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走》:没有“恨”,只有爱和坦然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文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的作品主要涉及下述几类主题: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瑞典文学院说。瑞典文学院秘书莎拉·达纽斯形容石黑一雄的作品是简·奥斯汀和弗朗茨·卡夫卡的混合体,“但是你还得加进去一点马塞尔·普鲁斯特,然后稍稍搅拌一下,这才能得到他的风格。”她还这样评价石黑一雄,“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作家。他不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他独自开拓了整个宇宙”,达纽斯说她最喜爱的石黑作品是《被埋葬的巨人》,但她也说《长日将尽》是一部“以沃德豪斯的小说开场、又以卡夫卡的方式结尾的杰作”。
  想起去年颁奖给鲍勃·迪伦所引发的喧嚣,莎拉·达纽斯又补充道,她希望这个决定可以“让全世界都满意”。她还说:“我个人无法评价,但是我们已经选出了我们认为绝对杰出的一名小说家。”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于日本,5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他曾在肯特大学学习英语和哲学,后来到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创作。(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
  石黑一雄获“诺奖”后,谈论他小说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作为资深影迷,我就谈谈根据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别让我走》和《长日将尽》吧。由于看《长日将尽》的时候,感觉这部电影实在太好,好到很多话无法用文字表达。所以,这篇文章我只谈谈《别让我走》。《长日将尽》只能留待日后有感觉的时候再写了。
  ——题记
  1. 人的一生,可怕的不是苦难的折磨,而是早已安排好的宿命。
  科幻小说《别让我走》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六部小说,2005年出版。
  《别让我走》荣获了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提名,被《时代》杂志誉为2005年最佳小说之一。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近半个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台湾学者陈重仁这样评论说:“《别让我走》的重点不在于如何看待克隆人,而是如何将人看成克隆人,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
  “一个关于人类的新品种克隆人令人悲伤的童话,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封面如是说。
  小说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这些克隆人都有着被安排好的命运,养育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正常人捐献器官,捐献三四次后,他们的生命就完结了。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技术的设想。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此后克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1997年2月《自然》杂志刊登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的消息。这一成果引发了人们对克隆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生殖性克隆的广泛关注,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石黑一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了他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
