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众化对中国画写实性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大众化作为一种社会对艺术的要求,一种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对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影响巨大,其一、由于艺术大众化所具有的明确的社会学指向,决定了中国画改革的依据已经不再是艺术本体而是社会需要。对于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推崇其实是一种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进入20世纪后,美术大众化思潮对中国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其不断变革和发展。出现于20世纪中国画坛的画作名家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朝大众化方向发展,让中国画获得新的生命力。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国画而言,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变革的工具,结果是艺术水准的高低不再是评判艺术高下的唯一依据。其二、艺术大众化要求艺术要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即艺术的通俗化,如果用艺术通俗化的要求来决定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则是一种必然。对于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推崇其实是一种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大众化;写实风格;中国画
  一、艺术大众化的体现
  从字面上来看,大众化是社会学的名词,而艺术大众所蕴含的是艺术与社会间的紧密联系。艺术的大众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思想界与艺术界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一种体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发表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这样认识艺术大众化:“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提出要有专业美术学校和大学结合的学校美育,还要有普及艺术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要有展览会等公共艺术设施和活动,道路、广场、公园等市政建设也要符合美育的要求,“一切公私的建筑,陈列器具,书肆的印刷品,各方面的广告,都是从美术家的意匠構成”。在文章结尾,他大声疾呼:“我很希望致力文化运动的诸君,不要忘了美育。”事实也正如蔡元培所期望的。从五四运动后的 1919 年至 1937 年,各种为普及美术而开办的学校、组建的社团、出版的刊物、举办的展览层出不穷。
  在艺术教育上,1927 年秋,国立中央大学增设“艺术教育专修科”(后改为“艺术系”);1928 年 3 月,在杭州西湖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私立美术学校也蓬勃发展,办校 31 所,仅上海一地有 14 所。②美术社团纷起,流派纷争,在最高峰的 1932 年共有美术社团 20 个。在美术出版物上,介绍西方写实绘画的入门书籍达 56 种;介绍图案和工艺美术类的技法书籍达 27 种;介绍中国绘画技法类的书籍 9 种;介绍中外技法理论比较研究的著作有 4 种;雕塑技法理论书籍 1 种。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会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以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为例,1937 年以前,国民政府教育部共举办两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 1929 年 4 月 10 日开幕,会址设上海新普育堂。展览共展出各类作品 2257 件,另有日本等国的美术作品 80 件。“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 1936 年 4 月 l 日至 23 日举行,会址设南京新建的美术陈列馆,观众达 60,000 多人。展览会之宗旨为:“盖欲于测验进步与促进美术大众化之两大目的以外,并谋古物之调查与保存”。这些举措都为中国艺术的大众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日,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中,中国画的生存越来越取决于它在现代文化传播环境中的适应力,取决于它与现代艺术媒介的交互、通约和转化的能力,而其文化内涵和概念外延都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艺术大众化对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影响
  汪初峰说:“画家们的活动已不能是单纯的个人活动,在生活上已能与民众接近。”毅然参观航委会英国的宣传画以后感触很深,因为展出的作品都是普通大众能看懂的艺术,所以他对艺术家经常抱怨的“民众欣赏的水平”有限的现象展开了批评,这在其留下的手稿中有显示:“‘大众化’不是‘迎合’民众的意思,而且也不是‘民间画化’的意思,大众化唯一的道路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写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之动用!”洪毅然明确解释了此阶段大众化的概念、方式,与民间艺术、大众从事的艺术区别开来,他强调的是将专业的、学术高深的艺术“大众化”。同时艺术大众化的实践对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意义重大。
  艺术大众所蕴含的是艺术与社会间的紧密联系。由于这一实践的参与者多为在西方留学回国的专业画家,这使得对写实风格的具体实践成为可能,中国画的写实风格的兴起也由理论变为现实。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借洋兴中”,在这种语境下,改革中国画必然的方法与途径就是借用西方的绘画思想与观念,所以康有为说:“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陈独秀认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精神。……画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这注定了一个事实,所谓中国画的改革,已经不可能仅仅是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的改造,而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畫学从根基上进行破坏,而后重新建立一种于文人画传统不同,并符合西方标准的画风。这种对传统的彻底逆反,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的矫枉过正,这或许是跳出窠臼的必要举措,但对于中国画而言,这最终导致了传统中国画成熟而封闭的画学体系的溃败,为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创造了一种可能。
  三、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必然性
  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艺术自身规律,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选择的结果。就如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就中国社会而言,艺术不是时代的主题,民族的存亡才是,社会对艺术大众化的诉求即是这种主题的表现。
  艺术大众化的诞生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潮的共同影响,其深层次原因是要求艺术具有宣传的便利进而教化民众的功能,符合这种要求的艺术大众化则必须具备一个特质:艺术的通俗化。也就是说,作为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的艺术大众化所要求的艺术是通俗易懂的艺术,很明显,传统的文人画与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并不符合这种要求,而写实风格可以。可以说写实风格为艺术大众化的要求所推崇,其实是中国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通过中国画的写实风格实现了转化,得以在艺术本体内实现其存在。在二十世纪前期,艺术大众化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选择,在这种情境下实践中国画改革,写实风格的兴起则是必然。
  从对写实风格的推崇到对现实主义的提倡,中国画在一步步地向现代迈进,在对中国画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画的写实风格逐渐兴起,艺术的社会学的评价也随此初露头角。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的要求,使得中国画的写实风格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现实主义,中国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也初步发挥其威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带有某些必然的因素,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与艺术社会学都只是为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带来的只是某种可能性,社会的现实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
  [2] 单国强,《中国美术图典.肖像画》[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2月版.
