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与实际联系更紧密,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布置作业不分层次,随意拔高,补充一些难题。学生一旦做不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就流露出不满,导致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兴趣降低,强化了学生“我怎么也学不好数学”的负面心理,不利于学习。因而应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使好、中、差各类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分层设计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评价标准,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学习。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如果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一、对学生数学基础及学习现状的分析
在现实教育中看,数学学科常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据权威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占30%左右,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数学“优等生”也只占30%左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1.9%的学生认为初中、小学的最大不同就是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授课方法也与小学不一样了;20.6%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明显快于小学,因而一开始就感到有些吃力,25.6%的同学认为自己采取与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并不理想,还有15.6%的同学认为小学数学要远比初中简单,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在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时间上,近一半的学生用了半个学期,32.9%的同学只用了一个月,18.7%的同学用了一个学期,还有14.6%的同学则用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二、学生的分类与作业的层次要合理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
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
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
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甲组: 反应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应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应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学生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另一组。如甲组的同学可以进入乙组,乙组的可以进入到丙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对分层次后的作业要正确的进行评价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对于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分类后的作业更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就是对A、B、C三类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A类判分适当放松,对C类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对甲、乙两组学生可放松,对丙组学生可紧些。例如,对甲组,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做对超额作业,一倍加分。对乙组,做对超额作业,半倍加分。再如,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甲组订正后还不能全懂,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丙组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分层设计,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层次作业克服了不顾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一刀切教学的缺点,最大限度地顾及农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学生与兼顾个别学生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情知统一的教育教学原则,有利于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
3 数学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中学数学,1999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分层设计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评价标准,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学习。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如果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一、对学生数学基础及学习现状的分析
在现实教育中看,数学学科常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据权威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占30%左右,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数学“优等生”也只占30%左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1.9%的学生认为初中、小学的最大不同就是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授课方法也与小学不一样了;20.6%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明显快于小学,因而一开始就感到有些吃力,25.6%的同学认为自己采取与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并不理想,还有15.6%的同学认为小学数学要远比初中简单,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在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时间上,近一半的学生用了半个学期,32.9%的同学只用了一个月,18.7%的同学用了一个学期,还有14.6%的同学则用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二、学生的分类与作业的层次要合理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
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
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
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甲组: 反应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应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应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学生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另一组。如甲组的同学可以进入乙组,乙组的可以进入到丙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对分层次后的作业要正确的进行评价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对于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分类后的作业更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就是对A、B、C三类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A类判分适当放松,对C类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对甲、乙两组学生可放松,对丙组学生可紧些。例如,对甲组,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做对超额作业,一倍加分。对乙组,做对超额作业,半倍加分。再如,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甲组订正后还不能全懂,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丙组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分层设计,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层次作业克服了不顾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一刀切教学的缺点,最大限度地顾及农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学生与兼顾个别学生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情知统一的教育教学原则,有利于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
3 数学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中学数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