  小说从一所奇怪的学校(“海尔森”)展开,学生们在“监护人”的细心照看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女校长在讲话中义正词严,口口声声作为一所格外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学校,禁止所有人吸烟。还在学校检查到两个烟头,准备严查吸烟者,云云。看上去如此严厉的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却莫名其妙地开明,以至于男生和女生可以在宿舍公开谈论性话题。
  当学生们获悉自己被学校欺骗,而真实身份是克隆人时,他们心中并未激起任何激烈的情绪。紧接着,死亡的阴影就落在了“捐助者”与“捐助者看护”这两个不同身份的克隆人身上。
  2010年,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被改编为电影,由凯瑞·穆里根、凯拉·奈特莉和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2015年又被日本TBS电视台首次搬上荧屏,由绫濑遥携手三浦春马、水川麻美共同出演。
  电视剧我没有看过,只看了电影。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电影。
  《别让我走》,一部关于克隆人的电影却无关科幻和反抗。
  你以为《别让我走》是科幻片?事实上,科幻不过是外衣,它没有科幻片惯有的心理惊竦、心理变态,也没有精神狂魔,而是在不动声色中讲述了三个克隆人的童年与爱情。没有恐怖恰恰是更大的恐怖,因为恐怖来自世界之外、不可触及的地方。最大的恐怖是无形的。
  你以为《别让我走》是爱情片?事实上,它是借助于爱情,讲伦理,谈人类的贪欲,谈科技哲学。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部让人思考的电影。就像看魔术,亲眼目睹也会有假象。但你依然想看。
  世界是善变的,也是功利的。一切都是如此地不确定,像李安导演的电影《中场战事》,确实受伯格曼导演的电影《处女泉》的影响很大。一般的好莱坞电影,通常都是一个事件又一个事件,串起来,情节吸引力强,故事有开始,有进行,有高潮。《中场战事》则完全没有这些好莱坞电影的惯用套路,看不出有什么故事和情节,因为整部电影就像一本流水账,就像纪录片,李安在忠实地记录比利的一切,就连“后台”也不断地让观众偷窥。充满纪实性,又突出地展现了李安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比利是英雄吗?他其实是个身边的普通人,不过是因缘巧合,为了逃避惩罚才上战场。“英雄”这个符号,也是消費品,是有商品属性的。经纪人说得很明白,也很直接:“你们现在正热,但两周后就会被好莱坞抛诸脑后。”英雄主义又是什么?比利其实没有更宏大的志向,不过是为了可怜的卑微的生存诉求,不得已而为之。
  舞台上有多么热闹,比利的内心就有多么荒凉。一如《别让我走》中,凯西和汤米对爱情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一切努力,全是白费力气。命运早已注定。
  那个良知教师告诉克隆人孩子真相:他们生来即作为小白鼠,为了要捐器官。
  忽然来了一阵风,把老师的讲义吹落在地上。汤米走过去,将它们拾起,放回讲桌。   得知如此残酷的真相,这些孩子却异常地平静,没有埋怨和反抗,只是默默接受。他们被切断所有与外界的联系,得到捐来的破玩具,就欢天喜地。
  说出真相的老师被校方开除了。
  那位被开除的老师给孩子们这样说:“你们知道小孩子长大会怎样吗?”孩子们一脸茫然。“你们不知道,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可能会成为演员,搬到美国去,或者是在超市上班,或者在学校上课………什么都有可能。”
  你以为这位老师在给学生展望未来?错了。接下来,她哽咽着说的话则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所有人其实没有未来,你们的人生早已被安排好了,你们的结局也很确定:“但你们的未来很明确”“你们没人能去美国,没人会在超市上班,你们只会过已经被安排好的人生。你们会长大成人,但时间很短暂。在你们老之前…………”
  这让我想起一部国产电影《黑处有什么》。这部电影曾经在FIRST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身兼编剧和导演的王一淳在映后座谈中说,故事的触点在于她父亲的去世,自己很长时间无法从这种怀念的情绪中走出来。
  故事以1990年代初中原大型飞机厂家属区发生的一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为开头,视角却来自曲警察的14岁女儿曲靖。之后的故事发展就是青春片的模式,两个少女,曲靖和好友张雪,看与被看,保守与冲动,天真和早熟,清纯与艳丽,代表了青春的两个不同棱面。
