筷子起身桌边转,也是不礼貌的,有事离席应将筷子放在桌上,不能持筷桌边转。挖角筷指的是从菜品下面把自己想吃的东西夹出,或者从别人碗里挑菜都是不礼貌的。忌把筷子当牙签。用筷子代替牙签来剔牙是餐桌上非常不雅观的行为。有时候用嘴巴将粘在筷子上的米粒“摘”下来的动作也是不文明的行为。
  (三)餐桌上的话题与禁忌
  过去,北京人餐桌上讲究“食不言”“餐不语”,吃饭就是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讲话。特别是过去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是不能随便讲话的,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讲话,要么会受到长辈的训斥,重的还会遭到长辈用筷子打两下。如果在饭桌上说话,那是要遵循一定规矩的。比如吃饱饭了,不能直接说“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没了”,而是要说“我吃好了”。比如还想再来一碗饭,不能说“我还要饭”或者“再要一碗饭”,这就成乞丐要饭时说的话了。而要说“麻烦您,再帮我添点儿饭”或者说“请帮我加点儿饭”。还有在餐桌上不能说诸“完”“蛋”如等词,从谐音民俗的角度看,“完”“蛋”是不吉利的话,容易联想到穷光蛋、笨蛋、完蛋等不好的词,有些菜因为谐音的禁忌,在餐桌上就要换个说法,比如肉丸子换个说法就叫成了“狮子头”,炒鸡蛋说成“摊黄菜”,皮蛋谓之“松花”,鸡蛋炒肉丝木耳谓之“木须肉”,鸡蛋汤说成“甩果汤”等。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但是有一点餐桌上不能谈晦气的话题和讲骂人的话,这一规矩是没有变的,比如谈论死或如厕之类,都是不被允许的。   (四)吃有吃相
  入座后姿势端正,脚应踏在自己的座位下面,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背上,也不能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老北京人吃饭时不能一只手放桌下,老北京人讲究有什么话放到明面上说,忌讳在底下或背后搞小动作。还有其他的餐桌礼仪,如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还有吃相要雅观,小口进食,举止文雅。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吃饭时不能吧唧嘴,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吃面条的时候也不要呼噜呼噜的,吃饭的时候也不能狼吞虎咽地发出很大的声音。吧唧嘴的声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猪吃食的声音,舔盘子舔碗的餐桌行为如同猫和狗才有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代表了穷相,是餐桌上的禁忌。
  还有其他上菜、点餐的礼节,如中餐的点菜顺序一般是凉菜、肉菜、鱼、蔬菜、汤、主食。而在转盘式餐桌上,按顺时针旋转取菜品,饮料和自己的餐碟不要放在轉盘上面。总的来说,用餐时应表现良好的仪态,温和从容,不急不燥,以不浪费粮食为佳。
  另外,坊间流传的还有如“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之说。这是指的上了年纪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待人接客讲究“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在北京请客吃饭“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如果做得不周到,那就可能被人“挑了礼儿”。对于重脸面的北京人来说,被人“挑了礼儿”那可是件很丢面儿的事。可见,北京人餐桌礼俗面面巨细,渗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建构着日常生活的秩序。
  三、结语
  礼仪与人们的饮食活动相伴而生、相互交融,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礼俗。北京餐桌礼俗可以成为窥视北京饮食礼俗的窗户。北京餐桌礼俗体现的上下有序、不逾矩的规矩是建构社会秩序的礼仪规范。而现在的餐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餐桌礼仪也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严格。而餐桌礼俗是饮食礼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餐桌礼俗不仅是沟通着人际关系更是展现修养的一个平台。本文仅是对北京餐桌饮食礼俗的部分书写,并没有代表全貌,北京的餐桌礼俗是一大学问,北京的餐桌老礼儿显示出的是生活中谨言慎行的修养规范及人情往来的生活智慧,应该被更多的年轻一代人熟知、了解和践行。
  参考文献:
  [1]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礼俗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宝臣主编.北京风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万建中.北京饮食文化的基本状态与语汇特点[J].民间文化论坛,2013(6):73-77.
  作者简介:姜文华(1986-),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饮食民俗与区域民俗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影响逐渐加深。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在其中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在审美倾向上,人们更多感知到的是外来文化。但以道家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在中华民族美学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审美应积极融合道家美学思想。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学;道家美学;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当代审美现状  我国对于中
【摘要】古民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传统建筑风貌和传统民风民俗,从古民居的身上还可以再现原始空间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古民居,但随着现代化的中国向城镇化不断发展,迎来了古民居时代的终结。古民居的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恩施古民居为个例,探讨古民居与非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太谷区图书馆馆藏嘉庆十二年(1807)和光绪六年(1880)两种当谱资料,并从典当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赢利方式以及对员工的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指出了研究当谱类资料的现实意义:对当谱类资料的研究是对作为晋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典商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当谱类资料记录的各地商品、价格等信息对相关专业的学者研究本专业的课题也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当谱类资料中所记录的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国家人民素质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教育门类中,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担任未来幼儿园老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肩负着一种独特的责任和使命。而琴法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提高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实力,现必须加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琴法课堂的音乐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弹要与唱相结合,并且
【摘要】我国的乡村宗教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大、分布广泛,而且由于受社会变迁与城镇建设的影响较小等原因,大多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另一方面,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较差、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湖北省黄袍山兰若寺便是我国乡村宗教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运用历史法与SWOT分析法,对这座乡村小庙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进而尝试对黄袍山兰若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将对建立具有中国特
【摘要】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一种有目的的创作和创意活动,随人类的产生而被创造、发展和变化。纵观设计的发展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时代赋予的独特含义,在快节奏的社会下人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事物,极简主义的出现正是时代发展对设计形式的一种转变,设计开始更多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越发注重用户体验,以人为本的极简主义以设计探寻设计的根本为目标,既满足了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又满足了消费者的设计需求。而无印良品作为其中代
【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智慧博物馆。该篇文章主要对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今后发展的具体背景和建设意义做了详细地分析,并且对智慧博物馆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对一些小型和中型的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过程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这些小型和中型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单位和人员给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他们的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那么,如何使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永葆青春呢,这是每一位热爱群文事业,有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群文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本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结合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本馆”)群文工作实践,从群众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创新性、人才队伍等四个方面阐述推动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供与群文界同仁分享。  【关键词】群众文
【摘要】《归来》为张艺谋导演拍摄的一部剧情文艺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尾部分。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减,将原著丰富的内蕴简化,通过对主人公陆焉识越狱和归来两个片段的描绘,深层次地表现出人伦情感的温情,也体现出张艺谋电影一贯的审美趣味。本文在仔细比对原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基础上,阐述电影与原著片段的异同,从主题、人物、情节选取方面对原著《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分析,并从
【摘要】随着浙江“两山”理论的开发研究与潜能挖掘的提升,遂昌以优越的生态资源迎来旅游发展新机遇,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对政府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空间提升。研究在全面分析遂昌旅游基础上,对当前区域内合作的现状、问题和挑战进行归纳,提出以地缘特点、生态资源现状为抓手的具体实施路径,建立遂昌旅游功能区域内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扩大旅游合作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生态资源;旅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