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水荒”到“花园与水的城市”的宜居目标,新加坡“治水”之路,是现代城市面对资源不足自我突破的一个缩影。
“4个水龙头”计划
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四面环海,但海水无法直接饮用。虽属热带,雨水充沛,但易流失,储存和利用是一大难题。
1965年,新加坡从当时的马来西亚联邦脱离建国,李光耀面对着镜头向世界哭了,缺资源、特别是缺乏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新加坡何去何从?当时大部分的供水来自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两份长期供水合约,这两份合约分别于2011年和 2061年到期,其中一份已到期结束。
经过近50年的风风雨雨,新加坡没有被水难住,“治水”取得了显著效果,国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等都得到了极大保障。就其成功原因,主要是新加坡实施了重要的国家战略“4个水龙头”计划: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其中雨水收集和新生水是新加坡实现“供水自给”最重要的部分。
雨水收集是新加坡实施水源本土化最关键的一步。新加坡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政府提出“收集每一滴雨水”的号召,采用系统化的沟渠将其收集,然后汇集到储水水库。
进入21世纪以后,新加坡开始对原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反思,提出了水优城市设计。原来的雨水收集沟渠是用石块砌成的水流通道,没水时,光秃秃的不好看,但大雨来时沟渠瞬即注水,水面快速上涨,有时雨量过大,沟渠承受不住会溢出,雨水混杂着垃圾杂物流向水库。水优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绿色建筑、生态沟渠、地下雨水存储、垃圾拦截以及湿地和植物净化空间的使用,促使雨水收集面增加,雨水进入水库之前进行自然系统地净化处理,更加干净。
2010年新加坡已经建成了17座水库,7000多公里沟渠,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纳入集水区。预计2060年,全国90%的范围都将成为集水区。
除了收集雨水,新加坡还提出收集每一滴使用过的水,而且是不止一次地使用已经使用过的水,新生水便是这种理念的产物。
从污水管道收集来的废水经处理后,再进入新生水厂经微滤或超滤以及反渗透等先进的膜技术处理,最后通过紫外线消毒净化就变成了新生水。新生水非常纯净,但由于其不含人体所需矿物质,不能直接售卖饮用,目前主要用于工业使用,是高质量晶片厂的理想用水。
另有少量新生水被注入国家蓄水池(库)与其它原水混合,最后处理成饮用水。目前,新生水可基本满足全岛30%的用水总需求,当局争取在2030年将这一指标提高到50%。
用水得到保障以后,新加坡开始考虑综合利用水资源,开放部分中央集水区水库水域以及建设生态水体,让民众体会“亲水”、“戏水”的乐趣。新加坡于2006年提出了活跃、美丽、洁净全民共享水源计划,从“花园城市”向“花园与水的城市”的宜居目标迈进。
新加坡水治理的特点
由于早期供水太过依赖邻国,李光耀曾忧心忡忡地说:“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因为水资源问题而让我们屈膝。”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供水被国家提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总结新加坡水治理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坚强的领导。1965年建国之初,新加坡面临失业率高企、居住环境恶劣、经济凋敝等各种难题,但新加坡政府在权衡经济发展、住房建设等问题时,一直将水的管理作为重点没有懈怠。
在李光耀任总理的31年间,新加坡所有涉及水的政策都由总理办公室协调。为了加强水管理政策的落实,新加坡总理办公室于1971年设立了水规划小组,专门督促指导水务部门的工作。
1977年,李光耀要求国家环境部整治新加坡河和加仑湾,这两处水域所形成的集水区占当时整个新加坡国土面积的30%,如果整治好了,对收集雨水是非常有利的。当时两处水域的周边布满了居住、工业、商业等设施,污水直排普遍,环境一团糟。
新加坡政府通过置换污染重的厂房和设施、污水纳管以及水体整治等,整整用了10年时间,于1987年将这两处水域整治干净。目前的新加坡河已经成了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点,克拉码头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世界游客。在涉及企业引进和水资源保护两难问题时,新加坡从来都不会放低环境保护的底线;在企业污染监管方面,也做到严格执法。
第二,在于综合规划。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从建国开始就编制了《概念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规划》(相当于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照每10年和5年的间隔修编。
《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从用地平衡、建设规模控制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工业、居住、商业、绿化、集水系统以及水库用地等布局。除了综合性较强的城市规划以外,新加坡还编制了很多专业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总体规划和排水规划等。按照规划,新加坡一步一步地建起了系统的水管网络、沟渠网络和水库网络,这些网络为雨污水回收利用、新生水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是制度保障。新加坡水管理制度严格精巧,主要包括如何管水、如何用水、如何生产水。
在如何管水上,先制定法律和法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以及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法律框架;然后,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新的公共事业局的责任除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收、洪水控制和排水系统等领域,这样的综合性水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在如何用水上,开源节流。新加坡为了促进节约用水,采用了广泛的经济手段,如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再生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等。
