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怀古硖口城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0051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逢季夏,正值暑月,碧空万里澄澈,积云千丈舒卷,天宇阳光灿烂不觉温热,地界阴晴互现恰是相宜。环顾四周,山野平旷,远望苍龙横卧,近观砂碛遍布,野草低矮而黄绿相间,乡道畅通却高下起伏。时有凉气,浸入肌肤,虽不及八月飞雪,却也是胡天清寒,塞外苍凉凄冷,边关豪情悲壮,唯有身临其境,方能刻骨铭心。
  面向东方肃然注目,一座孤城巍然屹立,此即山丹硖口驿西门关城(所谓东门、西门,实为南门、北门,只因河西走廊为东西走向,民间习惯称为东门、西门),只见城壁斑驳,墙垣残损,黄土坍塌,砖石碎裂。关城门洞为青砖拱券,保存尚好,宽约丈余,可供车马通行;拱门西侧设有观察哨龛,以供士卒职守,大小仅容一人,顶部有烟熏痕迹,为生火取暖所致。脑海不由浮现一副画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名士卒手持长枪,腰挂配刀,立于哨龛之中,身后虽有火堆,却无法完全驱除寒意,不时搓手跺脚,温暖四肢,不致于僵硬,以忠于职守。沧桑数百年,已不见当年士卒的身影!
  关城前方为瓮城所在。所谓瓮城,四面建城墙形成合围之势,打开门洞便于通行;若有外敌入侵,一旦进入瓮城,则关闭城门,从城墙上方攻击,取瓮中捉鳖之意。现存瓮城,仅余西南一角城墙,兀然孤立,原地坚守,犹如被岁月凝固的一名士卒,在历史长河中永恒伫立。
  硖口古城,乃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相互交通的必经之道,其北倚龙首,南望焉支,处于河西走廊蜂腰地段,为咽喉要冲,锁控金川,为西域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同漢明长城相依相傍,形成犄角之势;与新河驿、东乐驿遥相呼应,连接关隘、烽燧,构筑起中国西北的边关壁垒。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在此屯兵设防,负责军信传递、粮草供给及通商通邮等职能,在军事战略上占居显要地位。
  硖口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城门内以黄土夯实,外以青砖包裹,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开有东西两门,关城与瓮于配合,城上原有雉堞、裙墙、楼橹,现皆已无存,只余断断续续的城垣与墙基,隐隐约约的护城壕沟,勾勒出古城的原始规模。特别之处还在于关城门洞全以青砖砌成,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素有“生铁城”之称。
  穿过拱门进入古城,只见虽有坑洼杂草而街道宽阔,房屋陈旧破败却排列整齐,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气势。许多院落的沿街围墙,砌以垒垒青砖,尺寸较大,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另有石条相对而立以作门户。此青砖石条原本皆作铺街之用,然而岁月流逝,古城衰败,街衢砖石也遗失散落,却是当年车马往来的见证,仅仅这些砖石,足以想象古城昔日的气派壮观。