  片中强调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荒谬和蒙昧的青春,而观众如果能够着迷,也是因为年代感营造成功。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和道具,从一个热水瓶到手电筒,从防空洞到人工湖,还有时不时硬要入耳的年代金曲。高大丰满成熟美丽的张雪是生是死,成了片中唯一悬念,而她和曲靖之间不像有什么亲密友情,更像是青春的分岔路口,一条通向平庸的成熟,另一条则是神秘的中止或死亡。
  那位被“海尔森”开除的老师不过是告诉孩子“黑处有什么”,却没有告诉孩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的一生,可怕的不是苦难的折磨,而是早已安排好的宿命。老师内心希望他们能有不同于既定轨道的人生,却无力与现实抗争。
  2. 凯西依然平静地爱着远方的“他”——“能与他共同度过一段时光已经很幸运了”。
  电影的开头,凯西(Kathy)平静地看着汤米(Tommy)被推入手术室,然后自言自语:“我已经做了9年的照护者,我非常在行。我的病人状况总是优于预期,就算即将捐赠器官,也很少出现情绪焦虑。我不是要自夸,但我非常以我们的职责为荣,照护者和捐赠者的贡献非常大。但我们毕竟不是机器,终究避免不了注定的结局,所以我现在多半不是在展望未来,而是在回想过去……”
  离开“海尔森”,当年的孩子成年了。三个克隆人长大成人,每天被没有未来的恐慌笼罩,回忆并不美好的校园童年,想要对世界说:别让我走。
  某一日,阳光明媚。凯西、汤米和露丝三人结伴来到一片空旷的草地,阳光打在脸上,草在风中飘荡,风吹乱了女孩的头发,他们就那样席地而坐,静静地,什么也不说。就这样,十分美好。他们的生活,曾经纯真而美好,就像大多数人类的童年一样。这个温存的画面能够让人聞到太阳的味道。那个画面,感觉特别像20年多前姜文的一部电影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在姜文眼中,生活却可以是释放光芒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凯西和汤米已相爱。
  智商再高的人面对到手的真爱,也会犯傻,也会手足无措。想起郦波教授讲的一个爱情故事:说有个聪明漂亮又善良的女孩子,在宴会上被众星捧月,风光无限。宴会结束后,一个相貌平平的男孩子邀请她赏光到咖啡馆坐坐。女孩子根本就瞧不上这个男孩,但出于礼貌,就答应他了。本想敷衍几分钟就撤退的,谁曾想外表普通、性格木讷的男孩子等到咖啡上来后,半天不说话,终于开口说话的时候,突然对服务员大叫一声:“给我拿点盐。”周围的人都惊讶地看着这个奇怪的男孩,哪有喝咖啡放盐的啊?在女孩惊奇的目光中,男孩尴尬地笑笑说:“我家在海边,每天在海水里泡,放点儿盐容易让我想起家的味道。”女孩一听,好奇心被激发,心想,别看他其貌不扬,但看来很爱家、顾家啊,比较有责任感,也许值得交往。两个人慢慢交往起来,每次去咖啡馆,女孩都会主动为男孩的咖啡里放盐。后来,他们结婚了,男孩果然是个很爱家、很顾家的人,他们的日子就像他们爱喝的咖啡一样——“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最后,丈夫去世后,妻子收到一封信,信里说“其实,我对你撒了一个谎,却一直不敢告诉你,我喝咖啡不是要加盐的,你不知道那味道多难喝。我第一次在咖啡馆里那样说,只是觉得当时没话说,太尴尬,就兴冲冲地冒了一句,哪知却下不了场,这一下就喝了一辈子加盐的咖啡!现在我终于可以不受这个罪了,但我最庆幸的是,因为这句话,得到了你!”妻子读完后,含着泪笑了。多美的人生啊,就因为一句冲动的话!
  但这种美妙的人生,凯西和汤米注定无法享受,因为他们是克隆人。
  露丝在生命“圆满”之前,请求两位好友原谅自己阻止了他们真心相爱,同时鼓励他们珍惜对方,大胆去爱,去争取“缓捐”,并告诉了他们画廊的夫人的住址。
  趁活着,勇敢去爱吧。听说情侣的画,可以决定是否“缓捐”。传说如灰烬里的火星,燃起希望。
  汤米和凯西满怀希望地去找经营画廊的夫人和曾经的校长,用艺术来证明他们的相爱。汤米将自己的画拿出来,铺开,放在麻将桌上。校长说,当年校方办画展是想试证他们的灵魂,而“那些患了癌症的人们,谁会在乎你们有没有灵魂?”
  满怀希望的他们,得到的却是最残忍的结果:根本就没有缓捐这一说。重拾希望的传言,只是传言。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当你对爱情绝望了、放弃了,可它就真的来了。来了之后,却又发现,你早已无力承担了。
  补充替代医学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作“顺势疗法”。比如,当我想吐的时候不要说“坐下休息一下”,而是说“去吐吧”,这样反而会让胃更舒服一些吧。   凯西开车回去,半路上,汤米要求下车。所有隐忍和痛苦迫近阀值。汤米在漆黑的马路上瞬间崩溃,摧枯拉朽一般地喊叫,撕心裂肺,声嘶力竭,绝望一次性决堤,就像在“海尔森”上学时突然喊叫一样,像海水覆盖整个生命,但鼻孔永远无法透出海平面,令人绝望又窒息的宿命感。生命如流星,一闪而逝。陨灭才是真实。无论怎样泅渡怎样挣扎,都改变不了命定的人生轨迹。如果明知结局是悲剧,那为什么还要去爱?
