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当代启示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前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在和广大贫苦农民接触后,陶行知意识到平民教育的方向应该有所转变,他认为如果平民教育不能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去,是没有前途的。可是因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迅猛,陶行知一时无暇分身农村,而农村开展平民教育的困难较之城市也更多些,故而一段时期以来,乡村平民教育实际处于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附带状态。而此时中华大地因连年军阀混战,政体毒瘤滋生,怪现象迭出,社会积弊丛生。进入1926年后,各种矛盾有积聚经年而激发于一旦之势,于是发生了索薪风潮,继而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弄潮人物,平日对政府也颇多指责,“三·一八”之后,更义愤填膺地发表《哀辞》,悼念惨案中死难的政府眼中的“暴徒”,痛指政府“杀人如虎”,呼吁全国对“民蟊国贼”要“相期共锄”,加上他与冯玉祥交好,此番形势之下,在北京自是待不下去了。而1926年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也因经济拮据而陷入困境,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是“山穷水尽”。但他并没有悲鸣哀叹,而是愈挫愈勇,转战乡村,试图从乡村教育中为中国教育找条生路,为中华民族找条生路。
  1926年12月12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举行的乡村教育讨论会上,陶行知作了名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演讲,指出了当时乡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他还分析寻常人对改造社会的四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两码事。陶行知认为学校办得得法便会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所以应该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因为要改变人的内心,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善的变得更善,使恶的也向善的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办学入手,发挥学校教育来培养高尚的人,通过培养高尚的人来达到对社会的改造。因此,他赋予了教育更重要和更丰富的内涵。办学校不仅仅是教人读书识字,或为了升学考试而已,而是要实现乡村改造的历史任务。而担当这一历史重担的主要对象就是乡村的教师。
  第二种误解是认为改造社会是多数人干的,不是少数教师能胜任的。陶行知认为只要教师们放下孤高的架子,找乡亲、学生一起干,改造乡村的忠实同志还是有很多的。
  第三种误解是认为改造社会是劝人干或是替人干。陶行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做表面工作。劝人干只是嘴上功夫,不以身作则,没有人会信服。替人干有两个不好的地方,其一是会让人心生惭愧或是产生依赖;其二是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所以社会改造最好的方式就是“团结同志,共同去干”。广泛发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共同努力,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第四种误解是认为读书就是教育,只劝人读书而不顾别的生活需要。陶行知承认读书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教育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要从经济及娱乐两方面下功夫,假如教育只是教人读书认字,那么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
  通过分析这四点误解,陶行知得出一个结论:“地方教育及乡村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他认为政府应该舍得花资金,花代价去培养教师,并提出加征亩捐是个筹措资金的好办法。“教师得活,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培养“活的教师”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
  时至今日,再看陶行知先生当初的演讲,其蕴藏的教育哲学仍能为我们发展农村教育所用。
  首先,师范院校要培养未来“活的教师”,可以为农村服务的教师。
  陶行知希望培养出来的“活的教师”除了有讲真驳假、好学求真的基本素质,还应该有生活的气息、改造的精神。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却不是围绕农村服务的。现在的师范学校自成一家坐落在城市里,缺少生活教育的环境。他们培养出懂音乐、会电脑、说英语的老师,但缺少生活的气息和改造的精神,因此无法很好为农村教育服务。
  现在的乡村教育与生产劳动有很大脱节。目前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加之退休潮的来临,有些小学连教死书的老师都没有了,怎么谈得上素质教育?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根据城市的态势,过早地取消了中师的培养,再加上取消分配制度,毕业生选择农村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受城市化教育的师范生解决不了农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也没有多少乡村教师是抱着为乡村发展培养人才而从事教育教学。更多的教育成果是为城市做贡献,而城市人才却不愿意或办不成乡村的事。乡村的发展究竟靠谁?农村科技推广应用要靠人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靠人才,没有人才,乡村一辈子也得不到根本的发展,所以农村可以尝试通过办乡村师范学校为龙头来培养乡村自己的人才,并引进外来的人才。乡村师范学校不只是培养乡村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需要的能懂得大教育和生产方方面面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造乡村。
  其次,政府要重新确立教师在乡村的地位,努力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
  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且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公平,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教师地位和收入的普遍低下,导致优秀师资的流失和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只有事实上确立了教师在乡村和乡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可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才能吸引那些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安心于此。政府不仅要舍得花钱培养教师,还要舍得花钱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以保障一个地区优秀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再次,全社会都要尽教育的责任。
  各级政府都应当尽乡村教育的责任。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国,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基础,“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还不适应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应当对各级政府的乡村教育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当负担更多乡村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应当明确乡村组织发展和乡村教育的职责,特别是明确家庭和未成年人监护人对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再者,全社会应形成关注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关心乡村教育、投资乡村教育。
  最后,教育机构要整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
  很多乡村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乡村拥有丰富的物产和四时变化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存有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的乡村教育常常是脱离生活实际,远离乡村生活现状,把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是最好的乡村教育资源,也应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描
通过比较平行志愿和传统志愿的不同,当前平行志愿下高考填报志愿既有利又有弊。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做好志愿填报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在填报时准确定位、慎重排序,才
给出了2阶实线性递归序列与1维实射影函数的迭代的关系,进而利用矩阵的幂得到2阶实线性递归序列的通项及极限性质。
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提出,对长年累月所积攒下来的海量电力大数据的有效研究和挖掘,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线损是衡量电力企业在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钢轨的疲劳损伤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钢轨疲劳裂纹的萌生寿命与萌生位置,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在对钢轨疲劳裂纹进行研究时,通常会把钢轨当做均质材料处理,而事实上钢轨并不是均质的,轨头在经过热处理后,会形成一个帽型的热处理硬度梯度层;在钢轨服役一段时间后,也会在轨头处形成一个加工硬化硬度梯度层。为此,本文基于硬度-屈服
词块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是语言交际中最理想的单位。重视英语词块习得有助于中国学生准确、地道、流利地掌握和使用英语。在英语动名结构词块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
在教学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运用运动心理学和训练学原理在冰上课教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心理训练模式,进行实验比较研究,证明在冰上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对加快初学者掌握技
为了实现视频编码标准MPEG-4中语义对象的自动提取,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边界运动信息的视频分割算法.在空域上通过开闭双重建方法获取形态梯度图像,抑制原始图像中的噪声,然后进行阈值变换和尺度等级划分的非线性处理,克服了细密纹理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改进的分水岭浸没算法进行标记以获得区域边界信息,在时域上以区域边界的运动信息判定区域的运动性,并联合时空信息建立区域投影运算提取视频序列中的语义运动对象.仿真
为实现鞋楦曲面的精加工,基于复杂曲面实物的几何模型反求方法,从鞋楦实物模型得到其数字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可控精度的鞋楦曲面模型重构方法.利用三维实体激光扫描仪测量获取点数据,基于小波变换原理采用无偏似然估计对鞋楦原始测量点数据进行降噪平滑处理,采用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表示鞋楦u、v向表面曲线,由此得到三次NURBS曲面并拟合鞋楦表面.建立了鞋楦数学模型,采用等残留高度法计算无干涉刀
1 问题的提出 北方地区高校中的速滑教学课受特定条件的制约,有其独有的特点,学习者必须在冰上独立行走或短距离的滑行之后才能进入分化,巩固与动作自如阶段。教学中难度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