  跨进一处院落,墙垣残破,杂草丛生,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在其门户两侧墙壁之中,砌有两块石碑以作墙基,令人惊叹。两块石碑原为一体,为建房屋之用,被人拦腰砸断,其形制为整体双线勾边,双线内饰以花纹,半圆形碑额,上刻双龙戏珠图案,造型灵现生动,配以祥云,线条清晰流畅。双龙之间勾边篆体,乃书“皇清”二字。碑体半截埋于土中,碑文浸蚀剥落严重,露出部分断续可辨,其大略曰:“钦命甘肃整饬……驿传事务加二级纪录……最为累民弊政积习相沿历有年……于道光年间前道*任内减去二十万束……山丹县麦麸一千石,摊派木柴草料……采买马五匹全免……光绪*年吉日。”其上文字约有千言,大意为征缴粮草马匹又予以减免以利百姓,勒石为志。
  面对如此残碑,一段真切的历史展现眼前,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并感慨以石碑砌墙的幸与不幸。所谓不幸,一块极具文物价值的石碑被蒙昧之人砸为两段而成为残品,且埋于土中部分受潮剥落严重,诸字难辨,令人扼腕;所谓幸者,设想若无此举,石碑或许保存完好,然而更大可能则是在历史进程中、动荡年代里,或被盗运,或遭肢解,命运更是堪忧。将石碑砌入墙中,今日看来,无意之中不失为一件庆幸之事。
  感慨之余,又有惊喜发现:就在此屋一角,一块石条嵌入墙基,其上又砌有岩石。石条体量较大,长度三尺有余,浮雕技法刻出边框纹路,主体部分为花卉图案,线条流畅,朴素大方。较之石碑,此块石条保存完好,齐整无缺,依然是它曾经的模样。
  向前行进不远,当街现一枯井,直径半米,石块垒成,已遭填埋,可见深度只有一米,旁边弃置半片磨盘和数块石板,皆隐现于杂草之间。枯井犹如一只穿越历史的眼睛,凝视着数百年来硖口的过往云烟;又恰似一张干裂的大口,诉说着八百里河西的无尽沧桑。这是所见面貌最为古老的一口井,另在众多院落之中亦有如此大小井口,卵石垒成,上有水泥灌缝,明显为近年之物,更有一米见方的地窨水窖,水泥裹壁和预制盖板,足见硖口干旱之严重,百姓生活之艰辛。
  沿街复行一段,一座楼台矗立眼前。此时天宇湛蓝,块云堆积,风云际会,变幻莫测;楼台坚实敦厚,古朴沧桑,尽显塞外的雄壮苍凉,不免生出豪迈气概,令人荡气回肠。
  此即闻名遐迩的硖口过街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年,为砖土木结构,分上下二层,雄居古城中央,是硖口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过街楼是人员车马必经之道,原为设卡收缴过往商旅关税之用,后衍生出有填补风水、招财进宝之意,故又俗称财神楼,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建。曾于照片资料中目睹其貌,砖土坍塌、梁木损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眼前所见乃二〇〇八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修复重建,底层两座墩台由青砖裹砌,坚实稳重;上层阁楼雄居其上,阁楼之下连通街道,以供通行。整体上修旧如旧,保持了昔日风貌。
  立于街道东面,西望过街楼,但见两重飞檐,如雄鹰展翅,冲向云霄;年岁久远,历经风雨,虽则彩绘不存,然而雕梁犹在,古朴而不失精致,细腻却张显大气;巍峨雄壮,气势非凡。楼上悬挂匾额,上书“威镇乾坤”四个大字,雄浑古朴,苍劲有力,乃清末本邑秀才高鼎所书。
  登楼凭栏,临风远眺,视野顿时开阔,胸襟为之博大。先前所入关城一时也变得渺小,街衢笔直空阔,延伸至脚下;北望龙首,云气缭绕,隐隐绰绰,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东面展望,地势渐高,不远处有山梁横亘,又见城垣残破,再去一探究竟。   以过街楼为中心,古城东西两端皆有关城、瓮城,东面关城已不复存在,瓮城也仅剩两截断壁,雨淋风化,岌岌可危;其余皆已坍塌变为土堆。东面关城不远处,又见一座墩台残破,孑然孤立,寻迹至前,立有石碑,其上标识“明长城——峡口四号烽火台”,烽火台坍塌严重,垮下黄土与旁边小山梁相连,形成一段斜坡。山梁上遗留青砖一块,完好无损。此时落日余晖,斜阳正好,给残存的烽火台镀上一层金色,背后衬以高远深蓝的天际,宛如油画一般。山梁上荒草萋萋,唯有城砖静卧,沉默无语。