  凯西下车,抱紧他,用“顺势疗法”哄他,就像当初在学校时一样。
  别让我走,但不得不走。个人什么也改变不了,希望等于奢望。克隆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够接受这一切。人类用着克隆人的器官,认为理所应当。汤米在第四次捐赠器官后,生命走向“圆满”。
  当凯西接到通知,一个月后要做第一次捐赠手术时,她的内心说:“我失去他已经两个星期了。和他共度一段时光已经足够。”“而我不确定的是,我们与受赠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生命都会终结。也许没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觉得自己活得足够了。”
  影片的结尾,夕阳下,始终抖动的画面里,伴着忧伤的小提琴旋律,凯西来到小时候和汤米有共同回忆的地方。凯西希望在这里,能再看到汤米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向她走来。尽管她知道,这不可能了。但她依然平静地爱着远方的“他”——“能与他共同度过一段时光已经很幸运了”。
  3. 他们的词典里根本没有“恨”这个字。他们真的是最纯真最朴实的克隆者。
  电影开头有一行字:1952年,医学出现了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经突破100岁。
  这行字之后,第一个镜头是克隆人凯西的内心独白,第二个镜头便是克隆人汤米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等待再一次被取出器官。
  医学的重大突破,建立在克隆人捐献的基础上。
  这些克隆人基本都是宿命论者,完全坦然面对捐赠器官,根本没有逃亡甚至反抗的念头。面对转瞬即逝的生命,他们的词典里根本没有“恨”这个字。他们真的是最纯真最朴实的克隆者。面对随时到来的死亡,面对一次又一次、永无休止的捐赠,他们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有,而是平淡地说:“捐赠,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汤米平静淡然地微笑着说:“以前觉得,我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看护者,不过现在我成了优秀的捐赠者。”
  凯西在爱情上受挫、失败之后,坦然选择了做一名看护者。不是为了获得缓捐器官的特权,而是想把自己内心的爱一点点地馈赠给需要帮助、需要呵护的人。即使最后凯西和汤米想好好相爱,生活在一起,一起携手去申请“缓捐”,也不是为了活多长时间,而是为了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去感知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只要在一起,其他什么的,都不重要。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天爱上了海,可是空气阻隔了他们。他们无法相爱。于是,天哭了,泪水落到海里。即使不能相爱,天也要把灵魂寄托给海,从此海比天蓝了。
  电影《别让我走》中的爱情,与其说美好,不如说残忍。凯西和汤米在“海尔森”已经相爱,在“乡居”的短暂岁月,爱得更深,但这种爱情,越美好就越残忍,就像是把恶之花种在了观众的心里,越看越压抑,越笑越苍白。
  这一切,只是因为——拥有这种爱情的,是克隆人。
  人类创造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将来人类可能有的疾病而准备活体器官。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就会接受手术,贡献他们的器官。生命完结的那天,他们就算完成了任务。
  死亡的命运,这并不可怕,反正也没有人活着离开这个世界;孤单的宿命,才是他们心中的悲凉。
  如果活着也是受罪,如果这世界没有可爱之人,那死去也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没完没了的恐惧。
  当露丝“抢”了凯西的男朋友汤米时,凯西心里也不是滋味。当然,嫉妒心也是有的,凯西甚至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色情杂志。
  露丝也曾经讽刺、挖苦她,但是,汤米懂得。因为慈悲,所以懂得。他对凯西说:“我知道你在找你的本尊。”所谓本尊,其实就是原身、本我。创造克隆人的是人类,奇怪的是,人类对于“本我”反而漠不关心,而克隆人却对自己的“本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岂非讽刺?人类创立克隆人之后,把他们圈养在“海尔森”这个被称之为学校的环境里,就像给奶牛放音乐可以多产奶一样,这些克隆人不过是人类手中的小白鼠,不过是一件为了延缓死亡的工具。