在水的生产方面,政府除投资建立沟渠、水库以及水厂等等基础设施外,注意发挥私营企业效率高的优势,鼓励社会投资生产水,比如新加坡吉宝企业就投资建设了西格斯新生水厂。
第四是依靠科技。科技进步对新加坡用水最大的贡献体现在新生水和海水淡化方面。新生水前已述及,而海水淡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逐步下降,在新加坡也取得了成效。目前海水淡化量能够满足新加坡10%需求,预计2030年能达到30%。
中国的借鉴
从总量来看,中国水资源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比较,则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更大的问题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资源应该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去考虑。
首先是水资源的污染治理问题。近来,我国水资源污染事件处于多发状态,而且个个触目惊心,最大的问题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不严,这一点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从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认识水资源的保护意义,严格执法。
其次,学习新加坡综合规划的思想,提高城乡水资源规划的系统性和精细化,促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落实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水系规划还仅仅停留在防洪排涝上,城市供水、排水、雨污分流以及河道水系规划处于分割状态、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系统,设施规划不具超前性,也就导致了“雨水来时抗洪、雨水不来时抗旱”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水资源系统没有统一考虑。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按照国土面积全面规划的特点,将城乡统筹考虑,提出符合我们自身的水资源规划目标,以确保经济发展、水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同时,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被动式“解决问题”的环保工程项目实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从战略角度思考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水资源利用目标、系统以及策略,提高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作者就职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地区管理办公室,现正在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挂职学习)
“4个水龙头”计划
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四面环海,但海水无法直接饮用。虽属热带,雨水充沛,但易流失,储存和利用是一大难题。
1965年,新加坡从当时的马来西亚联邦脱离建国,李光耀面对着镜头向世界哭了,缺资源、特别是缺乏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新加坡何去何从?当时大部分的供水来自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两份长期供水合约,这两份合约分别于2011年和 2061年到期,其中一份已到期结束。
经过近50年的风风雨雨,新加坡没有被水难住,“治水”取得了显著效果,国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等都得到了极大保障。就其成功原因,主要是新加坡实施了重要的国家战略“4个水龙头”计划: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其中雨水收集和新生水是新加坡实现“供水自给”最重要的部分。
雨水收集是新加坡实施水源本土化最关键的一步。新加坡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政府提出“收集每一滴雨水”的号召,采用系统化的沟渠将其收集,然后汇集到储水水库。
进入21世纪以后,新加坡开始对原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反思,提出了水优城市设计。原来的雨水收集沟渠是用石块砌成的水流通道,没水时,光秃秃的不好看,但大雨来时沟渠瞬即注水,水面快速上涨,有时雨量过大,沟渠承受不住会溢出,雨水混杂着垃圾杂物流向水库。水优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绿色建筑、生态沟渠、地下雨水存储、垃圾拦截以及湿地和植物净化空间的使用,促使雨水收集面增加,雨水进入水库之前进行自然系统地净化处理,更加干净。
2010年新加坡已经建成了17座水库,7000多公里沟渠,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纳入集水区。预计2060年,全国90%的范围都将成为集水区。
除了收集雨水,新加坡还提出收集每一滴使用过的水,而且是不止一次地使用已经使用过的水,新生水便是这种理念的产物。
从污水管道收集来的废水经处理后,再进入新生水厂经微滤或超滤以及反渗透等先进的膜技术处理,最后通过紫外线消毒净化就变成了新生水。新生水非常纯净,但由于其不含人体所需矿物质,不能直接售卖饮用,目前主要用于工业使用,是高质量晶片厂的理想用水。
另有少量新生水被注入国家蓄水池(库)与其它原水混合,最后处理成饮用水。目前,新生水可基本满足全岛30%的用水总需求,当局争取在2030年将这一指标提高到50%。
用水得到保障以后,新加坡开始考虑综合利用水资源,开放部分中央集水区水库水域以及建设生态水体,让民众体会“亲水”、“戏水”的乐趣。新加坡于2006年提出了活跃、美丽、洁净全民共享水源计划,从“花园城市”向“花园与水的城市”的宜居目标迈进。
新加坡水治理的特点
