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解释]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蓝色国土:又称海洋国土。是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形象统称。管辖海域包括领海以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历史性海域或传统海疆等。除内水和领海与陆地领土一样享有完全排外的完整主权外,其他管辖海域仅享有部分主权权益。譬如,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有权对大陆架行使主权。但是,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述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领土的30%。
中国“蓝色经济”加速布局
姬玮
向海洋要生产力已成全球新趋势。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广阔海疆的中国,在世界“蓝色经济”浪潮中自然也不甘落后,已经着眼未来酝酿长远的海洋经济战略规划。
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沿海各省(区)也根据自己的地理、产业状况制定了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一时间,海洋“蓝色生产力”成为国内经济圈里的一大热词。
浙江成为海洋经济标尺
国家海洋局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明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路线图”——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4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了《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的汇报。该报告是近10年来工程院组织院士、专家进行系列专题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系统分析了浙江沿海及海岛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一系列政策建议。浙江作为全国发展海洋蓝色生产力的标尺,被寄予厚望。
此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要求浙江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省市的对接合作。
国务院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要求发改委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
沿海发展布局呈完整“C”状
近两年,沿海省份的地方发展规划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现象出现的密集程度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在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9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同年,国家海洋局还选择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这5个沿海地区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以进一步摸清各地区海洋经济“家底”。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长三角区域规划,已分别于2008年与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颁布或实施。
经济学家程惠芳认为,这些现象表明,在迈向蓝色海洋这个发展思路上,地方政府与国家高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历经多年,中国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布局中,在浙江以北部署了吉林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等规划或“改革单元”。
浙江南部同样依次有着一个链条式的布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从北到南,中国的沿海省市,基本上都有国家级沿海开发战略,过去唯独岸线资源丰富的浙江省没有,被形象地比喻为“缺了一颗门牙”。
浙江省陆域面积狭小,只有10万多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海岛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足见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可以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是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
历史上一直依托于农耕文明发展的中国,在近几年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逐渐形成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完整链条。“千万不要忘记,中国不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联合国海洋公约明确的拥有海洋主权与管辖权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长期关注海洋问题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专家李国强说。
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海洋经济相关指标尚不令人满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左右,中国仅有30%。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说明中国的海洋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粗放阶段,海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比较严重。”杜鹰说。
所有沿海省份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将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重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发展陆上经济那样,要对海洋坚持合理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
当然,中国沿海十几个省份的区域发展布局各有不同,所确定的海洋 经济发展定位也是符合各自特点的。
在这方面,杜鹰表示不想看到各地“在涉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上千篇一律”,希望“各展所长、百花齐放”,实现差异化发展。
对于新加入国家级沿海区域发展成员行列中的浙江省,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相信,这个省能在国家沿海经济圈里“走出自己的路子”。
按照规划要求,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定位是建设中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这是与其他区域相比最大的不同。
这个定位有充分的理由。中国东部的舟山将来是面向太平洋的窗口与门户,中国所需的大量物资,如石油、煤炭、澳洲的铁矿石、美国大豆等都要从这里进口中转。
各地海洋经济蓝图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海洋发展战略,各地要走的路不尽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产业状况条件下,中国临海各省也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图。
以辽宁省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该省的老工业基地就已问题重重、矛盾凸显,设备老化、竞争力下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犹如一剂强心针,点燃了其振兴经济、转型产业的激情。已有的重工业无疑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后盾。未来辽宁省的方向是把便于在沿海发展的产业转移到沿海,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同时优化了沿海和腹地的产业结构。
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作为重点。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而在上海,“十二五”期间将科学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围绕国家航运中心,建设集国际重要的船舶及配套设备研发制造、国内海洋工程与装备研发制造及国内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三大基地体系,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升级。
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主打海洋旅游业,以把海南建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油气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
作为中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新引擎,“蓝色经济”正稳步提速,值得我们继续长期关注。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蓝色国土:又称海洋国土。是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形象统称。管辖海域包括领海以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历史性海域或传统海疆等。除内水和领海与陆地领土一样享有完全排外的完整主权外,其他管辖海域仅享有部分主权权益。譬如,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有权对大陆架行使主权。但是,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述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领土的30%。
中国“蓝色经济”加速布局
姬玮
向海洋要生产力已成全球新趋势。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广阔海疆的中国,在世界“蓝色经济”浪潮中自然也不甘落后,已经着眼未来酝酿长远的海洋经济战略规划。
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沿海各省(区)也根据自己的地理、产业状况制定了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一时间,海洋“蓝色生产力”成为国内经济圈里的一大热词。
浙江成为海洋经济标尺
国家海洋局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明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路线图”——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4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了《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的汇报。该报告是近10年来工程院组织院士、专家进行系列专题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系统分析了浙江沿海及海岛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一系列政策建议。浙江作为全国发展海洋蓝色生产力的标尺,被寄予厚望。
此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要求浙江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省市的对接合作。
国务院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要求发改委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
沿海发展布局呈完整“C”状
近两年,沿海省份的地方发展规划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现象出现的密集程度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在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9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同年,国家海洋局还选择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这5个沿海地区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以进一步摸清各地区海洋经济“家底”。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长三角区域规划,已分别于2008年与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颁布或实施。
经济学家程惠芳认为,这些现象表明,在迈向蓝色海洋这个发展思路上,地方政府与国家高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历经多年,中国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布局中,在浙江以北部署了吉林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等规划或“改革单元”。
浙江南部同样依次有着一个链条式的布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从北到南,中国的沿海省市,基本上都有国家级沿海开发战略,过去唯独岸线资源丰富的浙江省没有,被形象地比喻为“缺了一颗门牙”。
浙江省陆域面积狭小,只有10万多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海岛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足见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可以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是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
历史上一直依托于农耕文明发展的中国,在近几年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逐渐形成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完整链条。“千万不要忘记,中国不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联合国海洋公约明确的拥有海洋主权与管辖权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长期关注海洋问题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专家李国强说。
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海洋经济相关指标尚不令人满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左右,中国仅有30%。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说明中国的海洋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粗放阶段,海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比较严重。”杜鹰说。
所有沿海省份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将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重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发展陆上经济那样,要对海洋坚持合理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
当然,中国沿海十几个省份的区域发展布局各有不同,所确定的海洋 经济发展定位也是符合各自特点的。
在这方面,杜鹰表示不想看到各地“在涉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上千篇一律”,希望“各展所长、百花齐放”,实现差异化发展。
对于新加入国家级沿海区域发展成员行列中的浙江省,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相信,这个省能在国家沿海经济圈里“走出自己的路子”。
按照规划要求,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定位是建设中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这是与其他区域相比最大的不同。
这个定位有充分的理由。中国东部的舟山将来是面向太平洋的窗口与门户,中国所需的大量物资,如石油、煤炭、澳洲的铁矿石、美国大豆等都要从这里进口中转。
各地海洋经济蓝图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海洋发展战略,各地要走的路不尽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产业状况条件下,中国临海各省也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图。
以辽宁省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该省的老工业基地就已问题重重、矛盾凸显,设备老化、竞争力下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犹如一剂强心针,点燃了其振兴经济、转型产业的激情。已有的重工业无疑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后盾。未来辽宁省的方向是把便于在沿海发展的产业转移到沿海,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同时优化了沿海和腹地的产业结构。
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作为重点。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而在上海,“十二五”期间将科学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围绕国家航运中心,建设集国际重要的船舶及配套设备研发制造、国内海洋工程与装备研发制造及国内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三大基地体系,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升级。
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主打海洋旅游业,以把海南建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油气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
作为中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新引擎,“蓝色经济”正稳步提速,值得我们继续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