  有媒体报道说,美国加州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一位40岁的女渐冻症患者,决定选择安乐死。她给亲友发邮件,邀请大伙来参加一场为期两天的派对,唯一要求是,谁都不许哭泣。30多位亲友应邀从各地赶来,带来女子最爱吃的食物,播放着她最钟爱的音乐,大家饮酒跳舞,彻夜狂欢,直到迎来告别时刻——她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平静地去了天堂,入土为安。
  但是現实生活中更多人,尤其那些有钱人,不想死,“我真想再活500年”的心理也是有的。于是,想出制造克隆人的计划。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水印》的开头很吸引人:很久以前,一美元能兑换970里拉,我32岁。地球上有20亿个灵魂,也是既年轻又轻盈。
  在这个上帝创作的地球上,原本有一个完整生态系统。有了人类社会之后,人类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靠交易维持社会的运转,我们通过上班换取工资,通过工资换来衣食住行等等。太阳给人类的光却是赠予,是无偿的,不要任何回报的。没有太阳的光将不会有人类生命。可是,人类为了照明,又发明了某电,而某电原本不属于这个生态系统,它的出现等于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太阳。
  人类这个贪欲呀,越来越不满足。科技发展真的是一日千里,就说网络吧,你看网络时代变化有多快,“偷菜”成回忆,论坛渐冷清。曾经的热门社交产品,如天涯论坛、开心网、人人网(原校内网)、猫扑等如今已逐渐淡出用户的视野。七八年前,无数网友都有过“偷菜”的经历。那是开心网开发的“偷菜”游戏。开心网系程炳皓于2008年创建,因“偷菜”游戏,位居中国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第一名,并于2008年9月获北极光3百万美元的投资,2009年4月份接受新浪及启明创投2千万美元的投资。天涯社区,是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在BBS(网络论坛)火爆的年代,有一句话叫“南天涯北猫扑”,用户将天涯和猫扑比作是BBS界的双子星。猫扑当时定位于年轻社区,天涯则定位于华人社区。天涯成立于1999年,曾是一个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不过随着BBS社交产品的日益没落,如今的天涯已经是美人迟暮了。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元年。2012年7月,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手机超过个人计算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开心网和人人网颠覆了论坛和博客,微博则颠覆了开心网与人人网。强大无敌的QQ可以覆盖你,但是你却无法成为QQ。如今,人人一部手机,方便了,但感情也淡了。有个朋友的孩子,上了高中之后,干脆变得毫无感情,除了手机,和家人没话说。   有部电影,名叫《完全陌生人》,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能看对方手机,不知道有多少夫妻要分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黑匣子。
  《完全陌生人》中讲了一次聚餐,有人提议玩个游戏。真话大冒险?NO,那太老套了。这个游戏就是把各自的手机放在饭桌上,如果来电话或者短信就公开让大家听或者看,嗯,就像小时候玩的真话大冒险。因为这个手机,夫妻就像“完全陌生人”。老婆酒驾,丈夫代她去坐牢。可是,这个老婆根本不爱丈夫,之所以没有离婚,只是因为欠丈夫的情,只是因为负罪感。她愤怒地质问丈夫:现在唯一维系我们的感情的就是我的负罪感。我们为什么不离婚?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分手。如果你早告诉我,你是个同性恋,事情就容易多了。可事实上,她老公不是同性恋。饭桌上,真的同性恋,是那个看上去最男人、一脸胡子的胖子。
  这一切,都是人性,手机成了戳穿了人性阴暗的工具。科技发展本是好事,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科技越进步,人类似乎越来越无情。反而是重新塑造的人种——克隆人,比人类更加渴望爱。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比人类更加安之若素,岂非一种讽刺!当然,说“人类”这个词,有点大了,有点以偏盖全了,“海尔森”里也有一个女教师良知苏醒,选择“背叛同类”,这也算是人性的光辉吧。对比来看,那个道貌岸然的女校长也并非黑暗的化身,她是想证明克隆人也是有情感灵魂的,但是“本尊”们在疾病面前会无视这一切证明。当真身比克隆体还缺乏人性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迷失了。记得影片中有个细节,严肃的女校长在开除说出真相的老师后,给学生的讲话,相当富有哲理:“主流民意也不支持前瞻性的思考,一向如此。主流民意支持的是固有观念和未被验证的价值观”。说得学生挺感动的样子。
