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辆外国自行车的故事

来源 :中国自行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讲的是发生在60多年前,三辆外国自行车的故事。虽然时间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三辆外国自行车对于永久早期产品设计制作的发展变化,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却难以被遗忘。下面就让我们从1955耳的上海开始讲起吧。
  1955年3月,上海发生一件大事。位于延安中路的原哈同花园旧址上建造的中苏友好大厦竣工,早前在北京举办过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也在上海这个当时最新、最高的建筑里正式开幕了。在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机会看看国外的展览会是非常难得的。
  那时地处沿海的上海还是国防前线,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1953年一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上海未被中央列入重点建设地区,当时确定建设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中央要上海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为市场提供更多轻纺产品,上海工作是按照“维持、利用、调整、改造”的方针进行安排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上海的各界人士特别是轻纺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怀着极大的好奇,以及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心情来迎接这个展览会的展出。据历史资料记载,1 955年的3月15日展览会开幕,前三天就有上海及临近地区的近16万人前去参观。那个时代,有一句流行的话,那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1 946年一1 950年那一轮的苏联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加上当时苏联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因此,那个展览会就被人们称为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学校”。
  当时的上海自行车厂是隶属于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直属企业,听说有这样的展览会,时任上海自行车厂总工程师的曹修善先生和其他技术人员自然很重视这个观摩学习的机会。参观的那天,大家来到广阔平坦的延安中路上,很远很远地就仰望到那矗入云霄的镀金铜塔和硕大的红星,在正当中的中央大展览馆入口的前面有一个开阔的广场,中间有面积逾1 000m2的长方形喷水池,池前立着的中苏两国国旗在高空中迎风飘扬,显示出庄严瑰丽的景色。整个展览会分工业馆、农业馆、轻工业馆和文化艺术馆等。中央大厅的北背面就是工业馆,这里面陈列着各种新型的机床和机器。曹总工程师等在展览会里,除了观摩工业机械设备外,自然最关注的就是轻工业的产品。
  在参观苏联展览会的过程中,曹修善他们发现苏联自行车的款式和色彩都比较别致,就建议厂里买了—辆。以后厂里叉陆续买了匈牙利、民主德国的自行车各一辆。这三辆外国的自行车买来以后,大家把它们当作宝贝似的陈列在技术科的一间小房间里。开发产品的工程技术人员随时都可去对产品进行研究,对中外产品进行对比。这里俨然成了技术科的一个小展览会,打开小房间的门进去转一圈,便成了技术科里人们的一个习惯。在当时,技术人员对三辆外国车非常爱惜,谁也没有敢提出对这几辆结构轻巧、式样美观的自行车进行解剖检测探究。而这三辆外国的自行车真正引起全厂上下重视的,是在这一年的盛夏。
  1955年盛夏的一天,烈日炎炎,厂部办公室里正在召开会议,气氛十分严肃。厂长翻开一只粉红色的公文夹,拿出一叠人民来信,异常激动地说:“经过5年的奋斗,我们永久以较高的质量脱颖而出,闻名全国,赢得了一定的赞誉,成为中国自行车中的佼佼者。但骑行笨重、式样老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他扬一扬手中的信,继续说道:“这些来自新疆、青海、山东、湖南、广东等地的—封封信件,就是反映这一问题的。”他随即便抽出一封信,抬眼看了大家一下,说道:“这是一封山西寄来的信,說现在他们织出了各式各样的布,印出了许多人民喜爱的花样,自行车为什么不改呢,为什么总是出这种‘老土布’呢。”霎时间,参加会议的人都沉默了……
  可以说,1955年的永久自行车生产正处在一个飞快发展的阶段,随着几年前上海制车厂与新星机器厂的合并,以及1954年上海螺钉厂(上海自行车鞍座厂的前身)的并入,使上海自行车厂的厂区扩展成了3大块:地处唐山路1 217号的原上海制车厂,地处延安西路1590号的原新星机器厂,地处东长治路755号的原上海螺钉厂。根据厂区的上述布局特点,上海自行车厂顺势在三个地域搞了三个工厂,使得永久自行车的发展处于顺风顺水的阶段。永久车1 952年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1954年的产量114 353辆比1953年的57 866辆增长了97.6%,1955年计划要继续大幅度增长,达到14万辆以上。当时,永久自行车的用户包括人民解放军战士却从全国各地写来了批评意见,这实在是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再则,1955年4月,在第一机械工会筹备委员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器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上海自行车厂、天津自行车厂、沈阳自行车厂这三个国营自行车大厂,开展了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人民生产品质优良、价格低廉、坚固美观的自行车为目标的厂际劳动竞赛。这次竞赛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勉励。正在轰轰烈烈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的上海自行车厂收到这些意见集中的人民来信,无疑是给干劲冲天、热火朝天的气氛浇上了一盆“冷水”。