  顺斜坡登上烽火台,其上早已不成形状,唯有一侧雉堞依稀可辨,脚下有青砖隐约显露。极目远眺,硖口古城全貌尽收眼底,曾经的丝路要塞、河西驿站,如今变为破败村落,不禁令人生出怀古幽思,感慨不已。
  在烽火台伫立良久,见东面有一石碑静立,便循迹一探,行至近前,但见石面刻有“泽索谷”小篆三字,石碑后面两山耸立,峡谷幽深,这便是“硖口”所在,里面有“锁控金川”的摩崖石刻及被称作“營盘台子”的营垒遗迹。石碑前方涌现一池泉水,幽碧可爱,能在此处看到水源实在难得。立于高坡之上,见北面有一墩台高耸,便又欣然前往。
  位于古城北侧的这一墩台,高大雄浑,却是千疮百孔,不成形状;孤峰独立,旁边并无其它依附连接之物。近处立一石碑,上有文字标识:硖口三号烽火台。硖口现存烽火台有十余处,此为其中之一。三号烽火台残破严重,下部竟然中空贯通,形成半人多高的洞口,透过洞口,但见塞外烟尘、边地黄沙,芨芨草在朔风之中瑟瑟低吟……
  古城之中多数人家皆已搬迁,唯有几户以牧羊为业,坚守故土,街上少有行人,庭院空荡寂静,门前坛中山丹花、波斯菊、大丽花等竞相开放,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给古老的城堡带来生机和色彩;有几枝青杏伸出墙头,随风肆意招摇。又见门口安放的石础,荒园中弃置的磨盘,都在向人无声地诉说,诉说古城昔日的荣光:城内原有府衙、庙宇、店铺、营房等设施,只因时代变迁,历经兴衰,遭遇数百年风雨浸蚀,现已不复存在。据说当年曾有著名的十大商铺:铁匠铺、皮匠铺、药材铺等等不一而足,接待往来商旅,沟通东西贸易,车水马龙,不胜繁华。今天已随历史的风尘,皆成为过往云烟。
  原路返回,步出西面关城,眼前大片空地平坦开阔,北侧有两段城墙纵横交错,颇具规模,蔚为壮观。其中东西走向一段较长,城墙主体内侧有堆土遗迹,虽已残缺不全,但大体轮廓与走向仍可辨析,断定为从内侧登上城墙的台级,以便观察防御,此段城墙北面所对,正是辽阔的胡天大漠。城墙边,黄土中,不时会发现有瓷器碎片散落其间,捡起细看,有灰陶器和青花瓷,大约为当地百姓生活用品和西去客商的贸易货物,仅以这些散落的瓷器碎片,即可拼接出一副河西走廊辉煌的历史画卷。
  隔着开阔的空地,与西面关城遥相凝视的,即是近年新建的点将台。点将台台基宽阔,台墩高耸,整体为黄土夯筑,古朴雄壮,气势恢宏。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硖口古城并周围山川尽收眼底:远望祁连白雪皑皑,与天际层云相连;高大的关城也与古城民居融为一体,其后有重山叠嶂,起伏连绵。立于高台之上,手扶雉堞垛口,朔风呼啸,旌旗猎猎,俯视台下空阔的练兵场,不由生出沙场秋点兵的悲壮与豪情。此刻当有青樽在手,敬天祭地,歃血誓师,随同将士冲出辕门,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不禁感慨万端,吟诗《硖口怀古》一首,以壮胸怀:
  云横千里近城墩,塞外铜关傍古村。
  沙场烟尘遮日月,街楼朔气镇乾坤。
  残碑有字嵌营壁,坎井无声诉垒门。
  锁钥甘凉惟驿道,烽台点将祭青樽。
  伫立点将台上,凝望硖口古城,悠悠千古,漫漫长河,青山隐隐,暮色苍茫;春风冷月,寒来暑往,巍巍关城,控扼甘凉;迎来骚人迁客,大德高僧,送走商旅使节,大吏封疆;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号角悲鸣,狼烟飞扬;大漠孤城,硖口举觞,千年之后,仍将屹立于河西走廊!