  [3]朱伯雄.《世界美术史》[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4]郭晓川.《造型艺术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中国画自创生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下,随顺天命之性,遵循天理之道而发育演生。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道家”文化更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深邃莫测的形而上学的哲理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对人们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近百年来中国画的传承是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中国人物画则更是曾经长期处在接受西学学理“科学”改良的背景下寻求
期刊
【摘要】:长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从长笛出现至今,长笛的结构发生了多次变化, 长笛的演奏技巧也随之发生了大量的变化。本文以时间的顺序研究了长笛构造的演变与长笛的演奏技巧之间的关系。长笛从设计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按键的增多、管长的变化、尾管的增加以及材质的变化,长笛結构的这些改变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长笛对乐曲的表现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长笛的构造变化与随之产生的长笛演奏技巧的变化也更加的适合现在音乐厅中使用
期刊
【摘要】:美学观和方法论有密切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西方由于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可以说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虽然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是一個重大的美学课题,但试图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探索一下东西方美学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会为我们今后
期刊
我认为忽略艺术之间互有连通又互有特色。陶瓷在以前强调陶瓷的装饰,所谓装饰就是陶瓷绘画,但它也只是装饰陶艺中的一种方式而已。那么陶瓷成了一个新的艺术载体,怎么去绘画?这就要注意到陶瓷工艺这个特殊材质。陶瓷与油画布这个载体的不同,陶瓷工艺是为绘画服务的,不懂工艺,很难体现出陶瓷的特色;完全追求工艺,就失去了陶瓷绘画本身的语言。因此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陶瓷本身的特点与习性。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史上对于杜尚的研究总是经久不衰,杜尚的出现打破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把生活中的许多现成的东西都赋予了艺术的光环。他是叛逆的,摧毁性的,他不把艺术当回事,但是奇怪的是艺术却特别把他当回事。可以说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一场真正的运动,而这场运动彻底改变了杜尚之后的西方現代艺术的进程。  【关键词】:自由;毀灭;反艺术;现成品  一:杜尚的艺术人生  在美术史上,马尔赛·杜尚一直
期刊
传统图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是构成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开拓就没有进步,这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当中,采撷精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藏族传统图案作为藏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它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藏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传统图案的发展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
期刊
【摘要】: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人物画论要晚得多,约始于春秋末。它一产生,就受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已趋隆盛,在人物画的造型法则上,东晋顾恺之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传神”、“以形写神”的主张,由此奠定了中國人物画的理论基础。南齐谢赫对顾恺之及其前后的画论加以明确化、系统化、完善化,提出了“六法”论。作为人物画批评的艺术标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不言而喻避免不了舞台的展现。而舞台的展现则是对声乐演唱者的一个综合性考验。它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更是心理素质的体现。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没有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演唱将不能进行,舞台表演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调控;科学发声  一、意识影响歌唱表演  在正常歌唱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大脑对歌唱活动存在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方
期刊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中国学者赶时髦式地随意译介西方当代学术话语,而是在感同身受中国审美文化具体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美学话语转型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日常生活美学 
期刊
【摘要】:李健吾不属于主流的批评家,他的批评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是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印象式文学批评,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和心理学批评不同。在对《雷雨》的批评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他的智理,又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本文主要分析李健吾评《雷雨》的艺术。  【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直觉感受  李健吾批评《雷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谦逊的批评态度,李健吾谦逊的态度没有贬低他批评主体的地位,他认为,批评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