  你看露丝的私心、嫉妒、贪念,跟世俗定义的私心、嫉妒、贪念真不一样,她并没有诅咒对方,丝毫没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念头,她只想尝试恋爱的滋味,纵然知道汤米爱的其实不是她,她也要争取自己恋爱的权利。
  手术之后,露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抓緊最后的时间跟凯西道歉,说“对不起”,并成全了凯西和汤米。
  世界上所有的安逸都在你的脚边。
  对死亡,他们早已看淡。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伤痛和恐惧。仿佛死亡是上帝的眷顾一般。
  4. 科幻的外衣下,石黑一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因为爱,死亡才显得不那么可怕。
  汤米和凯西,青梅竹马。一切都那么从容,像大多数人类的生活,偶有小欢喜,大部分真实、平淡。
  汤米、凯西和同学们到外面吃饭,点菜,他们的口味也惊人地一致,“我要香肠煎蛋和薯片。饮料呢,就要一杯可乐。”“我也是”,其他人点的饭菜和饮料完全一样。
  露丝就像做作业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去捐献,直到功德“圆满”。不怒、不争、不逃,任一切发生。没有歇斯底里,连同情也没有。他们只是躺在手术台上,沉默地接受自己的“人生”,只在心底无声地喊出那句: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
  可不可以留下来?不可以。
  你看那些医生多么专业,打麻醉针,割开克隆人的身体,在血渍的手术衣中,取出血淋淋的脏器,放到塑料袋中,就像到菜市场买回一个猪肝一样。
  监视器告急,心跳紊乱,曾经跳动的心,变成一条直线。医生们平淡地拔下克隆人的呼吸器,收拾提包,关掉电源,下班。
  从头至尾,没有任何人回望下那具克隆人的身体。所谓活下去只是一个谎言。也许有人想问:谁主宰着克隆人的这一切?谁凭什么可以主宰着克隆人的人生?道德这个词,谈论的人很多,只是不知道谈论者是否拥有。
  影片从头到尾都如此宁静,只有爱冲动的汤米一个人,偶尔会在绝望中咆哮,其他人都是麻木而平淡。克隆人,活着就是为了等待捐献自己器官,直到死亡。
  如果可以,你愿意有这样的克隆人延续你自我本尊的生命吗?
  克隆人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吗?凯西明明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可还是一点点反抗都没有。在片尾,凯西含泪自问:“另一个世界的人,(获得了我们的捐献)生活会更好吗?”这个追问其实很深刻。获得捐赠的人,生活未必会更好,但是,他们为了活着,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医学的教科书还可能会写上: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经突破100岁。这是医学的巨大进步。
  在他们看来,制造克隆人就是为了人类延续生命,仿佛这是“天理”一般。我想起一部美国电影《屏住呼吸》,讲了三个问题青年偷窃退伍老兵家现金的故事。其中有几句台词很有哲理,录之如下——
  一个名叫艾利克斯的小偷说:我不拿现金的。超过一万,就是盗窃重罪。如果被抓,我们会蹲10年大牢(不是他有觉悟,而是在法律面前的理性计算)。
  手上文着七星瓢虫的女贼说:我们不会被抓的。
  艾利克斯说:好吧,那之后呢?30万美元,这样的数目,一定会引来警察的关注,之后就会是调查。我的爸爸就会有麻烦的。
  另一个男贼说:我就知道你会退缩。
  女贼说:艾利克斯,如果这次我们做成了,以后就金盆洗手了。
  那个盲人——退伍老兵开枪打死了一个男贼,抓住了女贼,然后,对她说:那个有钱人家的女儿辛迪,撞死了我的女儿,本该进监狱的,但是,有钱人家的女儿不用进监狱。辛迪夺走了我的孩子,我以为唯一公平的办法就是让她给我生个新的孩子。现在,因为你的到来,我失手打死了她。你要为此付出代价。   女贼祈祷说,救救我,上帝。
  退伍老兵说:上帝?并不存在。那只是一个笑话,一个很烂的笑话。你告诉我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不是个强奸犯,我从来没有强奸过她。我后来向她保证过,只要给我生一个孩子,我就放她走。现在她不在了,我也早没了耐心(说着就用试管为女贼授精)。
  女贼祈祷说:一旦有了上帝并不存在的假设,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出来。
  退伍老兵说:我现在就钦定你来为我生一个孩子了。
  大家看,人类多么会狡辩。天生就会讲道理。《别让我走》的可贵之处,就是不讲大道理,而是用细节,平静地告诉你,人类为什么要选择制造克隆人,克隆人为什么不反抗。
  电影《别让我走》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平静。平静到一只鸟飞过来,落在凯西宿舍中的茶壶柄上;平静到汤米死后,天空中一只孤鸟在飞。那是平静还是无尽的哀伤?
