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中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探究性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有效实施探究性实验;做好探究性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38-02
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物理现象,并由此提出假设,设计相关实验,实施探究,从而获得结论等要素,探究过程可涉及及所有要素,也可涉及部分要素。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使其从中寻找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探究性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设计探究性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创设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课题,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方面,教师可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用讲故事、做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物理世界的情境中,让学生乐于探索物理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这样提问: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古埃及的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是由几百万块巨石堆砌而成的,每块巨石平均两吨重,古埃及人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巨石搬上去的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视频,学生看得非常兴奋,他们思考后回答:视频中提到用杠杆搬运巨石,杠杆的威力真大。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视频:挖掘机挖土、人们用撬棒撬大石头,大人和小孩玩跷跷板等动态画面,生动有趣并富有悬念。学生观看后,要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如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摆动?大人和小朋友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侧,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在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从而,引入物理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呼唤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二、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
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之后,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设计方案时可从以下这些问题展开:1.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在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3.实验应该做几次,只做一次行吗?4.在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5.实验中,如何设计表格,应记录哪些数据,如何分析这些数据,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自主合作探究。
如在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结合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从而得出:跷跷板中间有一个固定的摆动轴,跷跷板绕着这个固定点摆动。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作杠杆。跷跷板就是一种杠杆。大人、小孩分别给跷跷板一个向下的力,调整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当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和两力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跷跷板就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为了研究透彻,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代替跷跷板,用一定数量的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实验的方案:1.实验探究的是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2.实验器材有杠杆尺、铁架台、一定数量的钩码等。3.应进行多次实验再得出结论。4.实验中应观察杠杆平衡时,杠杆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读出挂钩码处到摆动轴0点的距离等。5.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和表格项目,包括实验序号、左右的拉力F1/N和F2/N、钩码挂点到轴点0的距离L1/CM和L2/CM;记录每一次实验杠杆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重力,每个钩码的质量已知,根据G=Mg可算出重力和挂钩码处到转动轴0点的距离,可以从杠杆尺刻度直接读出数值。
三、有效实施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组员要优化搭配。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同时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剩余成员根据需要临时安排。教师要让不同的成员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如小组长主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组织本组进行探究活动;记录员主要记录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主要是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在全班汇报交流。其余的成员负责领取、安装、清理、收拾实验器材并送回仪器室等。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1.按示意图,安装好实验器材。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3.在杠杆两边分别挂上数量不同的鉤码,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钩码离开悬挂点0的距离。4.改变钩码数量和它们离开0点的距离,使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多次测量。5.把各次实验所得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6.收集、整理实验器材。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把摆动轴选在杠杆尺的中心处,使用前要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尺水平平衡,钩码对杠杆尺的拉力大小就等于钩码的总重力。注意测量钩码的重力和钩码到转动轴0点的距离,要多次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它在木尺上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并把每一次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此时,教师巡回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如有错漏,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杠杆课件,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杠杆的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作杠杆平衡。然后教师提问:各小组,从得出的实验数据中,你们总结出什么结论?(有的组看不出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表格左右两边的数据相加减或乘除,看看结果会怎样?同学们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数据有怎样的关系?各组请把你们的正确答案做出汇报。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即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用文字表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是:F1L1=F2L2。
四、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在探究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进行总结、交流和合理评价。如分析哪些实验操作是正确的?哪些实验操作是错误的?你对本次实验是否满意?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测量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等。请你自我评价一下。在这样的反馈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行为会有所反思。他们知道如何修正错误会做得更好,这将提高探究效率,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共同参与的实验总结和评价机制。先由各小组汇报员把本组的设计思路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实验所得结论以及收获等内容,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评价。
(特约编辑 诺 依)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38-02
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物理现象,并由此提出假设,设计相关实验,实施探究,从而获得结论等要素,探究过程可涉及及所有要素,也可涉及部分要素。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使其从中寻找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探究性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设计探究性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创设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课题,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方面,教师可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用讲故事、做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物理世界的情境中,让学生乐于探索物理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这样提问: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古埃及的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是由几百万块巨石堆砌而成的,每块巨石平均两吨重,古埃及人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巨石搬上去的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视频,学生看得非常兴奋,他们思考后回答:视频中提到用杠杆搬运巨石,杠杆的威力真大。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视频:挖掘机挖土、人们用撬棒撬大石头,大人和小孩玩跷跷板等动态画面,生动有趣并富有悬念。学生观看后,要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如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摆动?大人和小朋友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侧,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在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从而,引入物理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呼唤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二、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
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之后,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设计方案时可从以下这些问题展开:1.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在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3.实验应该做几次,只做一次行吗?4.在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5.实验中,如何设计表格,应记录哪些数据,如何分析这些数据,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自主合作探究。
如在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结合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从而得出:跷跷板中间有一个固定的摆动轴,跷跷板绕着这个固定点摆动。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作杠杆。跷跷板就是一种杠杆。大人、小孩分别给跷跷板一个向下的力,调整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当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和两力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跷跷板就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为了研究透彻,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代替跷跷板,用一定数量的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实验的方案:1.实验探究的是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2.实验器材有杠杆尺、铁架台、一定数量的钩码等。3.应进行多次实验再得出结论。4.实验中应观察杠杆平衡时,杠杆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读出挂钩码处到摆动轴0点的距离等。5.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和表格项目,包括实验序号、左右的拉力F1/N和F2/N、钩码挂点到轴点0的距离L1/CM和L2/CM;记录每一次实验杠杆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重力,每个钩码的质量已知,根据G=Mg可算出重力和挂钩码处到转动轴0点的距离,可以从杠杆尺刻度直接读出数值。
三、有效实施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组员要优化搭配。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同时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剩余成员根据需要临时安排。教师要让不同的成员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如小组长主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组织本组进行探究活动;记录员主要记录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主要是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在全班汇报交流。其余的成员负责领取、安装、清理、收拾实验器材并送回仪器室等。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1.按示意图,安装好实验器材。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3.在杠杆两边分别挂上数量不同的鉤码,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钩码离开悬挂点0的距离。4.改变钩码数量和它们离开0点的距离,使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多次测量。5.把各次实验所得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6.收集、整理实验器材。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把摆动轴选在杠杆尺的中心处,使用前要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尺水平平衡,钩码对杠杆尺的拉力大小就等于钩码的总重力。注意测量钩码的重力和钩码到转动轴0点的距离,要多次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它在木尺上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并把每一次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此时,教师巡回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如有错漏,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杠杆课件,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杠杆的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作杠杆平衡。然后教师提问:各小组,从得出的实验数据中,你们总结出什么结论?(有的组看不出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表格左右两边的数据相加减或乘除,看看结果会怎样?同学们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数据有怎样的关系?各组请把你们的正确答案做出汇报。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即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用文字表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是:F1L1=F2L2。
四、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在探究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进行总结、交流和合理评价。如分析哪些实验操作是正确的?哪些实验操作是错误的?你对本次实验是否满意?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测量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等。请你自我评价一下。在这样的反馈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行为会有所反思。他们知道如何修正错误会做得更好,这将提高探究效率,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共同参与的实验总结和评价机制。先由各小组汇报员把本组的设计思路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实验所得结论以及收获等内容,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评价。
(特约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