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质量监控走上“可视化”的渠道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视化”(Visualization)原本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使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本文中指的是利用主题式听课的专题性、研讨性,将教师听课中应当掌握的信息在表格上进行量化体现,并对该表格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控制”和“监测”的目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办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其中听课便是主要的培养途径之一。但学校往往只规定了听课的数量,而忽略了对听课质量的监控。大量的听力活动耗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师又得到了什么?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比例?这是值得商榷的。为了放弃低效的听课行为,有效率地发挥听课作用,本文推荐一种监控新教师听课教学质量的新渠道——主题式研究性听课,打破传统听课的局限,实现监控由“抽象”概念向“可视化”转变,从三个角度监控新教师听课的质量,让听课有的放矢。
  听课主题“可视化”
  监控教师的听课情况是学校教学管理者的常规工作,然而大部分管理者都只重视对听课节数的把控,无法做到监控的有效性。要做到听课教学质量监控的“可视化”,先从控制教师的听课方向做起。
  传统的听课主题意识较为缺乏,要听重难点、聽教学设计、听当堂掌握等等,从课程导入到结束,包括师生的对话等等都要记、都要听,可谓是面面俱到。但这对新教师来说,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属不易。平时看到更多的新教师们是在听课的时候埋头苦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听完课之后一头雾水。因此控制新教师的听课方向就需要将他们涣散的注意力进行聚焦,将听课方向控制在一个中心点,不偏移。在减少新教师听课关注点,减轻听课压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听课重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首先要做到的是倚靠听课主题的“可视化”来控制新教师的听课方向。
  首先,划分听课主题。根据听课的不同环节,结合对新教师的访谈,从新教师的切实需求出发,将所听内容分为重难点突破、课堂提问、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当堂掌握情况五个主题。听课主题可由新教师们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其次,分主题设计听课观察表。根据五个主题的共性和特性,结合大量的课堂观察,确定相应的观察点,设计主题式听课观察表。由于观察表的使用对象是新教师,因此在设计上要做到简洁、直观、易上手。在观察点的设置上,要涵盖新课程教学中的理念、方法、技能等。
  再次,小组合作,分主题听课。先让教师确定观察的主题,做好分工,根据不同的听课主题划分听课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听课。听课前要了解各自听课观察表的使用方法,包括观察该主题需要达到的目的、观察角度、观察时的注意事项等,达到主题式听课表的有效利用。
  最后,分析听课观察表,达到控制目的。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教师定时上交听课观察记录表,根据新教师的听课方向、观察表的数量和使用情况了解该教师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和工作态度,并对该教师的听课质量进行初步评价,以此实现听课主题“可视化”,控制听课方向的功能。
  课后研讨“可视化”
  在校本教研的听课活动中,新教师多以“听”为主,先听“别人”的课,再听“别人”的点评,等教学管理部门把新教师的听课记录本收上来一看,虽然本子上记得满满当当的,但内容都是“别人”的东西。因为传统的评课多为部分教师的一言堂,其他教师没有参与感、代入感,研究的深度不足。而“主题式研究性听课”不仅强调了“主题式”地“听”,还强调了“主题式”地“研”。让研究以主题式进行,让教研更加深入而有效,更能帮助新教师实现由“听”到“研”的内化。但传统的教研过程缺少了一块对教研质量的监控。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缺位,还得将研讨赋予“可控”的特性,实现研讨的可控性,监测研讨质量。教研质量也是传统听课无法监控的。将课后研讨进行“可视化”处理,即研讨内容“可视化”、研讨效果“可视化”,通过这二者来保证监测教研质量。
  首先,研讨内容“可视化”——发挥听课小组的互动性,同主题多角度研讨。听课小组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围绕相同的听课主题,结合相应的听课观察表进行研讨。在缩小了听课范围、减少了研讨人员的前提下,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的,大小合适的问题,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整合成行之有效的此类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在小组研讨时,不能只针对问题的表象,而应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由问题拓展到实践,进一步延伸到达理论高度。通过讨论分析带来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听课小组的互动性。
  其次,研讨效果“可视化”——发挥听课小组的合作性,进行反思性研讨。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了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听课研究的结束,而是要充分发挥听课小组的合作功能,进一步进行反思研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自己的课堂,使用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并进行实际操作。只有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会更快地成长起来。
  最后,监测方法“可视化”——发挥学校各教研层级的联动性,实行动态监督。课后研讨的成果是否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需要学校各教研层级,即备课组、教研组、教务部门发挥部门间的联动性,履行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不是简单的一两次听课或者查阅观察记录表,而是要在一段时间内对新教师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观察其改善或优化教学过程的手段与方法,及其实际效果,分析该教师的优点与不足,随着教师教学问题的变化,过程监督的侧重亦随之变化,这样方能达到监测其教研质量的效果。实行动态监督,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实现专业上的提升,更能凸显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专业引领的效果,在不断的监控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监控渠道“可视化”
  以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监控教师听课质量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都采用检查听课记录的方式,通过听课记录的完成情况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监控手段已无法满足新课程背景下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必须进行“功能的拓展”。   主题式研究性听课的监控渠道更为多样,更为畅通,且功能更加多样。监控的渠道包括监控听课教师的听课质量、授课教师根据主题式听课观察表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监控。这些监控渠道都能通过听课观察表得以实现。
  一是“可视化”监控听课教师的听课质量。广泛运用听课观察记录表,通过表格的明确要求,给新教师规定具体的听课主题,帮助他们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听课方向;为新教师梳理听课观察点,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听课,围绕课堂相关信息的主题进行记录,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观察,改变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各自为战的状态;听完课后,站在某一特定教学问题的不同角度一起学习,讨论解决方案,直至达成共识,通过这种方式,在交互互动中,可以提出许多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参考,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实现听课功能从“听”到“学”再到“研”的拓展,切实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对同一教师不同阶段的观察记录表的填写情况对他的教学业务水平进行动态监控,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成长。