  ——选自《东方散文》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一  一谈起道前街这条古城名街,就勾起我许多儿时记忆。它历史悠久,虽然不怎么长,却是我少时记忆中一条相当繁华的商业街。  听老苏州人说,古时苏州南北通衢为路,东西径道为街。明代设苏松常兵备道于此,老百姓也叫道台衙门,因为街在衙门前,道前街也因此得名。  1949年后这里设立苏州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我小学时代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铺着弹石子路面的道前街商店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
期刊
寂寞山岗,树木环绕,枯草覆盖,有一坟墓,掩映其中。踏草而过,蹲下细看,这座标注“民国三十一年修”的坟墓,墓碑正中写的是“朱公妈之墓”,旁边特别加了一行小字,刻的是“附葬子”。这种碑刻,在漫山遍野的坟墓中是绝无仅有的,“附葬子”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呢?  2021年农历正月初三,我慕名探访革命老区村——广东陆丰市内湖镇小坞村,在村民朱文升陪同下,穿过一排排低矮斑驳的旧屋,来到渺无人烟的小坞
期刊
三十五年前,诗人西川写有一诗——《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每每读起,沁人心脾,如饮清泉。诗中,那夜色中的草原,璀璨的星河,疯长的青草,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飞翔的马群,还有那神秘的力量和祭坛,总于脑海里沉沉浮浮,如梦如幻,似乎在冥冥中等待着我,呼唤着我。然多年来,始终未了心愿。  其实,哈尔盖并不遥远。哈尔盖草原离西宁约一百八十公里。其南濒青海湖,北望祁连山,东邻海晏县,西接天峻县,于刚察县境内,海拔三
期刊
童年很远,隐藏在数年未归的家乡;童年很近,停留在春日散落的花香里。  ——题记  依稀记得那是四五岁时,父亲要外出扫盲。我和弟弟随父母回到家乡,家乡座落着一座嵯峨的大山。山中林子幽深,黄的泥墙,青的土瓦,在山野的阳光里静谧着;山中林子很小,感觉隔着林子的乡民们,大着嗓子说话就能畅快地聊天。  我随父母住在了布满灰尘的土屋里。村里的乡亲对于我们这一家熟悉又陌生的不速之客是分外热情的。叔伯送来家用工具
期刊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原味的山歌!我不禁脱口而出。  只见在桥头一角,红灯笼的映衬下,游客们正围着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周围,有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跟着琴声吟唱。  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人群后面静静欣赏。让我惊奇的是,无论人们
期刊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被姨妈收养前,姓名张开波。我的外婆生有至少有八个子女,因为我幺姨妈排行老七,最小的幺舅应该八,或者是更加排在后面吧……  父親很能干,脑瓜子也很聪明,就是苦命,会做泥水匠、砖工、石匠,外加烧砖窑师傅,生了二个儿,一个女,和一个遗腹子,就死了!活活累死的……  我爷爷很另类,据我二爷爷和二婆婆说:我爷爷喜欢打牌,打牌时喜欢吹牛,口才非常好,但是说话直,语言尖锐,态度强势,不怕得罪人
期刊
看着德高望重的爸爸不平凡光辉的一生历程,泪流满面,泣曰:长歌当哭,时念先父在世时;音貌犹在,叮咛教诲缭耳畔。先父生于1933年9月,其父马子祥为甘南农民起义之先驱,其兄马建武为中共地下党员。先父幼承其父兄之志,刻苦攻读,苦度时光,迎来全国解放。1950年3月调干学习,就读于西北交通学校,后参加公路建设45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队长、公路段长,至榆林地区公路管理总段长,于1994年5月退休。先父先后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微信群里,朋友圈里,有一些人在分享,祝福!但是,其热度远远低于情人节,母亲节。  今天是星期天,昨晚上关闭了手机上所有的闹钟,计划睡个自然醒……的确,也真的自然醒了,不过醒过来了的时间为5:30。也许,今天也是自己的節日,思绪万千。  父亲的父亲  在小时候,我们住农村,家里很穷。让我记忆里最深刻与不解有几件事:  小时候,父亲的父亲——爷爷,有三个儿子,全部成家后,就有十几口人,均
期刊
前几日,在朋友的书屋里忽然看见久违的一摞“小人书”,一下子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上一本书,能美滋滋地看上大半天。最难忘的是下午放学后,我把书包一放,先去村外给牛、羊割草。匆匆拢起一堆青草后,几个小伙伴围靠在一棵大杨树下,捧起藏在口袋里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一本,互换着再看。全然顾不上田间地头、水渠旁四处爬行的
期刊
2020年底,已经过了冬至,去北京参加首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颁奖典礼时,听说在我们下榻的京西大酒店附近有一个莲花池公园。乍一听我还以为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公园,忙里偷闲,置身其中,却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收获。  这天下午,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寒气袭人。我信步来到莲花池公园露天舞场眺望,占地50多万平方米的莲花池已经结满晶莹剔透的厚冰。正前方明净整洁的冰面上折射着耀眼的阳光,最前面有两座椭圆形的人工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