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三角的生态化发展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c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科学之路。作为世界工厂重镇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未来不仅应该在经济增长中领先,更应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领先,发展方向应是建设生态珠三角,成为生态文明从理念见于现实的试验田。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珠三角 生态化发展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1-0089-03
  [作者简介]王玉清(1968-),北京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合作。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oikos,意思是居住的环境。把生态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即生态学的提出,始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早期的生态学理论,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中生物和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生态经济体系是形成生态文明社会的核心内容,既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改造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人居体系的建设为生态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机会,也为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诉求日益高涨,生态技术和产品(如农业有机栽培和养殖、节能减排、原料的循环利用等环保技术)将在三次产业中全面推广和使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高效的循环经济和零排放工业共生体系的广泛建立,将使生态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开辟新的产品和设备生产,形成新兴产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将彻底改变工业化发展模式中人类对自然的剥夺,人类发展将与自然界共荣共存。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标志着生态文明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载体和成果。生态技术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补充生态文化的内容,提升生态文化的认知;生态文化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将保 证生态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性。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中的自然物质内容,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中的人文理想。当然,四个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不同的。有些阶段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如生态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升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有些阶段市场机制是明显失灵的(如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中的环保立法、生态人居体系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等)。因而需要政府和市民的积极参与,甚至是主导。
  
  三、建设生态珠三角。
  ——从产业转移到生态化发展
  
  上述发展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地出现,中国也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本文试图从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出发,结合前文所述生态化体系内容,探讨建设生态珠三角的可行性。
  过去30年,珠三角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留下了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失衡等后果,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目前珠三角面临经济进一步转型和升级问题,粤港澳的合作也面临从经济特区向“粤港澳特别合作区”转型,虽然行政体制不同、法律框架各异,但应该有趋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资源节约的生产体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社会民生,这不仅是珠三角生态化发展的开始,也是中国未来在资源约束下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保证了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广东省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90亿元建设环保生态工程,虽然仍仅限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离生态化发展尚有距离,但已经有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目标。香港虽然尚未提出生态化发展的策略性政策,但政府于2008~2009年度斥资9306万港元开展为期5年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亦显示了对生态化生产(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视。
  其次,粤港澳三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性合作有一定成效,可以保证建设生态珠三角有良好的合作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粤港一直合作无间。不仅两地民间的环保组织密切合作,两地政府也在跨境基建以及跨境空气和水质监测方面有良好的合作。早于1982年,粤港两地已经成立“跨境联络制度”,携手解决双方关注的实务问题。治理深圳河;1998年3月成立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就涉及粤港两地的重大项目,进行了研究和协调,环境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98年9月举行的第二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粤港政府就加强环境保护的跨界合作取得共识,发表了《粤港在环境事务方面的合作声明》,并对推行四项环保工作0制定了细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8年8月s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构想,希望通过环保策略,提升两地的经济竞争力。“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将扩展至全方位的合作。除了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为重点,同时会加强开拓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金改善企业清洁生产、改善珠江流域水质、加强自然保育及绿化工作。目标是把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优质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在经济整合方面,双方的合作更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经验对建设生态珠三角的各个生态化发展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再次,香港城市规划已经纳入相关因素,成为良好的生态人居规划示范④;东莞“滨海新城”规划也开始考虑生态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概念。最后,香港“绿色香港我中意”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内地“限塑令”等政策强化了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化体系与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生态文明正悄悄地在珠三角地区由理念变为现实。
  经济的成功整合在珠三角区内形成了大量的货物和资金流动,同时也促成了商务人口的频繁往来。跨境基础设施的兴建,便利的交通和通关安排又进一步促进区内人口的跨境流动,加之CEPA促进港人北上谋职、置业,两地间教育合作以及香港老龄人口北上养老,内地人口南下赴港求医求学等等,区内的经济整合已经过渡到民生领域全方位的社会融合。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社会的融合将促使粤港澳三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应该遵循自然生态与社会公平的规律,自觉地革新经济机制、开发新技术、创建新产业,构造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体系,以实现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自然界的多元物种和谐、人类社会阶层的多元文化和谐、以及自然保育与人类发展的和谐。在生态化体系的建设中,珠三角还有很多欠缺,任重而道远。生态建设,将使这个地区再次成为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试验田——让生态文明从理念见于现实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 垠 喜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基于三菱M70数控系统的斗笠式刀库的换刀程序编制的技术要点以及充分使用内置刀库的方法,提出了安全保护功能完善的换刀宏程序。
首先考察由蛇纹石酸浸滤液所制粗硫酸镁净化后,制备精制硫酸镁溶液的方法;并以此精制硫酸镁和氨水为原料,直接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双亲性',使其吸附在新生
<正>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核心,而改革经济体制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过去我国经济建设虽然成就是巨大的,但损失和失误也是不少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点。赵紫阳同志在全国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过去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管理方面是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
新风扑面的省十次党代会,以建设小康、富民强省为重任,将各族人民对发展的追求和向往化为省委对发展的总结和思考、奋斗与开拓,明确提出了五年内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即将召开的十六大,是在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亚洲这个有着世界最多人口的地区,却至今在经济协作方面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是亚洲唯一的
加强基层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着力解决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使干部
流动性过剩可以区分为四种结果: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膨胀、“流动性陷阱”和信用膨胀。以此为标准,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没有得到基本的改善。流动性过剩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
<正>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无论是全球经济或是东亚经济,近20年最大的变化应属中国的兴起.在21世纪里,中国的兴起再不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形式的工业生产基地,而是超越了亚洲"四小龙",可与美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