  二是“可视化”监控授课教师的上课质量。一堂课该怎么上好,把握哪些要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授课教师要精心考量的,但有时难免有疏漏。听课观察表就为授课教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观察点的“可视化”呈现,让授课教师能有所依据。课前备课能围绕观察点进行科学的设计,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后结合听课教师的评价和自己观察点达成的程度进行反思,寻找教学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这些可能性的条件和限制。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听课观察表对授课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监控教师上课质量的目的。主题式研究性听课是听课功能的双向延伸,也做到了对教师成长的双向促进,同时也为教学管理部门监控听课的教学质量找到了一条可视化的新渠道,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主题式研究性听课的实施强化了听课对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走上“可视化”的渠道,把以往听课教研中难以监控的“质量”通过听课观察表直观呈现出来。通过控制和监测来达到监控目的,充分关注了教师自身的需求,使教师切实而有效地成长,也打破了教研活动的单一形式,使校本研究系列化。这不仅是对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也是对教学研究文化的重建,它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促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听课任务考核的重点并非在于数量多寡,而是在于质量高低。指导新教师掌握听课的方法,明确听课的目的与方向;促使新教师对所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上级监控与自我监控相结合,才是培养新教师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自主建构学习任务: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语(认读、理解“骆驼、证明、认输、评理、园子、围墙、茂盛、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跪下前腿、往门里钻、又窄又矮、大模大样”,书写“证明、认输、评理”);熟读课文,会讲故事。  2. 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法和过程的建构。  3.通过语言的积累和迁移,实现语言的增量,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寓言  喜欢
那天午后,当庄嫣然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手机上未读信息的那一刻,脑海里竟产生一种要把很多年前已经停止的欢乐重续下去的念头。  朱辉亚告诉她,短期培训快结束了,要回去了。不知她今晚是否有空。朱辉亚想请她去他母校,他们或许可以在那里吃晚饭。最后,朱辉亚又为自己的唐突道歉——如果她另有安排的话,那也没关系。  她当然有空,当然没有别的安排。  ——心底之欢喜竟如此强烈,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几天前,他们在朋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毕业离别时。似乎一进入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那种即将毕业、劳燕分飞的感觉就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走进六年级最后一个主题单元“难忘小学生活”(人教版),这种离别的意味就变得更加浓烈了。教材在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中设置了“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从各个维度阐发了对学校、老师和学伴的依恋。然而,这些远远不足以表达在这个校园里生活了六年的学生们满腔的赤子情怀,
贾志敏先生说:“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这话我信。贾先生今年78岁,罹患癌症,动过六次手术,仍屹立在讲台上。上手术台与上讲台,进出于病房与教室,成为他生活之常态。他以信念逾越、战胜病痛,将师道之壮美演绎到极致。  我曾设想将如何死去,我愿死在讲台上。教师死于讲台如同战士死于战场,死得其所。我羡慕胡适先生死于演讲,这是学者之莫大福气。但愿我们都能如愿以
一、品读人物说的话  师:同学们,读懂《钱学森》这篇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方法,就是先读懂他说的话。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师指名说画线的句子)  师:找到两段话,我们还要好好品味品味。  (师出示第一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  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谁来为我们大声朗读  第一段话?  (师指名读)  师:钱
摘 要: 为加强卓越法律人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分析双导师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导师制 法律硕士研究生 双导生制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发
STEM教育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于一身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其培养目的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求。此外,《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强调:注重生物学与数学、技术、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因此,注重STEM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
人物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围绕某个作家,根据特定的主题展开的阅读教学形式。它立足课堂,围绕既定的人物主题,将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让学生通过与多个素材的碰撞交融,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小学高年级人物主题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  一、入境感知,激以趣  只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才会在阅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
辽宁省开原市新华路小学多年来积极开展足球活动,吸引了来自恒大集团恒大足球学校的教练团队的关注目光,在教育局领导的协调安排下,日前,恒大足球学校的教练团通过信息采集,对新华路小学24名足球运动员进行测试,选拔有天赋的足球小队员,为足球发展的后备人才储备提供更好的機会。当天,恒大足球学校的三位教练对队员们的身高、伸拉、跑跳等身体素质和带球、传球、射门等足球的基本技能进行了测试、选拔。在测试、选拔的过程
想象是指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再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可以经后天培养的能力,是反映了个体特点的重要能力。失去了想象力的人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一样,失去了人生的精彩。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值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简单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处于旺盛时期。想象力作文训练,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路,让高年级段的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作文空间。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创设情境为手段,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