由于早期供水太过依赖邻国,李光耀曾忧心忡忡地说:“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因为水资源问题而让我们屈膝。”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供水被国家提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总结新加坡水治理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坚强的领导。1965年建国之初,新加坡面临失业率高企、居住环境恶劣、经济凋敝等各种难题,但新加坡政府在权衡经济发展、住房建设等问题时,一直将水的管理作为重点没有懈怠。
在李光耀任总理的31年间,新加坡所有涉及水的政策都由总理办公室协调。为了加强水管理政策的落实,新加坡总理办公室于1971年设立了水规划小组,专门督促指导水务部门的工作。
1977年,李光耀要求国家环境部整治新加坡河和加仑湾,这两处水域所形成的集水区占当时整个新加坡国土面积的30%,如果整治好了,对收集雨水是非常有利的。当时两处水域的周边布满了居住、工业、商业等设施,污水直排普遍,环境一团糟。
新加坡政府通过置换污染重的厂房和设施、污水纳管以及水体整治等,整整用了10年时间,于1987年将这两处水域整治干净。目前的新加坡河已经成了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点,克拉码头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世界游客。在涉及企业引进和水资源保护两难问题时,新加坡从来都不会放低环境保护的底线;在企业污染监管方面,也做到严格执法。
第二,在于综合规划。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从建国开始就编制了《概念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规划》(相当于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照每10年和5年的间隔修编。
《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从用地平衡、建设规模控制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工业、居住、商业、绿化、集水系统以及水库用地等布局。除了综合性较强的城市规划以外,新加坡还编制了很多专业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总体规划和排水规划等。按照规划,新加坡一步一步地建起了系统的水管网络、沟渠网络和水库网络,这些网络为雨污水回收利用、新生水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是制度保障。新加坡水管理制度严格精巧,主要包括如何管水、如何用水、如何生产水。
在如何管水上,先制定法律和法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以及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法律框架;然后,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新的公共事业局的责任除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收、洪水控制和排水系统等领域,这样的综合性水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在如何用水上,开源节流。新加坡为了促进节约用水,采用了广泛的经济手段,如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再生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等。
在水的生产方面,政府除投资建立沟渠、水库以及水厂等等基础设施外,注意发挥私营企业效率高的优势,鼓励社会投资生产水,比如新加坡吉宝企业就投资建设了西格斯新生水厂。
第四是依靠科技。科技进步对新加坡用水最大的贡献体现在新生水和海水淡化方面。新生水前已述及,而海水淡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逐步下降,在新加坡也取得了成效。目前海水淡化量能够满足新加坡10%需求,预计2030年能达到30%。
中国的借鉴
从总量来看,中国水资源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比较,则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更大的问题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资源应该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去考虑。
首先是水资源的污染治理问题。近来,我国水资源污染事件处于多发状态,而且个个触目惊心,最大的问题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不严,这一点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从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认识水资源的保护意义,严格执法。
其次,学习新加坡综合规划的思想,提高城乡水资源规划的系统性和精细化,促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落实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水系规划还仅仅停留在防洪排涝上,城市供水、排水、雨污分流以及河道水系规划处于分割状态、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系统,设施规划不具超前性,也就导致了“雨水来时抗洪、雨水不来时抗旱”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水资源系统没有统一考虑。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按照国土面积全面规划的特点,将城乡统筹考虑,提出符合我们自身的水资源规划目标,以确保经济发展、水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同时,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被动式“解决问题”的环保工程项目实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从战略角度思考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水资源利用目标、系统以及策略,提高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作者就职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地区管理办公室,现正在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挂职学习)