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三地理复习课《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尝试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独立 自主 合作 探究 乐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54-01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合作等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成功,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本人在教学中不断的去尝试探究式教学,体会到了教师“想教、会教、乐教”的喜悦;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热情。现以高三地理《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就如何有效体现探究式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规律、原理和记忆模式的探究
规律与原理是学习与实践的基础,是举一反三的前提与条件,是解惑答疑的回归点。学习《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应先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是学习本节知识必备的原理与规律是必须牢记在心、张口即出。
熟记此知识点容易但学生对此却容易忽略,这样就可能出现答题没有思路、条理,答题空洞、答而无话、言而无词、张冠李戴。特别反映在高三综合题的回答上常常表现为论述空洞,得分率低,甚至出现放弃解答、试卷空白的现象。解决此问题首先要理解理论与原理,并掌握之,如果可能编成顺畅、上口、好记的口诀更省时省力。(例如:农业区位有十点:自然光、热、水、地、土;人文市、交、政、劳、技)理解、记忆了原理与规律,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再验证原理与规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答题思路与规范答题探究
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与图表对亚洲水稻种植业进行有重点、有条理的分析示范,并通过设问、答疑等指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分析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形成科学分析、规范运作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能自然得出结论。例如:看到水稻、亚洲、种植业等关键词或图表等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水——热——平——作——旱涝多口诀,进而得出:水田作物、雨热同期、平原缓坡、季风气候旱涝频繁特点。再注意题目的要求将:位置与区位、有利与主导、不利与问题等关键词加以区分。这样学生能通过“看到——想到——知道——答到”使学生减少白话、无话,最初形成套话。经过深加工再形成专业“话”条理“话”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答题中出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也避免了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
三、优秀学生引领深化探究内容
教师的讲解是画龙点睛,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需要有效的指导学生会分析、会表达、会总结。例如在分析“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时,先由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集中研究三地的位置差异,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和地形图,由小组选取代表说出三地的气候及地形等自然和人口、市场、交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异同,再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地形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各因素中区分主导因素、有利因素、限制因素,注意对学生地理术语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通过多角度反复设问答疑既巩固了规律与原理,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答同类问题的规范模式。
四、举一反三合作反思是探究的重要途径
当学生具备了理论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要进一步的巩固基础,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这一目标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反思,要不断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习深入。多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还拓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求知的兴趣更浓。
五、寻求地理学习的探究模式
高三学生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与课业负担,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快速的理解与掌握,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收获成就,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变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为灵活、趣味的合作探究。教师要设法创造条件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反思,沟通与交流,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落实“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此外,在探究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自然而自觉的挖掘学科的内在魅力,呈现学科之美感。引领学生寻找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总结学习方法,构建本学科的:发现——联想——创建——解答的思维习惯与答题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本领。因此,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机制,培养自学能力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独立 自主 合作 探究 乐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54-01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合作等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成功,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本人在教学中不断的去尝试探究式教学,体会到了教师“想教、会教、乐教”的喜悦;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热情。现以高三地理《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就如何有效体现探究式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规律、原理和记忆模式的探究
规律与原理是学习与实践的基础,是举一反三的前提与条件,是解惑答疑的回归点。学习《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应先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是学习本节知识必备的原理与规律是必须牢记在心、张口即出。
熟记此知识点容易但学生对此却容易忽略,这样就可能出现答题没有思路、条理,答题空洞、答而无话、言而无词、张冠李戴。特别反映在高三综合题的回答上常常表现为论述空洞,得分率低,甚至出现放弃解答、试卷空白的现象。解决此问题首先要理解理论与原理,并掌握之,如果可能编成顺畅、上口、好记的口诀更省时省力。(例如:农业区位有十点:自然光、热、水、地、土;人文市、交、政、劳、技)理解、记忆了原理与规律,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再验证原理与规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答题思路与规范答题探究
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与图表对亚洲水稻种植业进行有重点、有条理的分析示范,并通过设问、答疑等指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分析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形成科学分析、规范运作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能自然得出结论。例如:看到水稻、亚洲、种植业等关键词或图表等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水——热——平——作——旱涝多口诀,进而得出:水田作物、雨热同期、平原缓坡、季风气候旱涝频繁特点。再注意题目的要求将:位置与区位、有利与主导、不利与问题等关键词加以区分。这样学生能通过“看到——想到——知道——答到”使学生减少白话、无话,最初形成套话。经过深加工再形成专业“话”条理“话”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答题中出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也避免了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
三、优秀学生引领深化探究内容
教师的讲解是画龙点睛,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需要有效的指导学生会分析、会表达、会总结。例如在分析“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时,先由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集中研究三地的位置差异,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和地形图,由小组选取代表说出三地的气候及地形等自然和人口、市场、交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异同,再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地形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各因素中区分主导因素、有利因素、限制因素,注意对学生地理术语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通过多角度反复设问答疑既巩固了规律与原理,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答同类问题的规范模式。
四、举一反三合作反思是探究的重要途径
当学生具备了理论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要进一步的巩固基础,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这一目标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反思,要不断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习深入。多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还拓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求知的兴趣更浓。
五、寻求地理学习的探究模式
高三学生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与课业负担,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快速的理解与掌握,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收获成就,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变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为灵活、趣味的合作探究。教师要设法创造条件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反思,沟通与交流,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落实“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此外,在探究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自然而自觉的挖掘学科的内在魅力,呈现学科之美感。引领学生寻找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总结学习方法,构建本学科的:发现——联想——创建——解答的思维习惯与答题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本领。因此,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机制,培养自学能力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