  平静中有残酷,它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人类:在走向明天的路上,人类究竟都做了什么?看看都做了什么?他们是那么一群善良无辜的克隆人啊。克隆人没有选择生的自由,人类呢?克隆人在一种被欺骗和蒙蔽的状态下诞生,我们呢?也许,如果可以选择死亡,他们情愿没有出世吧。
  看电影《别让我走》给人的感觉,仿佛校长啦、画廊夫人啦,都很虚伪,甚至邪恶,简直像刽子手。看完原小说才明白,其实,真正的刽子手并不是她们,她们也只是听从命令的一个程序而已。后来,“海尔森”这个学校不复存在了,可惜了篱笆外那一片独好的风景。画廊夫人的处境也不像从前那样有派头了,只能说,克隆生物复制基因这个“产业”出现更大问题了。
  《圣经·旧约》有这样一句话:“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所仰望的道德高度,是否根本就不道德”,以此推下去,不仅仅是悲哀。更觉得可怕。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片中凯西、汤米和露西,像是一个个无法挣脱宿命的囚鸟,反观现实,也是很多人的人生缩影:面对让人措手不及的命运,乖乖的坦然选择接受,或者无奈地选择知足常乐。面对生离死别,虽然相爱的时光短暂,只能庆幸——毕竟曾经拥有过。
  电影《别让我走》留给人的思考是:成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通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问题——什么是灵魂?
  科幻的外衣下,石黑一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因為爱,死亡才显得不那么可怕。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DW)是一种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笔者运用中药制剂糖肾康胶囊治疗DW54例,并设卡托普利作为对照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臧北吸纳并应用东方传统的禅宗智慧,以禅者的自性、直觉、空观的体悟方式不断醒觉、开悟,对生命体验中的焦虑、痛感和障惑,进行深度审思、追问和不断地自我确认,援禅入诗,诗
<正>1.既然谈文学的话题,不如就从莫言开始吧。莫言自陈,他从小爱说话,曾被母亲慌张地误以为"有病",长大后养成一边喂牛一边自言自语的习惯,也为家人带去不少麻烦,在劝说下,
目的探讨邯郸地区成人肾活检患者中原发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演变特点。方法2002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行经皮肾穿刺术患者中成人原发性肾小球
我科2003~2005年采用外剥内扎注射术治疗混合痔120例,具有痛苦小、出血少、费用底、远期疗效好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正>"公元1421年起,郑和七下西洋,你一定不知道,他用瓷器丝绸换回了麒麟……"一句带着传奇与神话色彩的开场白,缓缓拉开了密扇2016"大航海"系列春夏服装展的帷幕。种子画廊2.
<正>病历资料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多饮、多尿10年,双下肢间断水肿半年。"2017年3月18日入院。患者10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及肾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日渐扩大,出现了一批被人热捧的代表性作品。如,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
侯士良(1939-),男,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教学相长,学验俱丰,形成了具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