  此外,1955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大会,动员全市工业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原材料,有重点地研究、试验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掀起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热潮。在当年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上级领导部门对上海自行车厂提出了1955年比1954年降低成本11.73%的指标要求。而厂里计划改进产品质量,包括改进座垫,链条增加罩壳,增加车身的反光灯,提高转动部分零件的钢材等级等等措施都会增加费用,这都给全厂降低成本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许久,参加会议的人们坐在办公室里没有一声言语,大家是被这红色公文夹里的来信触动了。人民来信迫切希望永久自行车迅速解决问题的只言片语,却像一个巨大的包袱一样压在与会者的心里,大家在深深地回味着、思索着……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成立—个由厂长、总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专题小组,对“永久”来个突破,既要保证永久车质量优良、式样美观,又能达到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效果。整改工作迫在眉睫,然而从哪里入手呢?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还在实行禁运和封锁政策,国外的自行车资料无从寻觅,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出国考察更没有可能。而国内几家生产厂均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虽然可以互相学习,但要想有所突破,还是必须走自己的路。   专题小组成员开展工作后,最大的难题就是改什么,怎么改,按什么标准改。他们冥思苦想,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纸,结果都被自己否定了。正当大家显得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同志提醒道:“何不到技术科的那间小房间里去看看。”这一提醒,大家眼睛“刷”地一亮。对,去看看!这样,存放在技术科的三辆外国自行车就在这年盛夏被高度重视起来,成了全厂整改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专题小组的成员围着三辆自行车仔仔细细端详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普遍认为那辆绿色的苏制“进步牌”自行车,造型美观、轻捷灵巧,最令人喜爱。把它放在磅秤上一称,比永久牌自行车足足轻了4kg。有人怀疑了,材质轻的车恐怕不会比材质重的车牢固吧?经过受力和撞击试验,它的牢度还大大高于永久牌的车。总工程师曹修善等当即决定把车子拆开来深入地研究一番。
  说干就于,大家一起动手,不多会儿就把车子完全分解了。然后将每个零部件都用秤来称,用尺来量。结果发现,苏制自行车之所以又轻又牢,原因在于人家是把材料真正用在“刀口”上了。在“吃重”的地方,管壁就相对较厚,有的地方里面还衬上一根衬管;不“吃重”的地方管壁就很薄。
  那一年,厂里原来就在研究衣架的改进办法,但意见比较杂,各种方案的争论始终没有统一。大家看了苏联自行车上的衣架,发现是用一块铁板冲压成型的,看上去小巧玲珑,上面有漂亮的花纹,牢度也不差,而且制作起来省时省料,这给技术科迅速改进永久车的衣架提供了借鉴的思路。
  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厂领导也来到了专题小组。对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车进行解剖分析的工作现场,细心的厂长发现,匈牙利自行车的牙盘是冲的圆形花纹,便招呼大家来看。仔细一看,原来这种压盘上的圆花纹不仅好看,而且还有节省材料的作用,既轻巧又省料,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专题小组拿着永久自行车压盘上冲的五角星花纹对比,顿时茅塞顿开。通过消化吸收,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牙盘,并使加工这种牙盘时冲下来的圆铁片正好做成钢碗。此外,专题小组发现民主德国那辆“钻石牌”自行车的座垫比较舒适。究其原因,原来是座垫内的弹簧安排很有特点,与其他传统制作方法有较多的不同,这也给设计永久车座垫的技术人员提供了重点解决新的避震装置的启示。
  经过一番仔细地解剖和分析,8月初,专题小组终于参照苏联等国自行车式样,并根据中国人的身材和习惯画出了一整套设计图纸。全厂上下熱情高涨,如改进支架,需要新做14套工具,按常规工期恐怕要3个月,看到承担任务的第三车间在时间上来不及落实,第五车间就主动提出揽下任务并保证20天完成。又如改进衣架的设计完成后,一时还找不到材料,时任技术员的王新福就和工人们一起在仓库里寻找替代用品,9月初就试制成功了新产品。不久,牢固、美观、轻巧、令人耳目一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问世了,并且立刻受到各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这时,离开1955年12月份永久厂完成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公制标定车问世只差了几个月,与1955年10月底获得第三季度国家三个自行车厂厂际竞赛的优胜红旗的时间也是转眼之间的事。面对取得的成绩,总工程师曹修善说:“学习苏联和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帮助我们完成了增产节约的任务,苏联和兄弟国家的自行车好像是一本书,我们才学了一半,还有很多的优点等我们去学习呢。”
  (来源:“永久故事”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靠1万元借款起家,任建新带领蓝星公司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企业。如今,由他率领的中国化工集团位居国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第一位,跨入资产、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期刊
期刊
期刊
2017岁末,上海话剧中心《家客》上演于首都剧场. 这部作品和喻荣军以往的创作一样,写小不写大、写低不写高、写善不写恶、写笑带着泪,展现了海派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更为难
期刊
三年前,不经意间走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三年来,坐看业内外熙来攘往,或庆幸于对业内前辈的顶礼膜拜,或顿足于业外人士对行业的未曾听闻……而今,在曾经陌生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抹
在“70后”一代话剧编剧中,喻荣军或许是最具时代典型性的.rn喻荣军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时兴事物成长成熟起来的. 他的思维开放,对时代有着直接的敏感. 从早期的《www.com》之“
期刊
一个过于注重权力,而忽视非权力影响的人,当外加的权力消失后,他的人生是很冷落    80年代初,我时任厂长,曾著《宏观引导法概论》一书(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对非权力影响做过论述。时光荏苒,老话重提。  所谓权力影响,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称之为强制性影响力,或强制性领导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外加性的。特别是权力外化的“威严”,对被领导者来说,
期刊
<正>在拙作《送宫花:为林黛玉正名》中,笔者指出,周瑞家的擅改薛姨妈交待的顺序,最后才给林黛玉送宫花,怠慢和欺瞒她,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关系大人物,牵连大事件。周瑞家的
期刊
时隔二十年之后,林兆华重排自己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并开启全国巡演,不免让人倍感期待.坐到剧场里,发现一楼的上座率都不足70%,笔者拿着第十排的票竟然可以轻松坐到第一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